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讀書筆記039——無為而治,蕭規曹隨

毛博論投資 發佈 2022-11-22T10:49:44.353354+00:00

詔曰:「南武侯織,亦粵之世也,立以為南海王。」〔文穎曰:高祖五年,以象郡、桂林、南海、長沙立吳芮為長沙王。

【原文】詔曰:"南武侯織,亦粵之世也,立以為南海王。"〔文穎曰:高祖五年,以象郡、桂林、南海、長沙立吳芮為長沙王。象郡、桂林、南海屬尉佗;佗未降,遙奪以封芮耳。後佗降漢,十一年,更立佗為越南王。自此王三郡,芮惟得長沙、桂陽耳。今封織南海王,復遙奪佗一郡,織未得王之。〕



【翻譯】高帝頒布詔書說:「南武侯織,也是南越的貴族世家,立為南海王。」


【解析】之前,番君吳芮率領百越部族之兵協助諸侯軍,也隨從進關。漢高祖五年,以象郡、桂林、南海、長沙立吳芮為長沙王,但是象郡、桂林、南海其實是南越王尉佗占領了,吳芮只是名義上擁有,同時分長沙郡南部諸縣置桂陽郡。漢高祖十一年,尉佗降漢後被立為越南王,正式擁有三郡。十二年三月,劉邦分封南越的貴族世家南武侯織為南海王,從內部分化南越,避免南越做大形成威脅。但是,南越只是屬國,不是漢朝直接統治的,因而這個任命只是給了南武侯織一個南海王的名義,並不能給他實權。



【原文】上擊布時,流矢所中,行道,疾甚。呂后迎良醫。醫入見,曰:"疾可治。"〔治,直之翻;下同。〕上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師古曰:三尺,謂劍也。中,竹仲翻。見,賢遍翻。〕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扁鵲,古之良醫。扁,補辨翻。〕遂不使治疾,賜黃金五十斤,罷之。呂后問曰:"陛下百歲後,蕭相國既死,誰令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戇,〔少者,多少之少。師古曰:戇,愚也;古者下紺翻,今則竹巷翻。〕陳平可以助之。陳平知有餘,然難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知,讀曰智。少,詩沼翻。〕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后復問其次,〔復,扶又翻。〕上曰:"此後亦非乃所知也。"〔師古曰:乃,汝也;言自此之後,汝亦終矣,不復知之。〕夏,四月,甲辰,帝崩於長樂宮。〔壽五十三。考異曰:漢書云:"呂后與審食其謀盡誅諸將。酈商見審食其,說以:『如此,大臣內畔,諸將外反,亡可蹻足待也。』審食其入言之,乃以丁未發喪。"按呂后雖暴戾,亦安敢一旦盡誅大臣!又時陳平不在滎陽,樊噲不在代;此說恐妄,今不取。〕丁未,發喪,大赦天下。


【翻譯】高帝劉邦進攻黥布時,曾被流箭射中,行軍路上,病勢沉重。呂后請來一位良醫,醫生入內診視後說:「病可以治。」高帝卻破口大罵:「我以一個老百姓手提三尺劍奪取了天下,這不是天命嗎!我的生死在天,即使扁鵲復生又有什麼用!」於是不讓醫生治病,而賞給醫生黃金五十斤,讓他回去。呂后問高帝:「陛下百年之後,蕭何相國死了,讓誰代替他呢?」高帝說:「曹參可以。」呂后再問曹參之後,高帝說:「王陵可以,但他有點憨,陳平可以幫助他。陳平智謀有餘,但難以獨自承擔重任。周勃為人厚道不善言詞,但將來安定劉家天下的必定是他,可任用為太尉。」呂后再追問其後,高帝只說:「這以後的事也就不是你能操心的了。」夏季,四月,甲辰(二十五日),高帝劉邦駕崩於長樂宮。丁未(二十八日),朝廷發布喪事消息,宣布大赦天下。


【解析】劉邦為什麼諱疾忌醫,不讓醫生治?之前黥布謀反時,高祖嘗病甚,惡見人,這個時候的劉邦估計就得了絕症了。呂后請劉邦親征時說的是:上雖病,強載輜車,臥而護之,諸將不敢不盡力。這次呂后請的名醫只能治箭傷這種外傷,卻治不了絕症,為了減輕痛苦,劉邦選擇了不治箭傷。所謂的天命,也是針對絕症說的。


