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節令須有酒,節令之酒又不同

茅酒守藝人 發佈 2022-11-21T19:07:55.812700+00:00

所謂「歲時節令須有酒」,酒在中華傳統節俗中扮演著重要而特殊的角色。中華傳統民風民俗是我們民族世代相傳沿襲而成的生活方式的模式化,「它流傳在老人們的口中,存活在孩子們的童年遊戲中,反映在人們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體現著一個民族的遠古、今朝和明天。」

所謂「歲時節令須有酒」,酒在中華傳統節俗中扮演著重要而特殊的角色。我們的先祖們不僅習慣於在各種節俗中飲酒、醉酒,還熱衷於將這些在節俗時飲酒、醉酒、說酒的趣聞軼事落於筆端、寫在紙上,使得作為後輩的我們可以隔著千百年的歲月在紙面之上感受到他們所體驗過的古老的趣味。


中華傳統民風民俗是我們民族世代相傳沿襲而成的生活方式的模式化,「它流傳在老人們的口中,存活在孩子們的童年遊戲中,反映在人們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體現著一個民族的遠古、今朝和明天。」而中華傳統節日則以宏大豐富的內容展示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壯麗畫卷,寓含了深刻豐厚的文化內涵,成為傳承民族精神的紐帶。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上,圍繞這些民俗節日,歷代墨客騷人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美詩篇和美麗傳說。這些詩詞作品以其獨特的形式記載了節日習俗的特點,豐富了傳統節日的內涵。歲時節令須有酒,酒又在這些詩詞篇章中扮演著重要而特殊的角色,鮮明地呈現著酒文化的物質、精神乃至制度的價值。


節俗之日飲酒與日常飲酒最大的不同之處便是所飲之酒,所以傳統節俗詩詞中提到的酒多為特定的成品酒,往往和相應節日的風俗講究有關。像雄黃酒,它本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黃泡製的白酒或黃酒,一般在端午節飲用。如晚清詩人李靜山在《端陽》一詩中所寫:「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在古人看來,端午時節是一年中陽氣至盛的時段,天氣日漸炎熱,蚊蟲蒼蠅滋生,是一年中的「惡月」或「百毒月」,這時節又容易引發人的煩躁憂鬱、心悸胸悶等現象,而雄黃作為一種中藥藥材,可以做解毒劑、殺蟲藥,於是古人就認為雄黃可以克制蛇、蠍等百蟲,善能辟邪殺毒。因此,端午飲雄黃酒就成為我國傳統的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節日習俗了。

又如菖蒲酒,也是一種配製酒,據《後漢書》記載:「孟陀,字伯良,以菖蒲酒一斛遺張讓,即拜涼州刺史。」《明宮史》也有「宮眷內臣……初五年時,飲硃砂、雄黃、菖蒲酒」的記載。菖蒲本是一種水生植物,葉片呈劍型,象徵祛除不祥的寶劍,故民間用以插在門口避邪。《本草·菖蒲》載:「典術云:堯時天降精於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故曰:堯韭。方士隱為水劍,因葉形也。」中醫認為,菖蒲全株芳香,性溫,味辛、苦,可作香料或驅蚊蟲;莖、葉可入藥,能辟穢開竅,宣氣逐痰,解毒,殺蟲,治癲狂、驚癇,風寒濕痹,噤口毒痢,外敷癰疽疥癬等。以之入酒,常飲可補腦益智、延年益壽。諸種因素疊加,使得菖蒲酒成為重陽節必飲之酒。

歲時節令須有酒,節令之酒又不同,其中妙趣,皆可在酒中得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