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聽水西事,每欲到「荊州」(大方詩詞楹聯學會六龍採風)

作家天地 發佈 2022-11-25T03:22:13.185963+00:00

六龍鎮位於大方縣東部,文化發達,歷史底蘊深厚,被人們稱為「小荊州」而聞名。融合,尤其是陳友德,陳恩家族以及譚姓等家族的入住,使得這寸方土成了民族文化的交匯之地。

文/陳宗屏(貴州)

六龍鎮位於大方縣東部,文化發達,歷史底蘊深厚,被人們稱為「小荊州」而聞名。自明代漢人湧入的民族

融合,尤其是陳友德,陳恩家族以及譚姓等家族的入住,使得這寸方土成了民族文化的交匯之地。他們對水西(今黔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貴州乃至西南地區,六龍在民族團結共同進步方面具有典型代表性。

2022.11.12日,大方縣詩詞楹聯學會深入六龍鎮營盤村採風,祝賀隆泉豆乾廠開業,並探尋轄區內的六龍古蹟。應縣詩詞楹聯學會之邀,我與畢節市詩詞楹聯學會謝正發(副會長),楊成榮(秘書長)黔西北作家譚昭文一道於清晨從畢節七星關(區)前往六龍,匯同大方縣的作家,詩人,攝影師參觀遊覽了敞口龍潭水廠,燕坪隆泉豆乾廠,當年紅軍住過的余家大院,拜謁了譚文藻古墓,草蔻墳。小時候,我曾在冰冷剌骨的龍潭鳧水游泳,知青年代曾和徐詩匯老師帶領學生到燕坪小學打藍球。舊地重遊,是我心中一份濃濃的鄉愁。

龍潭喚起的記憶

龍潭是烏溪河的源頭,流經下游順河,出海風口匯入烏溪河。龍潭是由地下河在地下潛伏後由此湧出而形成。龍潭水量川急,水體冰涼,水質清澈透明。出水口形成一個面積千餘平方的潭,上世紀60年代於潭之前方150米處修建河壩,擴大了潭的面積。詩曰:

漁人頻泛走翱翔,歸去來兮味正香

唯有清溪知我意,聊從聖語處滄浪

不知為何,水體冰冷的龍潭卻有魚類活動,最知名的是黃辣丁,細梭魚,魚質鮮嫩,味美。過去的那個年代,龍潭及下游的順河,不少人用炸藥雷管在此炸魚。有一次,區(撤併建前)公所來了地委領導,為了招待客人,秘書便帶領一干人到龍潭炸魚。誰知運氣不好,炸了若干炮不見一尾魚。眼看只有最後一節炸藥,殊不知在石縫背後卻收穫了半背籮魚。後來,龍譚,尤其是下游一度魚類銳減,很少見到魚。直到長江上游珍稀魚的保護,這些魚類才逐漸恢復。

小時候,我們在六龍街旁洗步橋河的上邊堵水塘鳧水,不少的鳧水是不上課和逃學。聽講龍潭水面更寬,便同小夥伴們來到龍潭游泳。但寬闊的水面,水體剌骨,心生恐懼,遊了幾次後,便再也不敢到這裡鳧水了。龍潭河壩引水帶動水輪機,可以磨麵,打米。上世紀60年代,不少人背著稻穀,小麥來到這裡打米磨麵,享受水利及新技術帶來的文明。不過,望著衝擊水輪機的高速水流,讓人覺得恐懼。

60年代中蘇交惡,北方的軍工企業轉移至大後方的貴州,在六龍建立了「六龍曙光動力站(代號504廠),主要是利用六龍豐富的煤炭資源發電,專門為羊場垻金江機械廠,黔西紅林機械廠提供電力。發電機組便用水體冰冷的龍潭水作為冷卻水。龍潭的水質好,新千年後,林樹森省長曾到此考察,在其主導下,將龍潭的水引到大方縣城作為主要的生活用水。

紅色余家大院

余家大院是六龍人的習慣叫法。固名思義,這裡是余姓人的居所。而「大院」二字彰顯了主人的不一般。余姓是明清遷移到貴州的,而六龍這一支是清朝年間遷入六龍的。據說,現居六龍燕坪余姓始祖是因迎娶小女人而富,這也成為了修建余家大院的一個最早原因。

