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小戶型,竟能玩出9大功能區

小旭愛設計 發佈 2022-11-17T16:45:40.593844+00:00

這個家詮釋了「整屋盡一事」的核心理念:在54㎡空間裡,不僅能舒適地生活,更能有秩序地辦公。家具無相化、可移動櫃體、多功能臥室、複合功能牆、樹下起居間...


為了適應常態化抗疫的後疫情時代,設計師張書源將一套閒置公寓改造為居家辦公的住所。這個家詮釋了「整屋盡一事」的核心理念:在54㎡空間裡,不僅能舒適地生活,更能有秩序地辦公。家具無相化、可移動櫃體、多功能臥室、複合功能牆、樹下起居間......張書源通過設計的手法,將有限的空間開發出多種使用模式,不同功能空間的組合變化勾勒出二人生活的豐富形態。


這個54㎡小家用設計實踐展現出空間的潛力,也傳遞出一種值得思考的設計觀:私宅沒規矩,設計無邊界。




《 居家辦公 》


戶型 1室

面積 54㎡

花費 20萬

位置 江蘇,南京


以下圖文均來自

設計師@匠坊CREASIME張書源



設計背景



我和妻子希望自己的家能夠達到「居家辦公」的生活狀態,工作與居住兩個屬性可以自由轉換,達到互不干擾的使用效果。


這個家需要足以承載兩個不同狀態的儲物能力,可以供家人或來訪的親朋一同圍坐的樹下花園、可承載所有愛好及生活方式(CD、雜誌、工具)的功能牆、真正的社交式餐廚區、可工作,有獨立的咖啡角、超大的書牆等。後疫情時代,還需要滿足入戶自清潔、收發快遞等活動的玄關。



戶 型 圖


改造前戶型圖


原戶型不足:

1. 本案改造的是一套有20年歷史的小戶型公寓,點式樓的結構無法南北通透,需豐富採光途徑;

2. 原戶型是小兩室的設計,每個房間面積都很小,且採光窗戶、入口動線的安排不合理,無論儲物還是功能活動都很不舒適;

3. 面積原因,原戶型沒有安排公共活動空間(客廳類),餐廳和廚房共用一塊有限面積,各自侷促;

4. 主下水管設置在干區以外,壓縮了玄關區域面積,放置鞋櫃等儲物結構後需要側身才能通過,更達不到後疫情時代入戶後的自我清潔所需的空間要求。


原戶型優勢:

1. 擁有一個超大的東南向全景陽台,由於周邊有文化保護建築,周圍樓群層數較低,保證了優良的視野和採光 ;

2. 由於總面積比較小,承重牆體不多,格局可改動。


改造後戶型圖


1. 「一個會生長變換的空間」是本次設計的起點:隨著使用者、使用時間、使用內容不同這個空間也會自由切換出不同狀態,對當時的居家生活或工作雙重模式提供不同的配套與氛圍;

2. 「整屋盡一事」的邏輯:我們提倡小面積「整屋盡一事」的邏輯,多狀態模式的隔斷,讓各個節點空間儘可能彼此聯動起來,空間內人居活動交互性也有所增強;

3. 保持對自我的誠懇:考慮自己真正所需後去除不必要的設計與裝飾邏輯,儘可能實現自己所嚮往的美好生活場景。同時空間的「生長「性也作用於具體細節,在軟裝和家具上也留有了一定的日後的「成長」空間。


空間示意圖


我們對原建築結構進行分析後重新定義了空間,拆除原本不必要的非承重隔斷,運用可移動櫃體隔斷,通過隔斷的不同組合狀態梳理出全新甚至多變動線。功能的疊加,不僅是對空間,也作用於某一單品物件。



「完全體」


使用場景示意圖


當空間一定時,以時間作為設計的錨點。所以,我們在空間內創造各個使用模式,每個模式可獨立運作,又可以共融聯動一個大型的「居家灰空間」



整個空間所有「使用模式」聯動後,我們稱之為「完全體」,也就是改造後空間的全貌視角。拆除原本不合理或非必要的隔斷後讓整個空間更加開闊,更具交互性。



多組可運動的隔斷保證相應的隱私性同時,最大程度採光。



移動隔斷櫃


隔斷示意圖


首先,創造一組可自由運動分合的櫃體隔斷,依託這組可分合隔斷劃分出了相對的公共與隱私區域。通過這組運動隔斷,取消室內所有門與牆,架構了一個真正自由的空間。



通過調整組合隔斷的位置,對應不同場景的使用需求,提供不同的隱私保證,同時也調整不同時間的光線攝取量以及視野配套。



可以「動」,是整個空間的基調,不論空間模式還是空間內物品,甚至人在這個空間的不同狀態。




餐廚+社交



在移動隔斷櫃所劃分出的外側,以這一張自製的多功能長桌為中心,設置了一個整體區域:社交餐廚(工作)區。這個共融的複合空間,不同時間兼具著:烹飪、就餐、會客、工作、手工等功能。



