妻子私奔,隊友離開,藝術大師常書鴻痴迷守護敦煌的一生

腦動計劃 發佈 2022-11-15T13:06:45.597263+00:00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能守得住這份宏大繁盛的,非得有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和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常書鴻,出生於上世紀初,曾留學法國,在那兒一呆就是十年。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能守得住這份宏大繁盛的,非得有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心,和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

——題記

此生只為守敦煌》,是一本人物傳記,講述的是被譽為「敦煌守護神」 的第一任敦煌研究院院長常書鴻先生與敦煌的依依不了情。

常書鴻,出生於上世紀初,曾留學法國,在那兒一呆就是十年。他出眾的繪畫天賦加上刻苦學習,讓他在巴黎很快就聲名鵲起,獲得了各種榮譽。本來,他要是繼續留下去,等待他的,自然是鮮花和掌聲,還有優渥的生活環境。

可是,偶然間,他遇到了一本舊畫冊《敦煌石窟圖錄》,那是法國人伯希和所編的。剎那間,他整個人都呆住了。他遠赴法國學習,只為追尋心中的藝術夢,卻沒料到,最美輪美奐的藝術,居然就在自己的祖國——甘肅敦煌。

那一刻,他的心中被種了草,到敦煌去,到敦煌去!這個念頭,如此之根深蒂固,並在瘋長。在祖國燦爛悠久的文化面前,他感覺自己就像個貪婪的孩童,在甜美的糖果面前,沉醉得不能自拔。

為了圓心中的夢,常書鴻毅然決定回國。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國內形勢一片混亂,但常先生去敦煌的念頭並未有絲毫動搖,反而愈加強烈。

機會不負有心人,終於,他等到了動身的正式通知,被任命為敦煌研究所的所長。可是,經費奇缺,該怎麼辦呢?上級部門各種推諉,常先生卻不能再等了。

為此,他想出了籌辦畫展,靠賣畫來籌錢的主意。最終賣得38000元。也許,對於去敦煌要開展的工作來說,這些錢只是杯水車薪,但他相信,只要開始了,總會有辦法的。

1943年2月20日,常書鴻帶著幾個同樣有情懷的隊友,從蘭州出發。這時候,江南也許已是草色青青了,可在西北,卻依然是寒風刺骨。


一輛破舊的敞篷卡車載著一行人艱難前行。一路上,人跡罕至,塵土飛揚,日色混沌。到後來,連車子也不能往前了,換由駱駝載人。舉目四望,只有無邊的沙漠,伴著叮噹作響的駝鈴聲。

食物粗糙得難以下咽,水更是十分寶貴。讀到這裡,有一個地名叫「甜水井」的旅途驛站,讓我印象深刻。

顧名思義,常書鴻和他的同伴們都認為,那是一個給人無限遐思和希望的地方。不料,這井裡的水是又苦又臭,根本無法下咽。

原來,所謂的甜水井,只是幾股細細的黃黑色的水。井的周圍,駱駝糞堆積如山,真令人作嘔。可就是這樣的水,還被當地人奉若至寶,很不容易得到。此行條件的艱苦,由此可見一斑。

但不論外在條件如何惡劣,在一見到敦煌那令人驚嘆的藝術寶藏時,他們便覺得,所有的苦和累,都是值得的。

到達的當天,常書鴻便不顧旅途的疲憊,開始布置工作任務。石窟初步調查、內部清理、臨摹畫像等等,每一件工作都亟待展開。看著日漸傾頹的石窟,常書鴻憐惜,覺得自己一刻都坐不住了。

他希望能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首先,砌一座牆以保護洞窟。可縣太爺那陰陽怪氣的腔調和不作為的態度,讓他的內心像吞了個蒼蠅一般的難受。他怒火中燒,卻於事無補。

怎麼辦呢?沒有條件,就想辦法創造條件。後來,在當地老鄉的啟發下,常書鴻以滿地皆是的沙子作原料,竟然壘起了一座長達千米的土牆,有效地阻擋了風沙的侵蝕。這一行動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他和同伴們的信心。

在敦煌工作的條件艱苦到難以想像,沒有水,沒有電,食物匱乏,交通閉塞。但常先生卻樂此不彼,他將自己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這片黃土地。如果不是因為一片赤誠的愛國之心,一種信仰的力量在支撐著,誰能堅持那麼久呢?