漢朝相位的接替人選,一個看能力,一個看資歷和威望,一個看人品性格。丞相不比軍隊統帥,軍隊統帥有生殺大權,賦予他權力就可以了管理好軍隊了,所以韓信可以沒有功勞就成為漢軍統帥。丞相管理政務,需要很多人協助他完成工作,沒有領導力的獨行俠是做不好的。蕭何是最早跟隨劉邦的,18功臣位列第一,劉邦還是漢王時期就負責處理政務,能力威望都足夠,人品也得到了時間的檢驗;曹參位列第二,在劉邦去世後就被任命為齊相,在諸侯國培養行政能力;周勃第四,但是周勃不善言辭,更適合統領軍隊。王陵功列第12,和劉邦一樣是沛縣人,之前曾是一方勢力領袖,但說話喜歡直來直去,有些迂愚剛直。陳平功列第47,從智謀能力上來看是足以勝任的,但威望不足。陳平不是劉邦的沛縣集團,是魏地人,因而最早跟隨魏王咎,後來跟隨項羽,再跟隨劉邦的,支持者較少。曾被人舉報品行不端、貪圖賄賂,劉邦用人不拘小節,還是重用了陳平。陳平過於權變,順勢而為,也就沒有堅定的立場,過於投機就會缺失領導力。因而劉邦認為他難以獨自做好丞相工作。後來漢惠帝去世,張良的兒子張辟彊建議丞相拜呂台、呂產、呂祿為將,丞相乃如辟彊計。呂氏權由此起。這個丞相恐怕就是陳平。因為呂后要封諸呂為王時,王陵是明確反對的。


《人物誌》作者曹魏大臣劉邵曾經有:


德行高妙,容止可法,是謂清節,延陵、晏嬰是也。思信道化,策謀奇妙,是謂術家,范蠡、張良是也。其德足以厲風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術足以謀廟勝,是謂國體,伊尹、呂望是也。其德足以率一國,其法足以正鄉邑,其術足以權事宜,是謂器能,子產、西門豹是也。


清節之流,不能宏恕,好尚譏訶,分別是非,是謂臧否,子夏之徒是也。法家之流,不能創思圖遠,而能受一官之任,錯意施巧,是為伎倆,張敝、趙廣漢是也。術家之流,不能創製垂則,而能遭變用權;權智有餘,公正不足,是謂智意,陳平、韓安國是也。能屬文著述,是謂文章,司馬遷、班固是也。能傳聖人之業,而不能幹事施政,是謂儒學,毛公、貫公是也。辯不入道,而應對資給,是謂口辯,樂毅、曹丘生是也。膽力絕眾,材略過人,是謂驍雄,白起、韓信是也。


【原文】盧綰與數千人居塞下候伺,幸上疾愈,自入謝;〔師古曰:冀得上疾愈自入謝,以為己身之幸也。〕聞帝崩,遂亡入匈奴。


【翻譯】盧綰率領幾千人住在邊塞等候機會,希望高帝病癒,他好親自入朝謝罪。他聽到高帝駕崩的消息,便逃入匈奴。


【解析】盧綰雖然做錯了事,但和劉邦交情還在,如果劉邦身體好,向劉邦認錯的話,王爵沒了,但在漢朝安享榮華富貴還是可以的,總比在匈奴寄人籬下好。


【原文】五月,丙寅,葬高帝於長陵。〔班志:長陵縣,高帝置,屬左馮翊。皇甫謐曰:長陵在渭水北,去長安城三十五里。臣瓚曰:在長安北四十里。括地誌:在雍州咸陽縣東三十里。漢官儀曰:古不墓祭;秦始起寢於墓側,漢因而不改。諸陵寢皆以晦、朔、二十四氣、三伏、社、臘及四時上飯;其親陵所宮人,隨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陳妝具。陵旁起邑,置令、丞、尉奉守。〕


