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攪局者」華為造車,勝算幾何?

一見財經 發佈 2022-11-22T07:47:56.554883+00:00

十月,華為問界以12018輛的成績創下單月銷售記錄,並且連續3個月銷量破萬,成為一匹不折不扣的黑馬。作為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攪局者」,華為從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到高調造車,究竟勝算幾何?

十月,華為問界以12018輛的成績創下單月銷售記錄,並且連續3個月銷量破萬,成為一匹不折不扣的黑馬。

作為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攪局者」,華為從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到高調造車,究竟勝算幾何?

|1|

華為在汽車領域上的布局由來已久。

早在2009年,華為便投入力量研發車載通信模塊,成立了車聯網業務部,重點研發車聯網和自動駕駛領域。

彼時,華為在汽車領域的研發更像是「摟草打兔子」,還談不上戰略層面的有意為之。誰也不曾料到,這些早期的技術積累和儲備會在日後的新能源汽車上大放異彩。

轉折發生在2019年。5月15日,美國商務部一紙禁令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重創華為智慧型手機業務。

為了尋找新的利潤支撐點,華為必須在手機以外開闢新的戰場。恰在此時,智能汽車進入了華為的視線。

被禁不久,華為任正非簽發組織變動文件,組建成立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部門,該部門直接隸屬於華為ICT管理委員會。

或許是為了減少合作夥伴的猜疑,亦或是為了避免樹大招風,華為先期的戰略較為保守,主要集中在為整車廠商提供軟硬體服務,對於整車製造則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在對外宣傳時也是三緘其口。

為了打消外界的疑慮,任正非甚至還於2020年10月親自簽發了《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稱,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依舊是熟悉的配方,依舊是熟悉的套路。

任正非上一次說這種狠話還是在2002年。當時任正非義正詞嚴地表示,華為公司堅決不做手機。結果在同年底的手機終端立項討論會上,任正非不僅同意立項,還當場宣布投入10億元。

就在任正非簽發決議不久,華為對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部門進行了調整,將其從此前的ICT管理委員會劃歸到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並由余承東直接掌舵。

進入2021年,伴隨著全球電子消費市場的持續萎靡,新能源汽車成為為數不多的經濟增長點。在這塊龐大市場蛋糕面前,華為也不再掩飾和猶豫,開始向新能源汽車大踏步邁進。

|2|

華為造車的思路非常簡明:憑藉在信息通訊技術領域的積累,將其以車規級進行實現。目前,華為推出了三種與車企的合作模式:

第一種是智能零部件供應模式,即由華為向汽車廠商提供車聯網模塊等軟硬體產品,這也是華為早期與車企最基礎的合作模式。

第二種是HI(Huawei Inside)模式,由華為向車企提供全套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並在車輛標誌「HI」。2021年4月,華為聯合北汽發布首款HI車型——極狐阿爾法,今年由長安汽車、寧德時代和華為聯合打造的汽車品牌阿維塔也搭載了HI解決方案。

第三種是華為智選模式,目前華為僅與賽力斯在此種模式下展開合作。

2021年4月,華為、賽力斯聯合推出第一款試水之作——賽力斯SF5,華為主要為這款新車提供Drive One 電驅動系統、Hi Car車機系統以及HUAWEI Sound音響系統。

這一款試水之作算不得成功。2021年4月至年底,賽力斯全年累計銷量僅為8千餘輛,尚不足「蔚小理」的十分之一。

2021年底,華為對賽力斯進行了升級,推出了新一款車型問界M5。相比賽力斯SF5,問界M5首將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提升了不止一個量級,被許多人視作智能車機的「天花板」。

除了智能座艙,華為的技術優勢還涵蓋了智能駕駛、智能網聯、智能電動以及智能車雲等四大板塊,打造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生態技術系統。

問界取得成功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得益於華為強大的銷售渠道。李想曾說過,「在一個城市有或沒有門店,市場占有率會相差8倍」,足見渠道建設的重要性。

據統計,截止到3季度末,全國銷售問界的網點數量為1086家,遠超「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這其中,僅少量為賽力斯的自有門店,多數網點則是由華為手機門店裝修改擴建而來。

考慮到華為還在全國開設超過5萬家手機門店,即便只有少部分能實現改造裝修,依然能繼續壯大華為的銷售渠道。據了解,搭載華為HI系統的阿維塔也會在今年年底出現在華為北京和深圳的旗艦店。

技術領先,渠道加持,兩樣法器傍身,問界汽車一掃賽力斯此前的頹勢,成為新能源汽車市場一隻重要新軍。

|3|

不過,華為想要證明自己不是曇花一現,還需要跨過兩道坎。

第一道坎來自於如何選擇合作夥伴。

細心觀察不難發現,在三種合作模式之下,華為的參與程度與主導作用依次遞增,但是合作汽車廠商的實力卻依次遞減。

對於目前與華為合作最為密切的賽力斯,其前身是以微型車起家的小康汽車,如果不是搭上華為的東風,現在恐怕還會在生死線上徘徊。

而實力強勁的傳統車企,在對待華為的態度上則顯得小心翼翼,他們或者是僅接受華為提供的基礎軟硬體,或者就乾脆另起爐灶,全棧自研。

在2021年的上汽集團股東大會上,董事長陳虹就表達了這種擔心,「上汽不能接受與華為這樣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動駕駛,否則它就成了靈魂,上汽就成了軀體。上汽要把靈魂掌握在自己手裡。」

毋庸置疑,誰掌握了「靈魂」,誰就掌握了主導權。任何實力強勁的整車製造都不希望被「喧賓奪主」,淪為華為的代工廠。

對於華為而言,因為沒有自己獨立的車型平台,需要依託合作夥伴既有的車型平台進行研發,無論是動力總成還是平台規劃,距離吉利、上汽等傳統實力廠商仍有不小的差距,而這也成為制約華為發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道坎則來自於如何應對競爭對手的挑戰。

隨著越來越多的玩家入局,新能源汽車的賽道開始變得越來越擁擠。目前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廠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陣營。

陣營一是老大哥比亞迪。自宣布全部停產燃油車之後,比亞迪全力進軍新能源汽車。2022年10月,比亞的各種新能源車型銷量突破20萬輛,在銷量榜上一騎絕塵、遙遙領先。

陣營二是以吉利、長城為代表的傳統汽車廠商。儘管錯過了新能源汽車發展初期紅利,但這些傳統車企憑藉深厚的技術、充沛的資金,在熟悉了新打法之後,很快顯示出了強大的進攻能力和增長潛力。

2022年10月,廣汽埃安銷量再次突破3萬輛,緊隨比亞迪之後位列第二,而吉利極氪、長安深藍、東風嵐圖等傳統車企的新能源汽車品牌也有不俗的業績。

陣營三是造車新勢力。「蔚小理」們紛紛推出新款車型,搶占市場;曾經的哪吒、零跑等二線品牌則主打性價比,銷量穩步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理想汽車。動力方式相同,產品定位類似,車輛價格不相上下,正因為如此,理想汽車也被視作問界汽車最直接的競品,兩者之間也必將上演你追我趕的精彩戲碼。

|4|

2021年底,華為余承東在發布會上誓言,公司要在五年內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TOP3品牌。

在智慧型手機時代,華為曾經一度超越三星和蘋果,成為全球手機出貨量第一的品牌。進入新能源汽車時代,華為還能重現昨日的輝煌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