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老南陽的民俗風情 煙火氣息里儀式感撲面而來——宛城風物「草根譚」開講|南陽人文

南陽晚報 發佈 2022-11-22T20:10:51.704668+00:00

備上八色禮,過年走親戚。

「包扁食」「八色禮」「喝湯了沒」「踩街散百病」……11月19日,王府山下,南陽唐王府博物館主辦的宛城風物「草根譚」座談會上,一眾民間文化人聊起了南陽的民俗風情,這些聽起來有點「土」的老話兒,不僅飽含著老南陽的習俗風俗,也蘊含著濃濃的煙火氣息。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是年深日久的生活習慣和文化記憶,體現在衣食住行的生活習俗、婚嫁的人生禮俗、節日的節慶風俗等方方面面。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南陽的民俗風情自有其鮮明的地域特徵,有的延續至今,有的則沉澱於老一輩的記憶里。這場座談會,就圍繞著習俗風俗這些尋常百姓的話題展開,一言一語間,往事歷歷浮在眼前,滿滿的儀式感撲面而來……


一年到頭,似乎有過不完的節

要說民俗風情,自然離不開節日。說起節日,大家似乎怎麼講都不嫌瑣碎,童年往事、舊時習慣、經歷過的畫面在心中清晰如昨、韻味十足。

在南陽唐王府博物館館長崔鑒平看來,南陽人愛過節,一年到頭似乎有過不完的節。過節先得說過年(農曆春節)。崔鑒平說,正年是從臘月廿三「小年」開始的,這晚家家戶戶「炕火燒、包餃子」祭灶王爺,「小年」後,接踵而來的便是過年的一系列前奏:「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灶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捏鼻兒。」「三十兒捏鼻兒」,是指年三十這天貼齊門神、對聯後,大人會教育小孩兒:過年要說吉利話,不懂的少說或不說。不過,小孩子一旦說了不吉利的話,大人們會立刻接話「童言無忌」。當然,還有形式上的「捏鼻兒」包餃子。

南陽地方志專家郭文學說,民俗文化具有廣泛的群眾認同性,節幾乎貫穿了全年,「正月正過大年,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上巳節,四月有清明節,五月五是端午,六月六、紅薯雞蛋粗,七月七是七夕,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九(重陽節)、殺雞熬芋頭,十來一(農曆十月一日,寒衣節)、棉堆堆兒……」

退休幹部李仁瑞說,過年講究的是「禮」,一切得按章法來,儀式感非常強。比如初一隻能在自己家、同宗本門大聚餐,初二、初三、初四去哪兒走親戚也得按規矩來。元宵節講的是一個「樂」,強調普天同慶。南陽過去在元宵節有「踩街散百病」的風俗,舊時醫療條件差,大家過節又吃得飽,所以就上街跑跑消化一下,看燈棚、踩街以散百病。

提及過年貼對聯,退休幹部王政表示,按說對聯在大年三十貼,但南陽臘月二十七八都能貼,舊時有些人家欠錢又還不上,臘月二十五六就把對聯貼上了,要債的一看人家對聯都貼上了,就不能再要錢了。


「大件、乾飯」,食物叫法真是多

南陽盆地適宜各種作物生長的生態環境以及自古南船北馬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其獨特的飲食民俗文化。一些食物也有著南陽的傳統叫法,「乾飯」「油饃」「大件」「糊塗」「扁食」「一碗端」,這種種叫法,不知會不會讓外地人摸不著頭腦呢?

南陽諸葛亮研究會會長張曉剛說,「乾飯」就是米飯。「乾飯」還有控乾飯和燜乾飯之別。控乾飯就是先把米焯下水,然後上籠蒸;燜乾飯則是米加了菜。「南陽過去以麵食為主,小麥面、玉米面、高粱面、紅薯面都吃。南陽過去有油饃沒油條,油饃是扁條狀或菱形,比油條厚、面多。稀飯主要有面水、雞蛋麵疙瘩、糊塗。舊時人們生活困難,南陽人的午飯多屬簡單的『一碗端』,麵條主要做湯麵條,撈麵條、滷麵條十天半月都不吃,太浪費面。」張曉剛說,滷麵條是南陽一個特色,「我小時候,大人還讓我拿著瓶去滷肉攤打滷湯,拿回來做滷麵條。現在不用鹵湯,做的麵條都叫蒸麵條了。」

南陽人烹飪講究食材原味,王政說,一般用的作料主要有大茴香、小茴香、香葉、肉桂、秦椒等,過去長春軒滷肉用的配料將近20種。南陽人以前辦紅白喜事不去飯店,都是在家裡請師傅做,幾個盤子幾個碗幾個湯都有講究,一般「大件」有肘子、全雞、全魚等硬菜。

老南陽人稱餃子為扁食,而且在晚飯時分打招呼會問:「喝湯了沒有?」這句話的來歷,傳說是明代唐王爺就藩南陽時,為了修王府令百姓一天只吃兩頓飯,飢餓難耐的南陽人偷偷吃晚飯,假稱喝湯。崔鑒平說:「其實唐王朱桱來南陽時,王府提前兩年已建好,這個故事根本不存在。但跟著朱桱來南陽的護兵和內府官員大部分為江蘇人,那裡的晚餐以湯食為主,『喝湯』來歷大概來源於此。」


「八色禮」,最高規格的八樣禮物

「種不好莊稼一季子,找不好人家一輩子。這是南陽人對婚姻大事重視程度的最好詮釋。」崔鑒平說,舊時南陽人在「三媒六證」的操持下,謹守「三書六禮」的禮法程式,「聘書、禮書、迎書」一樣不能少;「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一個不能缺,從求婚到完婚嚴格履行整個過程。

訂婚後,男方開始籌備婚禮前的各項事務,首先要卜定婚期,用紅箋書寫男女生庚,宜於何日完婚,這便是請期的禮書,請媒人攜往女家商議迎娶的日期。待女方復書同意後,男方便備下「八色禮」,(八色禮指的是最高規格的八樣禮物。)連同禮書送予女方。文化學者唐明華說,南陽迎親時新郎官不親自接,是由年紀稍長的表哥或姐夫帶隊相迎。另外,去時和返回的路線避免重合,意思是不走「回頭路」;除了發轎和接回新娘時鳴銃放炮外,路上沒有吹吹打打的響器和鼓樂,這些規矩為南陽獨有。

南陽是明清以降的大移民城市,地理位置上南與湖北省接壤、西與陝西省交界,因此婚嫁習俗細節上一直處於「十里不同風」的狀態。張曉剛說,比如宛城鬧婚有「新婚三天無大小」的習俗,通過新婚當晚鬧洞房使新娘去掉羞澀,很快融入新的家庭;但宛西有的地方鬧婚的對象是公公婆婆,有別於其他縣域。(全媒體記者 李萍)

編輯:王冕 審核:黃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