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遊客拍到「白鳳凰」!傳說中的神鳥下凡,真實身份是只野雞?

萬物靈 發佈 2022-11-26T02:53:35.586168+00:00

11月16日,一位遊客在福建漳州的虎伯寮自然保護區遊玩時,恰好拍到了「白鳳凰」飛下山谷的畫面。全身雪白,長長的尾羽隨風飄揚,看起來仙氣十足,就像天上的神鳥落入凡間,世間真的有「鳳凰」嗎?

11月16日,一位遊客在福建漳州的虎伯寮自然保護區遊玩時,恰好拍到了「白鳳凰」飛下山谷的畫面。

全身雪白,長長的尾羽隨風飄揚,看起來仙氣十足,就像天上的神鳥落入凡間,世間真的有「鳳凰」嗎?

視頻發出後立刻引來許多網友「轉發求福氣」,而「白鳳凰」的真實身份隨之揭秘,那就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鷳(xián)。

「神鳥」的本領:漂亮、優雅、紳士

白鷳是雉科鷳屬的一種動物,雖然長了一副不染凡塵的模樣,但其實雉科是雞形目下面的一個分支,所以要把白鷳叫做白色的大型雞其實也沒有問題。

當然了,白鷳的顏值是普通家雞不能比的。

鷳屬總共分為12個物種,全部生活在亞洲東部、南部和太平洋群島範圍內,我國只有三種:白鷳、黑鷳和藍鷳。

鷳屬的所有物種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雄性長得漂亮,羽毛顏色一個比一個華麗,尾羽長而飄逸,頭上還帶羽冠。而鷳屬的雌性相比之下就很其貌不揚了,羽毛大多是不起眼的棕黑色,體型也更小。

這種「雌雄異色」的特徵在許多動物身上都有,尤其是各種鳥類。究其原因,就是為了生存繁衍。

鳥類是卵生動物,雌鳥總是擔負著孵蛋、育兒的責任,如果羽毛顏色像雄鳥一樣顯眼,就非常容易把自己和幼崽暴露在天敵的視線中。

而雄鳥一生的追求就是將自己的遺傳基因延續下去,為此每到繁殖季它們就要想方設法吸引雌鳥。越漂亮的羽毛就代表著自己身體越好,才能打敗競爭對手獲得雌鳥的青睞。

經過一代又一代的進化篩選,自然就演變成了現在的模樣。

雌雄白鷳的體型差距也不小,雄鳥的體長能達到一米以上,體重1.5-2千克,而雌鳥體長一般在58-67厘米,體重不到一千克。

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鷳的野外種群數量不少,主要生活在我國南部、西南地區和中南半島上,通常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里活動。

白鷳雖然是鳥類,但也像許多哺乳動物一樣群居生活,常常由一隻強壯的雄鳥帶領許多成年雌鳥、雛鳥,以及不夠強壯的其它雄鳥一起生活,種群里還有嚴格的等級劃分。每到繁殖季,白鷳群里也同樣會發生雄鳥之間的激烈鬥爭。

雞形目中的絕大部分都是地棲型鳥類,不擅長飛行,白鷳也是如此。

除了夜晚和遇到危險時會飛到樹上,覓食、繁衍甚至築巢育兒都是在森林間的地上。白鷳性格膽小機警,不過又很有紳士風度。

族群一起活動的時候往往由雄鳥負責警戒,當發現危險的時候雄鳥會大叫示警,這時候雄性白鷳往往會讓雌性和雛鳥先飛到樹上,而後自己才起飛躲避。

外形漂亮,又經常梳理羽毛保持整潔,行動優雅還知道保護弱小,因此雄性白鷳在古人看來就是一種品行高潔的鳥,頗有君子之風,於是白鷳也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占了一席之地。

李白給它作詩,明朝為它建冢,還被繡到官服上。

白鷳在我國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做出了《陽春》《白雪》兩首琴曲的「樂聖」師曠,就曾在他所著的《禽經》中寫過,白鷳「似山雞而色白,行止閒暇」。