【翻譯】五月,丙寅(十七日),將高帝劉邦安葬在長陵。


【原文】初,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初順民心作三章之約。〔見九卷元年。〕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帝既滅項羽,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蕭何攗摭秦法,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韓信申軍法,〔帝命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於家;諸呂用事而盜之。〕張蒼定章程,〔如淳曰:章,歷數之章術也;程者,權、衡、尺、斗、斛之平法也。師古曰:程,法式也。〕叔孫通制禮儀;〔見上卷六年、七年。〕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剖符作誓,謂剖符封功臣,刑白馬與為山河帶厲之盟也。丹書、鐵契者,以鐵為契,以丹書之。如淳曰:金匱,猶金縢也。師古曰:以金為匱,以石為室,重緘封之,重慎之義。蓋謂以丹書盟誓之言於鐵券,盛之以金匱、石室而藏之宗廟也。〕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鄧展曰:若畫工規模物之摹。韋昭曰:正員之器曰規。摹者,如畫工未施,朱土摹之矣。師古曰:取喻規摹,謂立制立範也。給,足也;日不暇給,言眾事繁多,常汲汲也。余謂日不暇給,蓋言項羽既平,諸侯又叛也。〕

【翻譯】原先,高祖不大注意書本知識,而秉性開朗聰明,善於思考,能博採眾議,從人民及官吏到普通士卒,都能平易相親。入關之初順民心作約法三章,天下平定之後,命蕭何整理法律與條令,命韓信建立與健全軍隊法紀,命張蒼統一曆法與度量衡等法式,令叔孫通制定各種禮節與儀式,令陸賈作總結歷史興亡之鑑的《新語》。又與各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貯於金櫃石室之中,保藏於宗廟之內。高祖雖然日理萬機,但訂立的規劃與制度是意義深遠的。


【解析】這是班固《漢書•高帝紀第一》對劉邦一生的點評。劉邦是老粗出身,沒有文化,但是聰明善於思考,更重要的是能聽取別人的建議,能贏得別人的信任,善用人,蕭何、韓信、張蒼、叔孫通、陸賈的才能都得到了發揮。


【原文】己巳,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曰皇太后。


【翻譯】己巳(二十日),太子登上皇帝大位,尊呂后為皇太后。


【原文】初,高帝病甚,人有惡樊噲云:"黨於呂氏,即一日上晏駕,〔師古曰:惡,謂毀譖,言其罪惡也,音如字。晏駕者,天子當晨起早作;而忽崩殞,不出臨朝,凡臣子之心,猶謂宮車晚出也。〕欲以兵誅趙王如意之屬。" 帝大怒,用陳平謀,召絳侯周勃受詔床下,曰:"陳平亟馳傳載勃代噲將;平至軍中,即斬噲頭!"二人既受詔,馳傳,未至軍,〔如淳曰:四馬,高足為置傳,中足為馳傳。律;諸當乘傳及發駕置傳,皆持尺五寸木傳信,封以御史大夫印章。其乘傳,參封之;參,三也。有期會,累封兩端,端各兩封,凡四封也。傳,株戀翻。〕行計之曰:"樊噲,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呂后弟呂嬃之夫,〔嬃,音須。師古曰:行計,謂於道中行且計也。〕有親且貴。帝以忿怒故欲斬之,則恐後悔;寧因而致上【章:甲十五行本重"上"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退齋校同。】自誅之。"未至軍,為壇,以節召樊噲。噲受詔,即反接,〔師古曰:反縛兩手也。〕載檻車傳詣長安;〔傳,柱戀翻,遞也。〕而令絳侯勃代將,將兵定燕反縣。


【翻譯】當初,高帝病重時,有人誣諂樊噲「與呂姓結黨,只要有一天皇上過世,就要興兵誅殺趙王如意及其從屬」。高帝大怒,採納陳平建議,召來絳侯周勃在床前接受詔令:「陳平立刻乘驛車,載著周勃,讓周勃代樊噲為將軍;陳平一到軍中,就砍下樊噲的頭!」兩人接受命令後,乘驛車前往,還未到軍中,在路上商議道:「樊噲是皇上的舊人,功勞很大,而且是呂后妹妹呂的丈夫,有皇親關係又是尊貴之人,皇上因為一時動怒所以想殺他,恐怕日後會反悔。我們不如抓起他來送到皇上那裡,讓皇上自己去殺。」他們還沒到軍中,就築了壇,用符節召樊噲前來。樊噲接受詔令後,立即將手放到背後叫人把他反綁起來,用木欄囚車押送到長安;而讓絳侯周勃代他為將軍,率軍征討燕國謀反的諸縣。


