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卷一·周文第六章:臧哀伯諫納郜鼎

向小生 發佈 2022-11-16T00:26:54.907220+00:00

觀古今中外,品人生百態。大家好,我是向小生。今天跟大家聊聊《古文觀止卷一·周文第六章:臧哀伯諫納郜鼎》的故事。《古文觀止卷一·周文第六章:臧哀伯諫納郜鼎》正文如下:夏四月,取郜大鼎於宋,納於大廟,非禮也。

觀古今中外,品人生百態。

大家好,我是向小生。

今天跟大家聊聊《古文觀止卷一·周文第六章:臧哀伯諫納郜鼎》的故事。

《古文觀止卷一·周文第六章:臧哀伯諫納郜鼎》正文如下:

夏四月,取郜大鼎於宋,納於大廟,非禮也。

 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紘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厲游纓,昭其數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鍚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於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於雒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於大廟。其若之何?」公不聽。

譯文:夏四月,魯桓公從宋國取得原屬郜國的傳國大鼎,放進太廟,這是不符合禮儀的。

臧哀伯規勸桓公說:「作百姓君主的人,要發揚德行,堵塞違禮的行為,以便監察百官,就這樣還怕有不足之處,還要顯示各種美德以傳示子孫。所以那清靜肅穆的太廟用茅草做屋頂,祭祀天地的車子用草蓆做墊子,祭祀用的肉汁不用五味調和,黍稷、糕餅等祭品不用舂過的好米,這些是為了顯示節儉。祭祀的禮服、禮冠,蔽膝、大圭,腰帶、裙子、綁腿、靴子、冠上的橫簪、冠旁的填繩、系冠的帶子、冠頂的蓋版,這些是為了顯示等級上的差別。

玉墊、刀飾、革帶、帶穗、旌旗上的飄帶、馬頸上的革帶,這些是為了顯示數量上的差別。禮服上火形、龍形、斧形、弓形等花紋,這些是為了顯示紋彩上的差別。用五色繪出各種圖象來裝飾器物服飾,這是為了顯示器物物色的差別。馬鈴、大小車鈴、旗鈴,是為了顯示聲音節奏,旌旗上畫的日、月、星辰,是為了顯示光明。

所謂德行,就是節儉而有法度,事物的增減都有一定的數量,並用紋彩和顏色加以標誌,用聲音和光亮加以表現,以此來監察百官,百官這才警戒畏懼,而不敢違反法度。現在君王毀滅德行,樹立違禮的壞榜樣,把別國賄賂的寶器安放在太廟裡,以此明白昭示百官。百官都來效法,君王又用什麼去懲罰他們呢?國家的衰敗,是由於官吏不走正道。官吏喪失德行,則是由於國君寵愛和賄賂風行的原故。郜鼎放在魯國的太廟,還有比這更公開的賄賂嗎?武王打敗殷商,將九鼎搬到王城,義士尚有批評他的,更何況將標誌違禮作亂的賄賂之器放在太廟,又該怎麼樣呢?」桓公不聽。

魯桓公生於公元前731年,是春秋時期魯國的第十五位國君,諡桓。

《臧哀伯諫納郜鼎》講述的是魯恆公在位期間,《宋國》(今河南省商丘市)宋殤公十年(魯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宋國太宰華督因垂涎美色宋國大臣孔父嘉老婆的美貌,便用計殺害了孔父嘉,並且占有了孔父嘉的妻子。

華督害怕宋國國君宋殤公處置他,就把宋殤公也弒殺了。華督弒殺宋殤公後,為了親近鄭國,從鄭國接回公子馮,並且擁立他繼位,也就是宋國的宋莊公。而後為了取得各國的認可,對齊、陳、鄭、魯,諸國都饋送財禮,華督在郜國得到的大鼎送給了魯桓公,而魯恆公卻想要將收受賄賂所得之物,放到自己的宗廟裡供起來,魯恆公這樣做的意思是想告訴自己的祖宗和自己的子孫自己很牛,看、這鼎是小國孝敬的,厲害吧!

可在臧哀伯看來,收受賄賂並且將其公告天下是不明智的,作為一國之主,都明目張胆、堂而皇之的收受賄賂,如果文武百官有樣學樣,那將如何管理?並且還告訴魯恆公,作為君主要重視並發揚德行,禁止收受賄賂這種違反禮儀的行為。並且還說國家的衰敗,是由於百官不走正道。官員喪失德行,也是由於國君寵的愛和賄賂風行的原故。把鼎放在魯國的宗廟,還有比這更公開的賄賂嗎?周武王打敗殷商後,把九鼎搬到王城,都有義士批評他的,更何況將標誌違禮作亂的賄賂的器物放在宗廟裡,又該怎麼樣呢?」但是桓公不聽。

臧僖伯和臧哀伯父子倆對於禮儀的堅守可見一斑,臧僖伯是為了勸諫魯隱公去看撲魚,而兒子臧哀伯也是勸諫魯恆公收受賄賂並且將其公告天下是失禮的行為,有失君主的臉面,會對國家造成損害和禍根,努力的勸諫君主改正,這種行為在現在看來,是不惜冒著以下犯上的罪名,也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如果是那種馬屁精,就會同流合污,隨波逐流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