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隴東黃土高原,一座神秘石窟,真的隱藏著北魏王朝七位祖先?

隴史薈王文元 發佈 2022-11-17T08:57:40.410811+00:00

漢唐以來,隴東開鑿的石窟寺和石雕像群達69處,其中開鑿於北魏永平年間的北石窟寺為甘肅四大石窟之一,除此之外還有莊浪石窟、南石窟寺、王母宮石窟、保全寺石窟、張家溝門石窟、蓮花寺石窟、石空寺石窟、石拱寺石窟等。

北石窟:神秘的七佛雕像

被人們稱之為黃土高坡的隴東,卻隱藏不少石窟。漢唐以來,隴東開鑿的石窟寺和石雕像群達69處,其中開鑿於北魏永平年間的北石窟寺為甘肅四大石窟之一,除此之外還有莊浪石窟、南石窟寺、王母宮石窟、保全寺石窟、張家溝門石窟、蓮花寺石窟、石空寺石窟、石拱寺石窟等。

眾所周知,黃土高原以黃土深厚而出名,那些在黃土中的石窟是如何開鑿出來的?山大溝深的黃土高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建國以後,人們在隴東的剪紙、皮影等民間藝術上發現了中國諸多藝術的源頭?現在人們在哪些石窟中還能發現什麼呢?

1.走進佛教殿堂

我們最先到北石窟寺中最大的一個窟。它就是人們所說的165窟,這是北魏時期,開鑿的一個窟,也是北石窟寺的第一座石窟。它是北魏涇州刺史奚康生在永平二年(公元509年)開鑿的。

這座窟坐東面西,一走進洞窟,我們就為其規模所震撼。8米高的佛像,站在一米多高的祭台上,與殿堂中朝拜的信徒,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讓我們這些平凡眾生,感到生命是如何的渺小。 165窟居於主窟群中部,高14.50米,寬21.70米,深15.70米,面積達340多平方米。施工工匠們打破了當時流行的中心塔柱式的石窟造型,大膽採用了拱形支撐和三角形穩定等原理,開鑿了平面橫長方形的佛殿式窟。 這種造型的石窟,讓來此朝拜的信徒們,從內心產生一種對比的壓力,讓信徒感到「佛法無邊」。

令人讚嘆的就是那些高大的佛像。165窟內正壁和左右壁雕鑿8.00米高的七尊立佛。這七尊佛像面相方圓,嘴唇厚重,兩耳垂肩,體魄雄健,帶著北方少數民族氣質特徵。而在前壁兩邊雕鑿5.80米高的兩身交腳菩薩;同時佛與佛之間還雕鑿有4.00米高的脅侍菩薩十身;窟門內南北兩側雕鑿有3.05米高的乘象菩薩和3.10米高的三頭四臂阿修羅天造像。所有的造像無不表現出,北魏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特色。

北石窟寺與平涼涇川南石窟寺同時代開鑿,現存窟龕296個,石雕造像2126身,碑碣8通,壁畫69.7平方米,題記150方。165窟是北石窟寺最大的一個洞窟,也是最為精美的洞窟。

2.七尊佛像背後的謎團

有關專家介紹說,建立北魏的鮮卑族拓跋部,最初活動於大興安嶺北端東麓一帶,過著遊牧生活。西晉末年,拓跋部分為三部。307年,猗盧統攝三部,控弦騎士四十餘萬。猗盧因幫助西晉抗擊劉聰、石勒,被晉封為代王。316年,猗盧被殺。從此,拓跋部落四散,又陷於紛亂之中。338年,什翼犍即代王位。拓跋部「始置百官,分掌眾職」,國家機構逐步完備,什翼犍頻繁地進行大規模的掠奪戰爭,虜掠數以百萬計的牲畜和人口。正當拓跋部在國家形成的道路上迅速發展的時候,376年,苻堅征服了拓跋部。什翼犍被殺,部落離散,餘眾被分為二部。386年(魏登國元年),什翼健之孫拓跋珪乘前秦瓦解之際,在盛樂稱代王,重建代國。同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創建北石窟寺的奚康生北魏宣武帝時期的一名武將,能征善戰。十幾歲開始投身軍隊,東征西殺,由一名中下級軍官,逐漸升到了封疆大吏,甚至成為北魏王朝的「救火隊」,那裡有危機就被調到哪裡。他擔任涇州刺史的原因也是,涇州爆發了動亂,地方部隊不能控制局面,朝廷只好將奚康生調來。奚康生在涇州平定了沙門劉慧汪叛亂後,為了安定民心,鞏固北魏王朝的統治政權,創建了北石窟寺和涇州的南石窟寺。

