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資源 | 漢藏語系下怒族、阿昌族和土家族的傳統音樂

成都圖書館 發佈 2024-04-29T13:47:32.049329+00:00

為展現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原生態性及民族特性,庫客音樂奔赴全國,採集錄製了55個少數民族的近600首原生態民歌音頻,為研究我國民族音樂文化提供了非常珍貴的第一手文獻資料。

為展現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原生態性及民族特性,庫客音樂奔赴全國,採集錄製了55個少數民族的近600首原生態民歌音頻,為研究我國民族音樂文化提供了非常珍貴的第一手文獻資料。圖圖將攜手庫客音樂分語系介紹各少數民族的音樂,邀大家一起感受原汁原味的民族音樂魅力。



漢藏語系是世界上最龐大最具活力的語系之一,擁有十幾億使用人口。今天要介紹的,是漢藏語系下怒族、阿昌族和土家族的傳統音樂。


怒 族


怒族是居住在中國怒江和瀾滄江兩岸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他們主要聚居在貢山縣、福貢縣、瀘水縣等地。怒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分北部方言與南部方言。由於長期與傈僳族相處,怒族人普遍會說傈僳語。怒族人口較少,約3萬多人。本專輯錄製地點老姆登村在碧羅雪山,整個村子依山而建,可以平視對面的高黎貢山,地勢險峻,風光秀麗。全村最大的一塊平地上建著一所基督教堂,扉名遠揚,是外來遊人的必到之地。



怒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上至白髮蒼蒼的老人,下至咿呀學語的幼童,幾乎都能聞歌起舞。自古以來,由於山川阻隔,交通閉塞,怒族社會發展非常遲緩,不少古老的怒族傳統音樂只有民間音樂一類,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和歌舞音樂,三者之間互為影響,相互交織,有的並沒有明確的界限。



由於方言的不同,各地區怒族的民歌的內容、風格和藝術形式都有很大區別。民歌中較為著名的有敘述天地形成、人類繁衍、民族歷史以及在婚嫁、節日等場合演唱的《敘事歌》,演唱時往往通宵達旦,徹夜不休。山歌是怒族民歌中比較豐富的一個歌種,在北部貢山地區主要有「怒日拉」「芒鍋卡」「尼莫」三種不同的曲調。勞動歌又包含了節奏鮮明、律動性強、、一領眾和的拉船號子,和打麥歌、打蕎歌等。除此之外,還有反映兒童生活的兒歌,哄娃娃睡覺的催眠調,舉行悼念活動中唱誦的悼念歌以及過去巫師祭祀鬼神時所唱的具有朗誦性質的祭祀歌等。



在音樂形態方面,北部貢山地區怒族的音樂節奏自由、旋律悠長、音域寬廣,具有山歌特色,裝飾性的單倚音及復倚音、歌唱中的襯詞都較多具有藏族民歌的痕跡。南部碧江地區的怒族音樂,則受到明代以來大量進入怒江流域的傈僳族的影響,歌詞中摻雜有傈僳語詞彙,旋律隨歌詞的長短而變化,節拍和節奏較為規整,以切分節奏為主要特徵。



19世紀初,西方傳教士將基督教和天主教帶入怒江流域,傳播至今,當地已有近一半的人成為教民,建有教堂700多座。根據當地教會傳統,凡信教者不能演唱本民族傳統民歌,只能演唱教會歌曲。因此,現在能熟練掌握怒族傳統老調的只有屈指可數的幾位老人,怒族原生態民歌的傳承問題令人擔憂。


庫客音樂錄製的怒族天籟唱片

錄製時間:2011年12月

錄製地點: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匹河怒族鄉老姆登村

收聽方式:掃碼收聽


阿 昌 族


阿昌族人口超過4萬人(2021年中國統計年鑑),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南部的梁河、隴川、潞西、龍陵、騰衝等縣。阿昌族自古以擅種水稻而聞名,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阿昌族有本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無文字。關於阿昌族的族源本民族有許多傳說和故事,但據史料記載,阿昌族來自古代西南地區的氐羌系各民族中的一支,建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阿昌族。阿昌族的手工業很發達,特別是打制的長刀「戶撒刀」享譽世界。