【解析】樊噲是呂后的妹夫,因而被人認為是呂后一黨。是誰誣陷樊噲呢?一個可能就是趙王如意的母親戚夫人想藉此削弱呂后勢力。陳平並沒有為樊噲說情,反而是提出了建議,後世爭奪在外帶兵的將領兵權時大都採用了類似方式。途中改變方案的建議人應該也是陳平,因為《絳侯周勃世家》說勃為人木強敦厚,而陳平則善權變。當然,避免衝動殺人這一點確實是對的。而樊噲一直忠於劉邦,無端受罰也接受。


【原文】平行,聞帝崩;〔師古曰:未至京師,於道中聞高帝崩。〕畏呂嬃讒之於太后,乃馳傳先去。逢使者,詔平與灌嬰屯滎陽。平受詔,立復馳至宮,哭殊悲;因固請得宿衛中。〔請得宿衛禁中也。復,扶又翻;不同。〕太后乃以為郎中令,〔班表: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祿勛。〕使傅教惠帝。是後呂嬃讒乃不得行。樊噲至,則赦,復爵邑。


【翻譯】陳平一行走到中途,聽到高帝駕崩消息。陳平怕呂太后的妹妹呂嬃在呂太后面前說他的壞話,便驅馳驛車先行回都。路上他又遇到朝廷使者,傳詔命令陳平與灌嬰屯守滎陽。陳平接受詔書後,立即又疾馳到宮中,哭得十分悲哀,又堅決要求親自守衛內宮。呂太后於是任命他為掌管宮殿門戶的郎中令,還讓他輔導漢惠帝劉盈。此後,呂嬃便無法說陳平的壞話。樊噲到長安,便被赦免,恢復原來的爵位和封地。


【解析】呂嬃就是呂后的妹妹,樊噲的夫人。陳平去抓捕樊噲之前呂嬃應該是找過陳平,但陳平沒有在劉邦面前給樊噲說情,讓呂嬃很不滿意,因而陳平擔心報復,就想法子贏得呂后的信賴。《史記·卷五十六·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呂嬃常以前陳平為高帝謀執樊噲,數讒曰:「陳平為相非治事,日飲醇酒,戲婦女。」陳平聞,日益甚。呂太后聞之,私獨喜。面質呂嬃於陳平曰:「鄙語曰『兒婦人口不可用』,顧君與我何如耳。無畏呂嬃之讒也。」陳平的政治智慧確實是很高的。但是,如果漢朝功勳大臣能多一些直臣的話,呂后可能就不會毫無禁忌,將趙王給殺了。


【原文】太后令永巷因戚夫人,髡鉗,衣赭衣,令舂。〔赭衣,囚服也;以赤土染之。赭,止也翻。〕遣使召趙王如意。使者三反,趙相周昌謂使者曰:"高帝屬臣趙王,〔屬,之欲翻。〕王年少;〔少,詩照翻;下同。〕竊聞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趙王並誅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詔。"太后怒,先使人召昌。昌至長安,乃使人復召趙王。王來,未到;帝知太后怒,自迎趙王霸上,與入宮,自挾與起居飲食。太后欲殺之,,不得間。〔間,古莧翻;隙也。〕


【翻譯】呂太后下令把戚夫人關在宮中永巷裡,剃去頭髮,帶上刑具,穿上土紅色的囚服,做舂米的苦活。她又派使者去召趙王劉如意,使者三次往返,趙相周昌對使者說:「高帝生前把趙王囑託給我,趙王年紀小,我聽說呂太后怨恨戚夫人,想把趙王召去一齊殺掉,我不敢讓趙王去。而且趙王也病了,不能接受命令。」呂太后聽到回報,大為憤怒,便先派人去召周昌。待周昌到了長安,才派人再去召趙王。趙王前來,還未到達時,漢惠帝聽說呂太后要對趙王動手,便親自去霸上迎接趙王,與他一起入宮,自己帶著他一同吃飯睡覺。呂太后想殺掉趙王,但找不到機會。


【解析】呂后三次派人來召趙王,周昌應該怎麼保護趙王呢?臣子對太后能抗命麼?趙王的事可以,召周昌回都城可以麼?只要周昌離開了趙王,趙王身邊還有誰能幫他拿主意?應對領導,在現代職場還可以閃人,在古代率土之濱莫非王土、君權至上的情況下只能是服軟。齊王劉肥也曾面臨生死危機,但通過贈送土地給魯元公主緩和了與呂后的關係。也許戚夫人與呂后的矛盾無法化解,但周昌還是要從漢惠帝的立場勸說呂后包容些。其實,投呂后所好,關係還是有機會緩和的,陳平、齊王劉肥都是如此。


