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超限戰》連載72:「舊能源、新方法」大有可為(十一)

陳思進 發佈 2022-11-25T16:19:27.233062+00:00

曾經出現「福島50死士中已有5人死亡」、「70% 的人員可能會在2周內死亡」等說法,並得到廣泛的傳播,不過很快也證實,這兩種說法都是不實謠言。

(思進註:近日,因俄烏衝突,能源問題幾乎每天刷屏,各類分析更是眾說紛紜,注意到有些分析是事實的陳述、邏輯自洽;不過,好些判斷則可能失之偏頗。恰好在近10年前由我策劃,和龐忠甲先生合著的《能源超限戰》(2016年06月01日出版)分析了能源問題的方方面面,特別是結論點出:「人與動物的差別不在於對工具的利用,更在於對能源的利用。一直以來,能源危機之說虛虛實實。石油和礦物燃料告罄有日,而新能源尤其是非常規油氣資源的發展,卻使得當代能源危機成為一個偽命題」……現在看來毫不過時,那就從07月06日開始,特選摘其中部分內容,和大家分享……)

「能源峽谷」雲霧繚繞---當代能源危機虛虛實實(文中「受控核聚變」,即「可控核聚變」)

(接上)媒體上曾報導福島50死士:沒有一個死於核輻射。

曾經出現「福島50死士中已有5人死亡」、「70% 的人員可能會在2周內死亡」等說法,並得到廣泛的傳播,不過很快也證實,這兩種說法都是不實謠言。然而,雖然迅速死亡是錯的,但既然有「死士」的稱謂,連對健康的影響都沒有嗎?

對於在前線搶險的這批工人,報告裡對他們的狀況有專門描述。「有30名福島核電站的工人在作業中受到了100至 250毫西弗劑量的輻射。這個劑量雖然顯著,但不會造成任何即時的物理損害,只是有可能會略微增加以後他們患上疾病的風險」,顯然,這30名工人已經是受輻射劑量最多的了,目前沒有任何損傷,對他們將來患病風險的預期也相當保守。其他的數百位工人受到的影響肯定就更小。

在早先的報導中,還提到過3名工人在作業時不慎把腿部浸泡在了核污染過的水中,當時懷疑會被輻射燒傷。但實際上,經過4天的醫院護理後,他們就出院了,報告稱不存在對他們構成長期顯著危害的可能性。

或許有讀者會質疑,這份報告是6月出的,在最近3個月是否會有所不同呢?實際上,IAEA對福島核危機一直是十分關注的,但此後在這方面並沒有新的說法。在其他媒體報導中,倒是有過兩位福島工作人員死亡的消息,但據調查,他們的死因是分別是「過勞死」和白血病, 即使是白血病這位,生前受到輻射的劑量也很小,患上白血病是其他原因,並非因為這次核泄漏。

可以說,這些仍在處理核事故的東電員工儘管背負很大的精神、體能壓力,但核輻射對他們的影響其實相當有限。到目前為止,直接因為核事故而死亡的仍為2人,都是地震當天在核電站意外身亡的。

截至目前,世界上一共發生了上述三起嚴重核電事故。實際上,除了車諾比事故以外,核電站沒有發生過與核有關的人員死亡事故。就人員傷亡的概率而言,大大低於其他發電行業、汽車運輸業、航空業;更大大低於礦山,建築等行業。

目前世界正在運行的核電站反應堆基本上屬於第二代反應堆或其改進型,核反應堆芯發生熔化的概率不大於十萬分之一,放射型大量釋放的概率不大於百萬分之一,而且第三代反應堆的安全性將提高一個數量級,核電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核裂變能和平利用,不僅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而且是一種經濟、清潔和安全的能源。

與傳統的火力發電相比,一座100萬千瓦的核電站,每年補充30噸核材料,但同功率的火電站,

每年需消耗250萬噸煤或160萬噸石油。核電雖然一次性投資大、建設周期長,但核能發電的成本已低於燃煤、油或天然氣的火力發電成本。從長遠看,經濟效益確定優於火電。

核電比火電清潔,不排放任何有害氣體和其他金屬廢料,放射性物質對周圍居民影響也比煤電少據測算,全世界的核電站同燃煤電廠相比,每年可為地球大氣層減少1.5億噸二氧化碳、190萬噸氮氧化物和300萬 噸硫化物。如核發電最發達的法國,1980年核電比是20%,1986年 上升到70%,在此期間發電總量增加了40%,而排放的二氧化硫減少了56%,氮氧化物減少9%,塵埃減少36%。

使用核能,人們除了擔心核放射性污染,還須面對核廢料的處理問題。核廢物指的是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放射性污染的,並且今後不再被利用的物質。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核廢物處理方式為:

「直接處理」和「後處理」。直接處理即將核廢物從反應堆卸出後經過幾十年冷卻,固化為整體後進行地址埋藏處置。後處理即用化學方法對冷卻一定時間的核廢物進行後處理。回收其中的鈾和鈽再進入核燃料再循環,將分離出的裂變產物等固化為穩定地高放廢物固化物,進行地質埋藏處置。

因為目前採用的兩種處理方式都不能將高放射性核廢物的泄漏危害減少,經過固化和地質處理的高放核廢物不能完全保證長時間的地質變化而造成高放核廢物的泄漏。為此發展產生了「分離-嬗變」技術,這是是一種可以將核廢物中長壽命的放射性核元素轉成短壽命的,甚至能將放射性的元素變成非放射性的技術。所以利用嬗變技術處理核廢物,可以減小深地質處置的負擔。但它不可能完全代替深地質處置。這種處理方式關鍵在分離技術,因為完全分離很難達到,加上還要產生二次廢物。所以「分離-嬗變」處理是一項艱巨的工程,難度較大。

目前,大部分處理手段是將核廢料進行固化後,暫存在核電廠內的廢物庫中,經過5-10年積累後運往國家規劃的放射性廢物庫貯存或處理。核廢料處理難點在於無法在短時間內消滅它的放射性,但其儲存過程中的安全性還是有保障的。

核裂變能的主要原料是鈾和鈽。鈾在地殼中儲量總計達幾十億噸。儲量雖然很大,但分布卻很分散,要找到比較集中的礦點比較困難。鈽的來源比鈾廣泛,價格較便宜。但是,它們的可采儲量畢竟都是有限的,用一點會少一點,最終會枯竭。如上所述,核能利用的廣闊遠大前景,在於受控核聚變反應的商業化應用。

(思進註:除註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為思進原創。原創文章,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原作者個人的論述和觀點,敬請讀者自行判斷。內容或者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具體投資建議、不作任何商業用途、更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