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遠方|《行者無疆》(一)

沐心微生活 發佈 2022-11-19T00:33:19.964958+00:00

#我喜歡的一本書#​高曉松2011年因酒駕有一段監獄生涯,因此有了他的《高曉松184天監獄生活實錄:人生還有詩和遠方》。


高曉松2011年因酒駕有一段監獄生涯,因此有了他的《高曉松184天監獄生活實錄:人生還有詩和遠方》。


他的寫道:「媽媽領著年幼的我和妹妹在頤和園長廊仰著頭講每幅畫的意義,在每一座有對聯的古老房子前面讀那些抑揚頓挫的文字,在門廳迴廊間讓我們猜那些下馬石和拴馬樁的作用,從那些靜止的物件開始講述無比生動的歷史。

那些頹敗但深蘊的歷史告訴了我和妹妹世界之遼闊,人生之倏忽,而美之永恆。

從小媽媽告訴我們的許多話里,迄今最真切的一句就是: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其實詩就是你心靈的最遠處。」


後來,2016年高曉松又憑此句發行了自己的新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並做為《曉松奇談》片頭曲,歌手許巍用他特有的風格將歌曲演繹成為一種憧憬和時尚,於是詩和遠方成為了無數人的嚮往和生活的意義。



詩和遠方早就存在,只不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表達方式,諸如理想、情懷等。它並不是單純的詩,亦或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而是心之所向、神之所往的一種內‬在追求,以及向外張望和探尋的渴望,終歸是一種美好的存在。


一次整理書架時,看到了自己曾經的「詩和遠方」。封面和書頁已經褶皺泛黃,記錄了它已陪伴自己走過20餘載時光。無論出差還是出遊,無論乘車還是乘機,它都存在我的背包或行李箱中。

二十郎當歲的年紀,誰沒有一顆流浪自由之心呢?!

只是囿於現實生活和當時資源的,誰又不是「我的人在地上,我的心卻已飛翔」呢?!


這本‬書‬就是2001版的《行者無疆》。

作者余秋雨歷時6個月,走過了26個國家96個城市,記錄了一場不同凡響旅程的全部感受,也是作為考察西方文明的記錄。

書分南歐、中歐、西歐、北歐4卷,收錄散文80篇。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體的張力和自由是他較以往作品的一種升華,讓人從中感受就到行走的魅力,歷史文化的厚重,以及思考的力量,從而‬詮釋了‬詩和遠方‬的‬意義‬所在‬。

在‬我‬認為‬:讀這本書其實自序才是精華所在。這是‬作者‬‬‬對‬此行‬所做‬的交代‬,充滿‬對‬多種‬文化‬的崇敬‬、大膽‬探索‬以及‬深度‬思考。‬這種‬思考‬足以‬啟發‬、引領‬‬讀者‬的思考‬深度‬。


在自序中作者坦白道「深感自己多年來的書齋著述與實際發生的文化現象嚴重我脫節,決心啣恥出行」。

但最終讓他下定決心的是因為英國的現代學者科林伍德的一段話「象牙塔看似高雅精緻,卻是一種自我囚禁……囚禁在象牙塔里的文藝精英除了自己之外別無可談,談完了自己就互為觀眾……全部無聊、麻煩、傷害,就產生於這種小空間的』互為觀眾』……真正的文化人、藝術家要做的事,正是文化藝術界竭力要反對的事……正因為這樣,證明除了叛逃別無選擇……」

囚禁是叛逃的理由。於是作者錨定歐洲腳步不停篤篤前行。之所以選擇歐洲之行,他說,「歐洲文明確實優秀而又成熟,但這些年,卻因過度的自滿、自享而自閉,對世界對自己有不少時空錯覺。」


他在自序中寫道:歐洲文明值得我們仰望的地方很多,例如,中華文明倡導「中庸之道」幾千年,至今還經常為「非此即彼」的極端性思維互損互耗,歐洲文明為什麼反倒能把古典傳統和現代創新、個人自由和社會公德融會貫通?更羨慕街邊咖啡座里微笑的目光,只一閃,便覺得日月悠長、山河無恙。這種文明從早年的擴張和後來的大戰中記取了不少東西又洗刷掉不少東西,近年來歐洲各國的聯合使它更加悠閒和安詳。它甚至覺得自己已進入文明發展的極致境界,沒有必要再作艱苦奮鬥。


話鋒一轉,作者說,歐洲卻對中東和南亞的滿目危機、積怨、暴力從「全球」的概念里省略掉,躲藏在自己的價值系統里閉目塞聽,不想正視……歐洲自身的優秀使他們對外部空間缺少敏感,於是也就缺少了責任,缺少責任的文化還能繼續優秀嗎?引用了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曾警告西方文明不要對別種文明不屑一顧。


作者認為,漠然於空間也必然漠然於時間,一個文明如果不能正視外部世界,也就一定不能正視自己的歷史,尤其是歷史上那種與蒙昧、野蠻搏鬥時留下的獰厲。一味把自己打扮成纖塵無染的世界判官,反倒是抽去了強健的體質……上幾代東方文化人多數是以歆羨和追慕的眼光來看待歐洲文明的,結果便產生了一種以誤讀為基礎的瑣碎、濫情和淺薄。


最後,作者寫道:「即便是與歐洲文明有著太多歷史恩怨的中華文明,也不會一味執著於各個文明之間的衝突來謀求自我復興,它正在漸漸明白,自我復興的主要障礙是近處和遠處的蒙昧與野蠻,因此更需要與其他文明互相探究、互相學習、互相提醒,然後並肩來對付散落處處的憧憧黑影。」


讀這本書,會感受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對中華文明和歐洲文明進行多方面的比較,只有不斷重新體驗自己的文明本性,並與其他文明溝通,要用客觀、謙和的態度對待不同的文化,文化應是一種提醒和思索的力量,文化道義和文化良知,永遠是文化的靈魂所在。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