歷史上白鷳一直都是被文人雅客所喜愛的珍禽,比如彈奏古琴的指法裡,就有一個動作叫做「白鷳騰踏」。在有關白鷳的歷史典故中,最出名的就是詩仙李白。

在安徽黃山地區有著名為《李太白求鷳記》的民間傳說,說的正是詩仙在遊歷黃山時,向一位名叫胡輝的學士作詩求白鷳的故事。

公元754年,學士胡輝得知李白在黃山遊玩,就盛情邀請他到自己家做客。李白聽說胡輝家裡養著一對由家雞孵出來的白鷳,通人性又親人,於是欣然前往。

胡輝見李白非常喜愛自家養的白鷳,就說願意把這對鳥送給李白,只求他的一首詩,於是就有了《贈黃山胡公暉求白鷳有序》這首詩。

到了南宋末年,宋元在廣東崖山進行了決戰。南宋戰敗後,左丞相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趙昺(bǐng)投海殉國。

小皇帝落水的時候,他親自餵養的一隻白鷳在鳥籠里悲鳴掙扎,最後帶著籠子一起落入海中,被後人稱為「義鳥殉葬」。而後明朝在崖山修建崖山祠紀念犧牲的南宋君臣和百姓,特意為這隻白鷳修建了一座「白鷳冢」,至今依然還在崖山祠中。

除了李白作詩與義鳥殉葬這兩個典故外,明清時期的歷史中也有白鷳的身影,地位還不低。

在古人看來,白鷳潔白的羽毛象徵著清廉,性情正直,舉止行動優雅,不與其它鳥類混雜,代表了潔身自好的品性,於是就被選做了五品文官的象徵,繡到了官員朝服的補子上,也就是影視劇里官員衣服前胸後背的那塊圖案。

而在白鷳較為集中的西南地區,還有一個民族把白鷳作為了圖騰來崇拜。

雲南哈尼族發源於古代北方的羌(qiāng)族,後來為了躲避戰亂南下遷徙到了雲南。在哈尼族的傳說中,當時南下的祖先在雲南哀牢山的原始森林中迷了路,一籌莫展的時候,一隻白鷳鳥飛到人們面前,來回飛行鳴叫,像是在叫人們跟上它。

哈尼族首領看出這隻白鷳是來帶路的,於是領著族人跟了上去。翻過三座大山後,果然走出了原始森林,找到了適合定居的地方。自那以後,哈尼族就把白鷳視為神鳥,並將它當成了民族的圖騰。

「林中仙子」和它的漂亮親戚

白鷳的顏值有目共睹,因為在國內分布廣而數量不少,時常就能在各地看到遊客偶遇白鷳的新聞,也有不少鳥類攝影愛好者喜歡蹲守白鷳。

因為白鷳非常「上鏡」,拍出來的照片總是仙氣十足,所以人們也給了白鷳「林中仙子」的美稱。

雖然鷳屬的12個種類里,只有白鷳的顏色與眾不同,但它的其它親戚同樣很漂亮。

當然了,不管哪一種鷳,漂亮的總是雄鳥。

比如生活範圍和白鷳差不多的黑鷳,因為全身的羽毛大多是紫黑、藍黑、黑褐色而得名,腳爪顏色是比較暗淡的灰色或者鉛褐色,但羽毛上又有著獨特的金屬色光澤,看起來也非常漂亮。

另一種藍鷳生活的範圍就比黑鷳和白鷳小得多,它們只生活在台灣省島內的高山上,羽毛顏色看起來像是黑鷳和白鷳的混合,不過體型要比黑鷳稍大一些。

藍鷳是在1862年外國生物學家在台灣省發現的,最初種群數量並不少,但因為台灣省經濟發展破壞了原始生態,又因為對藍鷳不夠重視,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被列為保護動物,導致藍鷳的數量早就降得很低。

「神鳥」白鷳不僅自己漂亮,親戚們的顏值同樣不俗,也是同樣的「上鏡」,保護等級也是一樣的高。黑鷳和白鷳都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藍鷳因為種群數量少,從一開始就被定為了一級。

因此,如果以後在野外看到了「白鳳凰」,只要遠觀拍照發朋友圈就可以了,靠近它們只會害「鳥」害己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