我們根據一款中古款桌案,根據自己實用需求,改版並自製了一款桌子。桌腿被內部引入強弱電線,無論就餐時的電熱鍋具或是工作時的電腦、投影儀都很方便使用。將插座設置在夾層處,便於收納電線,保持桌面整潔。


同時,調整桌體承重方式,取消寬邊處伸出的立板,以擴大圍坐人數。



以中央桌案為中心,環繞安置:咖啡角、烹飪台面、雜誌牆。每個相關功能再次匯聚,豐富了這個空間的更多場景可能,讓每個「職住」活動更為有趣。



支持多模式狀態,家具也會有對應狀態。櫥櫃的灶具與水槽都具有「隱藏模式」,通過定製的蓋板,讓櫥櫃轉換為一個適合站立使用高度的台面。



不同使用模式時,中心桌案也扮演著不同的配套:工作案、備餐檯、操作台等。



多個空間的交互,往往會帶來意外驚喜,比如一個擁有花園配套的咖啡辦公(就餐)區。




複合功能牆



複合功能牆,一條承載我和妻子愛好及生活方式(CD、雜誌、工具、收納)的整體功能帶。通過與移動隔斷櫃配合,貫穿這個空間東西方向,貫穿玄關到樹下起居間(花園陽台)一線,聯動線上所有功能區。



依託功能牆上的功能區,家庭成員也有了「獨處」與「合作」不同狀態。



「可運動」與「功能疊加」,不僅僅是作用寬泛的空間概念,同樣作用空間內的某一單品物件。通過這兩個原則,讓空間生活更加豐富。



功能牆中立面收納體系的衣櫃移門,也是可以移動幕布。聯動左側的移動隔斷控制光線,社交餐廳也變成了影音室。



不同區域活動由於功能牆的串聯,彼此也有了交集。思考家具的「無相」化,能坐下的不一定是椅子,矮櫃、踏步、台面似乎也可以。家具組件的聯動,原本功能牆的矮櫃,加上萬向輪,變成了餐廳補充座位。




樹下起居間



全景景觀+下沉式座位+植物=樹下起居間,我們與朋友最愛待得區域之一。



對於現今「去客廳化「設計理論,我的理解:也許並不真正去掉,而是以另一種更加美好更加適合使用者功能的形式重組在空間。



這個區域也是妻子的晨間咖啡,與下午茶的最佳位置。



通過移開隔斷櫃,將「樹下」的綠意與窗景引入其他功能區,同時,各個功能區也變為了「樹下會客間」配套。





分時睡眠區



在移動隔斷櫃內側,設置了一個多功能平台,按使用時間不同,分為三種模式:「灰空間」模式,睡眠模式,工作間模式。



「灰空間」,一個模糊化定位空間,可作為樹下會客間或外部的社交區域的聯動空間。在地台上席「地」而坐,棋牌遊戲,坐臥談天。



睡眠模式:夜晚,通過隔斷打開,儼然成為了一個套間式的臥房。家具們(床頭櫃,壁燈,投影幕...)突破區域桎梏的「咬合」創造出新的功能可能。



可移動隔斷櫃的背面,此時也成了睡前觀影的投影幕。



工作間模式:定製床墊分組收納於地櫃內後,配合可完全打開插入的櫃門與無腿靠背旋轉椅,這個區域也變成我另一個工作區,應對我和妻子需要分區工作的場景,4米的長案可以任意鋪圖紙和資料。



沒規矩空間



我想每個人對於自己的家都有著「自由、自在」的嚮往,那麼這種自由、自在是否開啟著私宅「沒規矩」的思考?



原本的飄窗區域加上櫃體深度,形成新的獨處空間。



整組的平台並沒有定義固定的坐臥方式,好友相聚,直接趴下,一起開黑玩遊戲。




玄關+衛浴



本案玄關與清潔干區聯動,玄關區域面積擴容,圍繞管道做了一組"L"雙向收納櫃,用於鞋包收納,釋放面積足以完成收發快遞、外賣功能,在後疫情時代所有人或物在入戶後第一時間得到清潔。



用常見的蜂巢簾,將洗衣機、髒衣籃,清潔用品完美收納於台面以下。



通過隱藏門,將盥洗區與如廁淋浴區分衛處理



結語



這個項目可能並不符合常規對於兩人居私宅的定義,甚至某些角度看有些「離經叛道」。面對與「經」「道」規矩,我們是否也應該抱有反思,對設計的空間與自己都能保持「誠懇」,去重新理解空間、家具以及我們真正所需?最後,私宅「沒規矩」。是否沒了規矩後,我們更容易聽到真正所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