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世畫作,看古代男子為何愛簪花?(上)

作家張梅英 發佈 2022-11-23T05:20:53.322941+00:00

古人把農曆二月稱為花朝,農曆二月十二或者二月十五為花朝節,即百花的生日。節日期間,人們郊遊賞花,有人把鮮花插在頭上,是為簪花。

古人把農曆二月稱為花朝,農曆二月十二或者二月十五為花朝節,即百花的生日。節日期間,人們郊遊賞花,有人把鮮花插在頭上,是為簪花。在唐代,仕女簪花非常流行,如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描繪的就是幾位衣著艷麗的貴族婦女及其侍女賞花遊園的場景,她們的髮髻上分別插著芍藥花、海棠花、荷花、牡丹花等不同的花,以彰顯身份。而男子們簪花多在重陽節這天,如唐代詩人杜牧的「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扣合的是重陽節習俗。到了宋代時,男女簪花都很普遍,尤其是男子簪花成為一種風尚。到了明代時,簪花習俗已經不那麼盛行了,但還是有一些雅士男子愛簪花,這從陳洪綬、仇英的作品中也能得到印證。在明末以及清代,已經很少能見到男子簪花的情形了。


男子簪花在宋代升格為禮儀制度

男子簪花能夠在宋代蔚然成風,這與宋代的政治、文化直接相關。宋代重文抑武,不少官員具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宋代的皇帝們更是文人文化的直接推動者,諸如宋真宗趙恆擅長書法,非常喜愛文學,著名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即出自於他;宋仁宗趙禎在位時期,「和而不同」的人文政治文化獲得較大發展,「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全部活躍在仁宗時代;宋徽宗趙佶自創書法字體「瘦金體」,他所寫的楷書間架開闊,筆劃勁利,清逸潤朗,別具一格,可謂中國古代皇帝中最懂藝術的皇帝。

因而,上至皇帝,下到基層官員,這些掌握了政治話語權的人,把他們的審美理念、生活方式推廣到全社會,這也使得宋代的貴族、士人、平民,他們的日常生活有藝術化意味,他們強調精緻內斂、內心富足豐富,簪花便頻繁地出現在各種宴會、雅集中。就拿宋徽宗趙佶來說,這位皇帝每每出遊,必定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馬」。不僅他自己簪花,他身旁跟隨的官員、侍從也是頭戴一朵花。「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宋代詩人楊萬里就寫過不止一首詩來形容人人頭上簪花的盛景。

簪花習俗的推廣還擔當著政治上的特殊功能,花作為賞賜之物,這是宋代君臣關係中的特殊現象。據史書記載,賜花會依據官位高低而賜予不同種類和數量的花,如「絹花以賜將校以下」「羅花以賜百官,欒枝,卿監以上有之。」皇帝賜予臣子牡丹花,寓意著對臣子的重視;皇帝親自給新科進士簪花,是對有才能的人的肯定讚賞。在大型的慶祝和宴會活動中,男子都要簪花,宴會結束時,還要簪花回家,這成為一項宮廷禮制,也象徵著權貴和榮譽。如南宋詞人辛棄疾「今夜簪花,他年第一,玉殿東頭。」說的就是人們對簪花所寄予的仕途願景。



宋代尋常百姓也愛簪花

在宋代由於自上而下的文化主導,簪花也成為底層市民自我娛樂消費的一種方式,反映了宋人由雅向俗審美文化心態的轉變,這體現在宋代帝王貴族的審美趣味下移,宋代底層人民的生活藝術化。簪花之風在宋代民間盛行,這從留存在世的多幅《貨郎圖》中就能得到印證。在北宋蘇漢臣(傳)、李公麟(傳)的《貨郎圖》中,推著琳琅滿目的車子的貨郎,頭上都簪著花,可見簪花習俗已深入民心。



就男子來說, 不論年齡、地位、身份, 都時興簪花。在《田畯醉歸圖》這幅畫中,就出現了一位老者簪花騎牛的形象。田畯是古時管理田地的官員,官職不大。在蒼松掩映下,一位田官身著長衣,留著短須,頭戴簪花方帽,醉意朦朧騎牛緩步而行。在田官的旁邊,有一人步行相扶。前面還有一名童子,他一手拿著壺飲水,一手牽著牛,三個人在緩慢地前行,整個畫面極富鄉村氣息。畫中人物姿態古樸,神態自然,可謂「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即使是在描寫北宋末年梁山好漢聚義故事的《水滸傳》中,好漢也喜歡簪花。乍一看,鮮花與草莽、芳香與血腥、嬌艷與粗獷,極其不協調,卻又極其真實,如「鬢邊長插四季花」的浪子燕青,「鬢旁邊插一枝羅帛象生花」的「小霸王」周通,「鬢邊插朵石榴花」的阮小五和「生來愛戴一枝花」的蔡慶等人。




男子簪花習俗,不僅是宋人審美情趣和精神面貌的反映,也是宋代花文化成熟和繁榮的體現。由於簪花群體龐大,宋代的賣花業、制花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宋代詞人蔣捷就描述過花販賣花時的情形,「擔子挑春雖小,白白紅紅都好,賣過巷東家,巷西家。簾外一聲聲叫,簾里鴉鬟入報。問道買梅花?買桃花?」

宋人張邦基在《陳州牡丹記》中對種花的花戶有過這樣的描寫,「園戶植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南宋詩人陸游在其所著《天彭牡丹譜》中說,「至花戶連畛相望」,側面印證了宋代花戶數量多,種植面積大,種植的花卉品種也奇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