余家大院位於原燕坪公社中心位置。實際上,余家大院並不是一個獨立的院落,而是由7個三合院的集合。眾多三合院形式及建築尺寸不一,由朝門,主房,廂房構成。有幾個主要的特點,一是主房高大,建築面積明顯超出一般的民居。普通的黔西北木質民居徑深,小的只是5柱,中的是7柱,大的則是9柱(房);而余家大院的是13、15柱。可謂規模宏大。二是院落格式不一,修造精緻。院落全部用石板鋪成,形成一個石院垻,建築錯落有致,高低不一,彰顯出富庶。三是7個大院相對獨立,又相互勾通。道路用石板修造,兩旁是石牆,樹木於間,顯得幽深。四是朝門均開在右邊,並不是正對主房,而是進朝門之後轉90度,再轉90度才通向主房。據說這是迴避一箭穿心。

1935年,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從瑞金出發,被迫開始長征。舉世聞名的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中國革命生死危難時刻的一次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壯舉。在艱難的長征途中,紅軍指戰員雖然付出鮮血和生命,但是,它把共產主義理想傳播在中國11個省區廣袤的土地上。猴場會議,遵義會議,雞鳴三省會議是中國革命的轉折,四渡赤水毛主席軍事的巔峰之作,貴州與中國革命神奇的交匯在一起。1935~1936年初,紅軍九軍團,紅二、六軍團先後來到了黔西北中部的大方。先期於大方福音堂建立中華蘇維埃川滇黔革命委員會(後遷至畢節百花山),在大方期間發生了黃坪阻擊戰和將軍山之役。黃坪阻擊戰後,蕭克接到命令趕往將軍山阻擊萬耀煌的國民黨軍隊。蕭克之一部紅軍在轉戰期間來到六龍燕坪,便在余家大院休整。加上紅軍在其他地方經過,六龍也是革命老區。

紅軍來到六龍並住在余家大院,余家為此殺豬煮飯招待紅軍,紅軍走的時候,余家還給每個紅軍戰鬥一筒米(約一斤米)。關於紅軍到余家大院,未見文字記載,僅有民間傳說,有的說住了一天,有的說住了幾天,說法不一。

余家大院中的一院,解放後用作燕坪公社,最大的一院改成燕坪小學,其餘的則用作民居,由余姓人居住。有一個院落的建築至今保留較完好,其建築質量工藝令人驚嘆。

金線吊葫蘆尋古

金線吊葫蘆是風水學的專用詞彙,用以描述風水方面的地形地貌。在六龍一方,許多人都知道金線吊葫蘆這個名字,因而它也是一個地點的代名詞。之所以廣為人知,是因為這裡埋葬著一個大方(六龍)名人,他的名字叫譚文藻。

譚文藻,字鑒亭,號秋田,清乾隆四十四年(1780)生於大方六龍,逝於清同治五年(1867),為清嘉慶九年(1805)甲子科舉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8)丁丑大挑一等,簽分福建補用知縣,庚辰年(1821)調署福建政和縣知事。任職期間,「刑清政簡,專務以德化民。」因此,「歷任五年,口碑載道,輿情載德。」道光五年(1826)因年事已高,陳情終養。得以恩准,致仕而歸。起程之日,政和縣百姓為之送行,直到效外。還鄉後,一面孝敬高堂,課教子孫,一面撰寫文章,為梓里做益事。曾參與《大定府志》編修,屬於舊時大定(今大方)的名人。

譚文藻生前對家鄉六龍的貢獻,一是三道朝門,二是文峰塔。三道朝門是六龍以譚姓人居住的三個院落,每個院落前均有一道牌坊而稱三道朝門(文革時期折毀)。文峰塔是六龍的標誌性建築,修築此塔主要是維護一方的文化繁榮。

譚文藻為政清廉,歸故里後為家鄉有諸多善舉。譚文藻的故事很多,最享富盛名的是:「重宴鹿鳴。」

鹿鳴宴是科舉制度中規定的一種宴會,主要是宴請新科舉人,內外簾官。重宴鹿鳴則是中舉60周年後由皇上御賜的慶典大宴,獲此殊遇的寥若晨星,而譚文藻卻是其中之一。同治皇帝下旨重宴鹿鳴,並賜譚文藻火焰匾,匾中題「重宴鹿鳴」四字。消息傳來,轟動大方山城。譚姓將此匾懸掛於朝門之上,過路官差到三道朝門前須下馬而行。

譚文藻古墓(合墓)規模宏大,製作精良,與普通的古墓明顯有別,墓前立有石桅子一對,古側有一碩大的石碑刻有墓志銘。經風霜歲月,字跡多不可認。石桅坊上書一對聯:「潔名常與白雲流,身影不隨洪浪去。」較好反映了譚文藻的一生。