阿昌族的傳統音樂可分為民間音樂和宗教音樂兩類,宗教音樂主要是與小乘佛教相關的帶有儀式性的音樂事項,與傣族基本相同。民間音樂又可分為民歌、歌舞和器樂三類。民歌根據不同的體裁可分為山歌、敘事歌、祭祀歌、風俗歌等。山歌多在野外演唱,內容多為表現男女情愛,情歌對唱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演唱形式。敘事歌具有記錄神話傳說、民族歷史與變遷的文化功能,主要由特定祭祀者「活袍」來繼承和演唱,旋律質樸單一,多由3-4個音組成,結構多為單一樂句的不斷變化反覆,因此更加突出歌詞部分的功能和意義。敘事歌的歌詞規整,十分講究音韻格律,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創世紀歌」——《開天闢地史詩》(「遮帕麻和遮米麻」),不同地域的阿昌族民歌會有差別。



阿昌族歌舞音樂較為單一,就表演形式可分為載歌載舞,如梁河縣的「哦囉噔嘎」;僅用打擊樂器伴奏,如隴川縣戶撒地區的「長刀舞」「棍舞」「象腳鼓舞」等;和介於二者之間的,如戶撒地區的「嘎光」,屬於歌時不舞。阿昌族日常使用的樂器較為豐富,主要有從漢族傳入的嗩吶、笛子、二胡、鼓、鑔、鑼等,以及傣族地區傳入的葫蘆笙、芒鑼、象腳鼓等。



總體來看,阿昌族的音樂非常古樸,核心音基本由2-3個音按照一定音程關係組成,但自成體系,具有本民族獨有的藝術特點,在自然的文化生態下傳承和發展情況較好。另一方面,也應看到阿昌族的民族文化、傳統音樂受到漢族、傣族等周邊民族的深刻影響。


庫客音樂錄製的阿昌族天籟唱片


錄製時間:2012年10月

錄製地點:雲南省德宏州梁河縣阿昌族九保阿昌族鄉

收聽方式:掃碼收聽



土 家 族


土家族是中國擁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之一,史學界一般認為,先秦時期活躍於我國中南地區和澧水流域一帶的「巴人」,為今天土家族的直接先民。今天,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川、黔毗鄰的清江、酉水流域和武陵山脈的廣大山谷地區。本專輯的錄製地點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當地對土家族文化非常重視,在當地政府和文化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部分民間藝人被召集在一起,組建成原生態表演藝術團,在縣裡專門規劃的場地定期表演,以展示長陽土家族的傳統文化。



土家族的音樂文化同樣源遠流長。千百年來,土家族人民用他們對音樂藝術的熱愛以及獨有的歌舞造就了絢麗多姿又獨具特色的民族音樂文化。土家族的音樂主要分為民間歌曲、器樂和宗教祭祀音樂三類。民歌是由歌詞與樂曲結合而成的同一體民歌,屬於文學與音樂交匯的產物,可分為山歌、號子、田歌、風俗歌、舞歌、搖兒歌與兒歌等。由於長年居住於山谷地區之故,土家族最愛唱山歌,有土家語山歌和漢語山歌之分,聲腔分為高腔和平腔,在調式上以徵﹑羽調式為主,宮調式較少,部分民歌有調式交替現象。勞動號子有行船號子、拖木號子、岩工號子等。風俗歌有哭嫁歌、喪事歌、神歌(梯瑪歌)、婚事歌、儺願歌等,其中哭嫁歌是土家族富有特色的風俗歌種。薅草鑼鼓是土家族著名的田歌歌種,在集體薅草、耘田或挖土時唱,有樂段式、二段式和多曲聯套體等多種結構類型。舞歌有擺手歌、燈調、喜花鼓、土地燈調等。



專輯中的《撒葉兒嗬》是土家族人葬禮中的一種儀式,村民們為了悼念死者,在葬禮上伴隨著鼓的節奏載歌載舞,氣氛熱烈,形成了土家族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並且這一形式如今仍然廣泛流傳。《花咚咚的姐》是土家族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目,其旋律高亢,演唱難度極高,要求演唱者天生就要擁有一副好嗓音。《漁家樂》則是生活中常見的藝術表現形式,它類似曲藝,一般是土家族人在閒暇之餘自娛自樂的方式。


庫客音樂錄製的土家族天籟唱片


錄製時間:2011年7月

錄製地點: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收聽方式:掃碼收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