無論奚康生當初開窟建寺的動機如何,但從這些洞窟的修建背後,我們能感覺到當時的普通百姓是如何崇拜佛教的。南北石窟的開鑿,給我們見證了北魏時期隴東黃土高原上的佛教信仰;也從一個側面給我們展示了慶陽的本土文化。

整個北石窟寺背靠董志塬西側的覆鐘山,面臨蒲河水,西來的茹河在窟前匯入蒲河向南流去。蒲河的西岸是鎮原縣的居士溝,溝南有雞頭山,溝北是大坡山,為北石窟的天然屏障。這是一個非常適合修行的地方。那麼為什麼人們非要在165窟修建七佛呢?七佛在佛教上究竟有什麼樣的含義呢?他們真的是為宣傳佛教修的洞窟嗎?

關於七佛來歷是這樣的,佛教為宣揚其歷史的悠久,聲稱在佛祖釋迦牟尼之前就有成佛的聖者。其前六代的佛名依次為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遜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連同釋迦牟尼佛共七佛。

七佛圖和七佛造題材,全國早期開鑿的其他石窟也有實例,然而完整意義上的七佛窟和七佛造像,惟北石窟寺最早、最宏偉、最有代表性,為以後七佛窟的興建開創了先例。

「在北朝的石窟造像中,七佛為常見的題材,特別是甘肅隴東的南、北石窟寺和隴南的天水麥積山中,七佛的造像非常普遍。七佛中除釋迦牟尼佛而外,其餘諸佛,均系傳說中的人物。」

整個十六國北朝時期,人們都喜歡雕塑七佛。佛教認為,一世一劫只有一佛出世教化眾生。所以七佛就代表著七世。有人認為,七佛的流行包含著當時社會上對祖先的追溯。而在佛教中認為,「七佛天中天,照明於世間」。佛經中的七佛,不但能「宣說法教」,「照明於世間」,禮拜七佛還能解除眾生的一切生死痛苦。不管怎麼說,當時統治階級開鑿佛像的目的是為了麻醉普通老百姓,讓他們逆來順受,安於現狀。

3.七佛為北魏先祖

在北魏時,全國各地都興起了一股開鑿洞窟的熱潮。這中間自然少不了帝王將相。在北石窟採訪時,記者了解到對七佛石造像的來歷,還存在另外一種說法。

奚康生擔任涇州刺史時,從公元509年開始,主持了南北石窟寺的開鑿。不論是南石窟寺,還是北石窟寺其主體雕像都是七佛。這固然是當時社會的流行。但是裡面還有更深層次的含義。

有人認為,奚康生作為一個地方官吏,所有的重大行動都是經過中央政府批准或者授意的。涇州作為北魏宣武帝胡太后的家鄉,人們自然要照顧幾分。而這位胡太后在中國歷史上已崇信佛教而出名。顯然奚康生修建石窟得到了胡太后的默許或者支持。否則一個地方官吏不可能動用如此大的財力來進行石窟寺得修建。

早在北魏初期,人們在修建雲岡石窟的時候,裡面的佛像就是按照北魏皇帝極其幾位祖先的面貌雕鑿的。還有人甚至說「非是拜皇帝,乃禮佛而。」

北魏從道武帝拓跋矽到宣武帝元恪正好七位皇帝,奚康生秉「皇帝即當今如來」之旨意,為北魏七個正式皇帝大造七佛,一則歌頌佛教歷史,加強佛教正統思想的傳播;二則討好朝廷,歌頌皇帝功德,安撫民眾,鞏固北魏統治政權。

因此南北石窟寺的七佛,有可能就是按照北魏皇帝及其六位祖先的模樣雕刻,這裡其實就是,北魏皇室的家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