草冦墳的傳奇

六龍是民族融匯的一個典型之地。陳友德(1331~1421)是與同朱元璋爭奪天下的豪傑陳友諒堂弟,後爭奪失敗,戰爭中陳友德被俘。朱元璋惜才不但不殺,派陳友德到雲南省昭通擔任武職,後陳友德獲息朝廷誅殺陳氏九族令,遂改姓隱居,後遂從隱居之地前往中原,途經羅甸國水西,水西宣慰使聞陳友德之才能,求賢若渴,遂使厚禮,聘請再三,陳友德從此效命水西,也成為第一個從政治,軍事層面幫助水西彝族君長的漢人。陳友德輔佐水西,後在六龍定居,生息繁衍,至六世孫陳恩(1551~1616),擔任水西土司政權,貴州宣慰使的慕魁總理,為黔西北民族地區的民族團結,共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草冦墳是陳友德世系入黔四世陳貴之墓瑩,位於龍潭(口)北面約三百米的山坡上。墓的修造小三盤,有碑。陳貴少年聰明好學,博覽群書,尤對政事,兵書,武功潛心鑽研,頗有修為。成年後,「善政事,通兵法,會武藝。」是一位文武雙全的良才,曾被彝族水西宣慰使拜為客卿太保,擢魁(武職),不幸中年時歿。

陳貴墓被稱為「金盆洗臉」,因墓前的龍潭宛若一泓清水,正前方的白岩像銀光閃內的明鏡,故而靈氣旺盛,龍脈長遠。後朝廷對水西陳氏有所了解,知曉其貢獻,也有所顧慮。忽一日,皇帝對眾臣說:「朕連續三夜,夢中和隱士下棋,朕未曾贏過一局。朕看此人才思敏捷,相貌不凡,便封他為朝議大將軍,鎮國候,並詢問其何方人士,居何處?此人答:「貴州水西龍潭口陳貴是也!」皇帝隨之下旨貴州巡撫阮文中查訪此人,阮文中接旨便來到龍潭口查訪,得知龍潭口雖無人居住,卻了解到六龍街上有過此人,但已卒多年,其墓便在龍潭口的山坡上。阮文中回朝復旨,詳細對皇帝說明此事。皇帝聽後頓時大驚失色,當即下旨:「掘其墳,滅其後。」阮文中接旨後回貴州,令宣慰使安國享執行聖裁。安國享接旨暗自沉思,陳氏幾代人為水西作出巨大的貢獻,不可掘其墳,更不能滅其後,只是暗地斷其龍脈,並用銅釘在其過峽處釘上。相傳釘銅釘之後,方圓四周竹子全部炸裂,遂將死後的陳貴稱為草日冦,其墳墓由此稱為草冦墳。

數百年光陰轉眼即逝,草冠墳的傳說也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然而也彰顯出六龍歷史的厚重。

六龍豆乾香飄四方

六龍地靈人傑,人才輩出。經過若干代人的辛勤耕耘,六龍(鎮)先後被畢節地區和貴州省授予「詩詞之鄉」六龍中學獲「詩詞校園的榮譽。然而,六龍(鎮)也是「豆乾之鄉」,因特殊的水質盛產美味的豆腐乾而聞名。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六龍豆乾(包括豆製品)生產已成為六龍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和突磚口。過去由於受交通,產品保質期的限制,制約了六龍豆乾的發展,六龍豆乾很難走出去。隨著交通大發展,物流的完善,豆製品生產加工技術的提高,包裝的改變。六龍從村到組,家家戶戶推豆腐,做豆乾。產品不僅賣到大方,畢節及周邊縣市,還賣到貴陽省城;通過物流及快遞,還遠銷省外,甚至國外。

在領導的重視下,六龍鎮營盤村創辦了隆泉豆乾廠,利用龍潭的優質水源生產優質豆乾,其目的是帶動全村的豆製品生產和經濟的發展。隆泉豆乾廠是大方詩詞楹聯學會的共建基地,擬物質文化結合,以豆乾為載體,宣傳地方特色。

結束短暫的採風尋古之旅,我們在夜色中告別古鎮六龍,沿高速路回到七星關。這是我疫情後第一次出行,高速公路疫情管控十分嚴格,手續繁雜,回到家也十分疲憊,但覺得此行很快樂,也很有意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