劉邦保護趙王的法子還是有問題。既然惠帝羽翼已成,無法更換太子,就應該讓戚夫人去趙王封地,才是保護他們母子。戚夫人在劉邦在世時恃寵而驕,沒有想想呂家自劉邦起事就幫助他,自己卻沒有強力外戚支持,與呂后矛盾激化也是不智的。《史記·呂太后本紀》記載有,呂后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呂后兄二人,皆為將。長兄周呂侯死事,封其子呂台為酈侯,子產為交侯;次兄呂釋之為建成侯。


漢惠帝確實是仁君。當初戚夫人要奪取他的太子位置,卻不記恨戚夫人母子。但是過於柔弱,只能依靠和趙王隨時在一起保護他,卻不敢向呂后表明自己的底線,不允許她隨意殺戮劉氏子弟。這也是劉邦對他不滿意的地方。當然,這可能是受到古代禮法的影響。《禮記·曲禮下》有:為人臣之禮,在規勸國君過失時,要講究方式、場合,不可有損其威嚴,如果多次規勸而國君仍不醒悟,臣子就可以離開他。做兒子的侍奉父親,父親有了過失,做兒子的多次規勸也不聽,就應繼之以號泣,希望感動父親,使他知悟而改。


【原文】孝惠皇帝〔荀悅曰:諱"盈"之字曰"滿"。師古曰:臣下以"滿"字代"盈"者,則知帝諱盈也:他皆類此。高帝嫡長子。應劭曰:禮諡法:柔質慈民曰惠。師古曰:孝子善述人之志,故漢家之諡,自惠帝以下皆稱孝也。〕元年(丁未,公元前一九四年)


冬,十二月,帝晨出射。趙王年【章:甲十五行本無"年"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少,不能蚤起;太后使人持鴆飲之。〔廣志:鴆鳥大如鴞,毛紫綠色,有毒頸長七八寸,食蝮蛇。雄名運日,雌名陰諧。以其毛歷飲食則殺人。范成大曰:鴆,聞邕州朝天鋪及山深處有之,形如鴉差大,黑身,赤目,音如羯鼓;唯食毒蛇,遇蛇則鳴聲邦邦然。蛇入石穴,則於穴外禹步作法;有頃,石碎,啄蛇吞之。山有鴆,草木不生。秋冬之間脫羽。往時人以銀作爪拾取,著銀瓶中;否則手爛墮。鴆矢著人立死;集於石,石亦裂。此禽至凶極毒。所謂鴆,即鴆酒也。陸佃埤雅曰:鴆,似鷹而紫黑,喙長七八寸,作銅色。食蛇,蛇入口輒爛;屎溺著石,石亦為之爛。羽翮有毒,以櫟酒,飲殺人;惟犀角可以解,故有鴆處必有犀。飲,于禁翻。〕犂明,〔徐廣曰:犂,猶比也;比至天明也。諸言犂明者,將明時也。呂靜曰:犂,結也,力奚翻。程大昌曰:徐說非也。犂、黎,古字通。黎,黑也;黑與明相雜,欲曉未曉之交也,猶曰昧爽也。昧,暗也;爽,明也;亦明暗相雜也。遲明,即未及乎明也。厥明、質明,則已曉也。康雲力追切。未知何據。〕帝還,趙王已死。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藥,〔斷,丁管翻。去,羌呂翻。師古曰:去其眼睛,以藥薰耳令聾也。瘖,不能言也;以瘖藥飲之。瘖,於今翻。〕使居廁中,命曰"人彘"。居數日,乃召帝觀人彘。帝見,問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歲余不能起。使人請太后曰:"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師古曰:令太后治事,己自如太子然。余謂惠帝之意,蓋以謂身為太后子而不能容父之寵姬,是終不能治天下也。治,直之翻。〕帝以此日飲為淫樂,不聽政。〔樂,音洛。〕


【翻譯】漢惠帝元年(丁未,公元前194年)