在這本傳記中,有太多打動我的點,且擷取幾個令我尤其難忘的片段加以記錄。


最機智的應對

當國民黨的李師長在陳縣長的陪同下,來到敦煌,欲強取寶物時,常書鴻的腦袋「嗡」的一聲,內心似有一股無名火在燃燒。

如果不給的話,勢必會造成正面衝突。而這些手握大權的兵痞子,是什麼事都能做出來的。但要真給了的話,常書鴻覺得,那自己將會成為民族的罪人,良心一輩子也不得安生。

怎麼辦呢?急中生智,他忽然有了主意,將女兒沙娜臨摹的飛天畫拿出來相送。面對著栩栩如生的飛天,這倆人也是讚不絕口,齊贊大師出手不凡。以女兒的畫作代替了敦煌的寶物,總算是平息了這場風波。

為了保護洞窟中這些舉世無雙的寶藏,對付來自四面八方虎視眈眈的覬覦者,常先生這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文弱書生,也不得不學會了外圓內方。

最義無反顧的犧牲

在莫高窟無數的壁畫中,有一副特別動人的叫《薩埵那太子捨身飼虎圖》,這幅畫常先生反覆觀摩,除了藝術的陶醉,更多的是洗滌靈魂的作用。

這幅圖畫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薩埵那太子為了拯救行將餓死的老虎,不惜以身飼虎。這種捨我其誰、義無反顧的犧牲,讓人尤為感動。

如果將敦煌的文物比作那瀕危的老虎,常書鴻就像那位以身飼虎的太子一樣,不惜一切代價,來護衛這方神聖的天地。

最難抹去的傷口

常書鴻原本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第一任妻子陳芝秀曾跟隨他在法國學藝術,是個相當出色的雕塑家。她治家也很有一手,把小家庭打理得溫馨美滿。

但常書鴻的心中只有敦煌。他不顧妻子的不情願,舉家搬遷到敦煌。面對著條件如此惡劣的沙漠腹地,過慣了錦衣玉食生活的陳芝秀再也難以忍受,而常書鴻卻一心撲在事業上,並沒有注意到妻子內心的變化。直到有一天,妻子跟著別人跑了,他才愧疚不已,騎著馬一路狂奔猛追。

因為覓不到妻子的影蹤,急火攻心,加上疲憊,讓他差點倒在了茫茫的戈壁灘上。幸虧有好心人相救,才撿回了一條命。

陳芝秀的離家出走,是常書鴻生命中難以抹去的傷痛。也許一開始,他對她的不忠懷有恨意,但冷靜下來後,更多的是自我譴責。如果當初能對妻子多一些愛和關懷,兩人之間也不會有難以彌補的缺憾吧。


最孤獨的守望

抗戰勝利了,雖然遠在邊陲,敦煌也感受到了這份巨大的喜悅。

可是接下來,昔日親密的隊友卻一個個要離去。先是董希文夫婦,接著又是李浴、周紹淼夫婦、潘潔茲等人。敦煌守護工作本來就缺人手,這麼一走,就更加冷清了。

但常書鴻沒有理由不讓他們走。畢竟,除了理想,人還得在現實中生活。親人的掛念,柴米油鹽的操勞,這些,他都能理解。所以,即便再不舍,他也只能和他們揮手道別,各自珍重。

在一個個月光清澈如水的夜晚,望著圓潤如玉盤的月亮,常書鴻會有無邊的孤獨感,像潮水一般襲來。

但誠如常先生晚年所說:「如果真的還有來世,我將還是常書鴻。我要去完成我想為敦煌所做而尚未做完的工作。若有來生,我還是要守護敦煌。」

即便戰鬥到最後一刻,只剩下他一個人,他依然還會選擇堅守。

讀完本傳記,感慨良多。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有人追求金錢,有人追求名利,到頭來卻發現兩手空空,什麼也帶不走。

如常書鴻先生者,他的心思如此純粹,一生只願為守護敦煌而努力,他又是幸福的;敦煌有了他的守護,何其幸運。

如果沒有常書鴻,就沒有我們今天看到的莫高窟。這份堅守,讓作為讀者的我們,更多了一層精神上的洗禮。

忽然想起了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曾說過:「中國文化是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邊的枯藤、老樹、昏鴉」。正是因為有無數個常書鴻們的不懈努力,才有了生生不息的中國文化。」



作者簡介:

茉莉花開,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閒暇時,讀讀書,寫寫字,便是人間好時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