冬季,十二月,惠帝凌晨便出去打獵,趙王因為年紀小,不能早起同去,呂太后便派人拿著毒酒讓趙王喝。黎明,惠帝回宮時,趙王已經死了。呂太后又下令砍斷戚夫人的手、腳,挖去眼珠,熏聾耳朵,喝啞藥,讓她呆在廁所里,稱她為「人彘」。過了幾天,呂太后便召惠帝來看「人彘」。惠帝見後,問知這就是戚夫人,便大哭起來,從此患病,一年多不能起身。他派人向呂太后請求說:「這種事不是人做的。我雖然是太后您的兒子,到底還是治不了這個天下。」惠帝因此每天飲酒淫樂,不理政事。


【解析】漢惠帝上朝可以帶著趙王,終歸沒辦法時刻保護趙王,應該趁早派人護送趙王回封地的。留在危險的皇宮,趙王之死是遲早的事。呂太后記恨戚夫人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殺戚夫人世人也可以接受。但是做成人彘,卻太過狠毒,與伍子胥鞭屍一樣,給自己留下了千古惡名。


漢惠帝受到驚嚇而放縱不愛惜身體是真的,但說不理政事則是誇大了。漢朝早期無為而治,漢惠帝本來也沒有太多可以做的事情。蕭何病重時漢惠帝還去問了接替人選,曹參無為而治時還派曹子前去打探緣由,明顯還是對政事比較認真的。


【原文】臣光曰:為人子者,父母有過則諫;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見記曲禮。號,戶高翻。〕安有守高祖之業,為天下之主,不忍母之殘酷,遂棄國家而不恤,縱酒色以傷生!若孝惠者,可謂篤於小仁而未知大誼也。


【翻譯】臣司馬光曰:做兒子的,見父母有過失就應該勸諫;勸諫不聽,就應該跟著痛哭。哪有繼承漢高祖的偉業,當天下的君主,因為不忍心於母親的殘酷,便拋棄國家不顧念,縱情酒色自傷身體的道理!像漢惠帝這樣,可以說只是固執於小的仁愛,而不知道大義啊!


【解析】司馬光不認可漢惠帝不愛惜自己身體的行為。但漢惠帝看到戚夫人慘狀受到驚嚇需要心理輔導,哪是一句大義就可以調整過來的。


【原文】徙淮陽王友為趙王。〔高祖十一年,封友於淮陽。〕春,正月,始作長安城西北方。〔漢都長安,蕭何雖治宮室,未暇築城,帝始築之,至五年乃畢,故書以始事。杜佑曰:惠帝所築長安城,在今大興城西北苑中。〕


【翻譯】朝廷改封淮陽王劉友為趙王。春季,正月,開始修築長安西北面的城牆。


【原文】二年(戊申,公元前一九三年)
冬,十月,齊悼惠王來朝;〔高祖庶長子肥也。朝,直遙翻。〕飲於太后前,帝以齊王,兄也,置之上坐。〔蓋於宮中以兄弟齒列為序,非外朝君臣之禮。坐,徂臥翻。〕太后怒,酌鴆酒置前,賜齊王為壽。齊王起,帝亦起取卮;太后恐,自起泛帝卮。〔漢書音義:泛,音幡;索隱音捧。余據泛駕之泛,其義為覆,則音覂亦通。〕齊王怪之,因不敢飲,佯醉去;問知其鴆,大恐。齊內史士說王,〔師古曰:內史,王國官,士,其名也。班表:王國有內史,掌治民。〕使獻城陽郡為魯元公主湯沐邑。太后喜,乃罷歸齊王。


【翻譯】二年(戊申,公元前193年)

冬季,十月。齊悼惠王劉肥來朝見惠帝,在呂太后面前舉行酒宴。惠帝認為齊王是自己的哥哥,便請他坐上座。呂太后非常惱怒,讓人倒了一杯毒酒放在面前,賞賜給齊王,為他祝福。齊王剛起身要接,惠帝也起身來取酒杯。太后一見大驚,自己起來潑去惠帝手中的酒。齊王心知有怪,不敢再喝,假裝酒醉離去。經打聽知道那是杯毒酒,大為驚恐。齊國一個名叫士的內史向齊王建議,使齊王獻出城陽郡做呂太后女兒魯元公主的湯沐邑。太后因此大喜,便放走了齊王。


【解析】惠帝請齊王上座是兄弟之禮,齊王推辭是君臣之禮。齊王沒有推辭惹怒了呂后,認為劉肥有非分之想,又要殺他。惠帝則吸取了經驗,用自己的生命保護齊王。不過,齊王還是警惕心很強,酒被潑去還派人去打聽事情真相。並且能聽取建議,割讓一個郡給呂后愛女魯元公主換取呂后的歡心。


【原文】春,正月,癸酉,有兩龍見蘭陵家人井中。〔班志,蘭陵縣屬東海郡。師古曰:家人,言庶人之家。五行志曰:溫陵之家。見,賢遍翻。〕隴西地震。夏,旱。郃陽侯仲薨。〔仲,即代王喜;封郃陽事見上卷高祖七年。〕酇文終侯蕭何病,〔諡法:有始有卒曰終。蒙曰:克成令名曰終。〕上親自臨視,因問曰:"君即百歲後,誰可代加者?"對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參何如?"何頓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


【翻譯】春季,正月,癸酉(初四),蘭陵一平民家的井中出現兩條龍。隴西發生地震。夏季,大旱。陽侯劉仲去世。文終侯蕭何病重,惠帝親自前去探視,問他:「您百年之後,誰可以替接您?」蕭何說:「最了解臣下的還是皇上。」惠帝又問:「曹參怎麼樣?」蕭何立即叩頭說:「皇上已找到人選,我死也沒有什麼遺憾了。」


【解析】在用人方面,劉邦、劉盈、蕭何都是比較厲害的,知道讓曹參代替蕭何。


【原文】秋,七月,辛未,何薨。何置田宅,必居窮僻處,為家,不治垣屋。〔師古曰:僻,隱也。垣,牆也。治,宜之翻。〕曰:"後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


【翻譯】秋季,七月,辛未(初五),蕭何去世。他生前購置田地房宅,必定選位於窮鄉僻壤的;他主持家政,也從不起建高牆大屋。他說:「如果我的後代賢德,就學我的儉樸;如果後代不賢,這些劣房差地也不會被權勢之家搶奪。」


【解析】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蕭何預見到了未來貴族豪強掠奪土地的情況,已經考慮到了子孫無能的情況,所以選擇了相對貧瘠的土地。另一方面,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樣的環境也更利於培育德行較好的後代。


【原文】癸巳,以曹參為相國。參聞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師古曰:舍人,猶言家人也。一曰:私屬官主家事者也。余據戰國時,蘇秦使舍人資送張儀入秦,李斯為呂不韋舍人,謂為私屬官可也,以為主家事則拘矣。趣,讀曰促,速也。治行,謂飭治行裝也。〕吾將入相。"居無何,〔居無何,謂居無幾時也。相,息亮翻;下同。〕使者果召參。始,參微時,與蕭善;及為將相,有隙;至何且死,所推賢惟參。〔言推舉以為賢也。〕參代何為相,舉事無所變更,〔師古曰:舉,皆也;言凡事無更改。更,工衡翻。〕一遵何約束。擇郡國吏木訥於文辭,〔木,質樸也。訥,謇於言也。〕重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漢制:丞相官屬,長史之下有掾史、令史等。〕吏之言文刻深、欲務聲名者,輒斥去之。日夜飲醇酒;〔斥,卻也,逐也。師古曰:醇酒不澆,謂厚酒也。去,羌呂翻。〕卿、大夫以下吏及賓客見參不事事,〔言不事丞相之事。〕來者皆欲有言,參輒飲以醇酒;間欲有所言,復飲之,醉而後去,終莫得開說,以為常。〔開,啟也;謂有所啟白。以為常者,飲之以酒也。飲,于禁翻。復,扶又翻。〕見人有細過,專掩匿覆蓋之;〔覆,敷救翻。〕府中無事。


【翻譯】癸巳(二十七日),朝廷任命曹參為相國。曹參剛聽說蕭何去世時,就對門下舍人說:「快準備行裝!我要進京去做相國了。」過了不久,使者果然前來召曹參入朝。起初,曹參當平民時,和蕭何相交甚好;及至做了將相,兩人有些隔閡。到蕭何快死時,所推舉接替自己的賢能之人惟獨曹參。曹參接替做了相國後,所有的條令都不做變更,一律遵照蕭何當年的規定。他挑選各郡各封國中為人質樸、拘謹不善言辭、敦厚的長者,召來任命為丞相的屬官。對那些言談行文苛刻、專門追逐名聲的官員,都予以斥退。然後曹參日夜只顧飲香醇老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員及賓客見他不管政事,來看望時都想勸說,曹參卻總是勸他們喝酒;喝酒間隙中再想說話,曹參又勸他們再喝,直到喝醉了回去,始終沒機會開口說話。這樣的情況成為常事。曹參見到別人犯有小錯誤,也一昧包庇掩飾,相國府中終日無事。


【解析】劉邦為漢王時,蕭何就是丞相。蕭何月下追韓信後,拜韓信為大將。漢二年八月,封韓信為左丞相,曹參為假左丞相,也就是韓信的副手。漢三年,拜韓信為相國。漢四年,韓信為齊王,漢五年,劉邦即皇帝位,封韓信為楚王,蕭何為丞相,長子劉肥為齊王,曹參為齊相國。惠帝二年,曹參接替蕭何任丞相。


曹參和蕭何都是沛縣人,平民之時關係很好,但等兩個都有了爵位,就有了政治矛盾,成為了對手,有了隔閡。這很正常,就像爭奪功勞排名一樣,要人拋卻名利心是很難的,只要不演化為惡性黨爭就可以了。對手之間也可以相互欣賞、尊重。曹參在齊國當丞相時,就是用了蓋公的黃老術治理齊國九年,成績斐然,被人稱為賢相。所以,在曹參接替蕭何後,依然遵循了無為而治的原則。曹參用人也是用的不善言辭、能做實事的人,而不是善於做表面文章的人。變法是手段不是目的,客觀形勢變了,才需要變法。這個時期,漢朝因為豪強爭奪土地形成的矛盾還沒有激化,曹參也確實沒有太多地方可以去變革蕭何剛剛建立起來的制度。


【原文】參子窋為中大夫,〔窋,張律翻。〕帝怪相國不治事,以為"豈少朕與?"〔師古曰:言豈以我為年少故也。治,直之翻。與,讀曰歟。〕使窋歸,以其私問參。參怒,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當言也!"至朝時,帝讓參曰:"乃者我使諫君也。"〔師古曰:乃者,猶言曩者。朝,直遙翻。〕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聖武孰與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又曰:"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上曰:"君似不及也。"參曰:"陛下言之是也。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善!"


【翻譯】曹參的兒子曹窋任中大夫之職,惠帝向他埋怨曹參不理政事,認為「難道是因為我年紀輕嗎」?讓曹窋回家時,以私親身分探問曹參。曹參大怒,鞭笞曹窋二百下,喝斥:「快回宮去侍候,國家大事不是你該說的!」到上朝時,惠帝責備曹參說:「那天是我讓曹窋勸你的。」曹參立即脫下帽子謝罪,說:「陛下自己體察聖明威武比高帝如何?」惠帝說:「朕哪裡敢比高帝!」曹參又問:「陛下再看我的才能比蕭何誰強?」惠帝說:「你好像不如他。」曹參便說:「陛下說得太對了。高帝與蕭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經明確。如今陛下垂手治國,我們臣下恭謹守職,大家認真遵守不去違反舊時法令,不就夠了嗎!」惠帝說:「對。」


【解析】《曹相國世家》有:惠帝怪相國不治事,以為「豈少朕與」?乃謂窋曰:「若歸,試私從容問而父曰:『高帝新棄群臣,帝富於春秋,君為相,日飲,無所請事,何以憂天下乎?』然無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歸,窋侍,自從其所諫參。參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當言也。」


兒子對曹參的辦事方式提出質疑,曹參不解釋卻鞭打他,這哪是培養孩子的方式。曹窋政治智慧怎麼能得到提升呢!


【原文】參為相國,出入三年,百姓歌之曰:"蕭何為法,較若畫一。〔較若,猶今言較然也。畫一,言其整齊也。〕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淨,〔師古曰:載,猶乘也。〕民以寧壹。"


【翻譯】曹參做相國,前後三年,百姓唱歌稱頌他說:「蕭何製法,整齊劃一;曹參接替,守而不失;做事清淨,百姓安心。」


【解析】曹參做了三年相國就去世了,按照他這種治理方式,應該是年齡或者之前參戰時舊傷的緣故,而不是積勞成疾。有的時候,做甩手掌柜自己輕鬆,結果也更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