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隱一首與眾不同的詠雪詩,全篇無一雪字,卻有韻味,更有深意

雲平文史觀 發佈 2022-11-26T07:28:46.448035+00:00

秋遠去,寒入冬,每年冬天,我們最不可錯過的,便是一場雪的盛事吧。這個不分古人還是今人,因為都對雪景有著格外的偏愛,只不過古人的文采相對於高一點,寫作手法也更妙。

每天詩詞故事,歡迎關注長風

秋遠去,寒入冬,每年冬天,我們最不可錯過的,便是一場雪的盛事吧。

這個不分古人還是今人,因為都對雪景有著格外的偏愛,只不過古人的文采相對於高一點,寫作手法也更妙。

他們歌盡白雪之美,那萬千風情的白雪,在他們筆下,表現得極為形象,留下的詩詞也有很多詠雪名篇。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將冬天雪花飄灑千樹的景象,比作春日梨花盛開時的情景。

「應是天仙狂醉?,亂把白雲揉碎」,想像力浪漫的詩仙,將漫天飄雪看作被天仙醉酒後揉碎的白雲。

「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范雲將人生感悟融於雪中,即歌頌了雪的美麗,也蘊藏著對於時光無情流逝的無奈之情。

……

「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無論是大雪紛飛,或是小雪輕盈,飄揚的雪花中總藏著繾綣的詩意,所以在古詩詞裡給我們呈現的更多是對雪的贊詠,但也有詩人另闢蹊徑寫出雪的別樣意境。

晚唐「十上不第」才子羅隱筆下的一首《雪》,就是這一類作品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這首詩他雖然是寫雪,卻全詩沒有一個「雪」字,卻寫得非常有韻味,更有深意。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唐·羅隱《雪》

詩意簡析:人們都說瑞雪兆豐年,可是豐收年又能怎麼樣呢?你看長安城裡還有許多貧窮的人,瑞雪不宜太多啊。

羅隱,晚唐著名的詩人,本名羅橫,字昭諫,少英敏,善屬文,但他的科舉之路走得非常艱難。

羅隱大半生不是在考試,就是在考試的路上,數年一次的科舉考試他總共的考了十多次,卻次次榜上無名,就得了一個「十上不第」的光榮稱號。

坎坷的人生經歷,讓羅隱看到了晚唐社會政治腐敗、百姓生活艱難的現實,所以他的作品對當時社會進行的揭露批判相當深刻,有著很強的諷刺戰鬥性,並且用詞用語多用通俗口語化,這讓他的作品在民間流傳頗廣,為時人所推崇。

不難看出,羅隱這首《雪》詩也是一首借題發揮,諷刺意味十足的詩。仔細讀來,詩中表達了詩人對統治者的滿腔憤怒和不滿,流露出詩人對廣大貧苦人民的深刻同情。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天降大雪,很多人會說一句「瑞雪兆豐年」,因為下雪能夠殺死地里的害蟲,可以讓莊稼長得更好一些,這本是令來年風調雨順正常之事,但作者這裡卻發出「為瑞不宜多」不同的聲音。

原來是羅隱看到,發出瑞雪兆豐年議論的是長安高門大院裡那一群有吃有喝並且在這個冬天吃飽穿暖的達官顯貴,並不是那些底層民眾,所以接下說出就算是豐年又能怎麼樣的現實。

因為他想到在大雪籠罩下的長安不單單只有衣食無憂的貴人,還有千千萬萬的窮苦百姓。

此時不是盛唐,苛重的賦稅和高額地租剝削,讓很多農民處於流離失所、少衣少食的悲慘境地,他們最怕的就是冬天。生活中他們沒有詩,只有眼前的苟且,冬天過冬物資不充足,天降大雪感受不到絲毫詩意,卻能感覺到天寒地凍的殘酷。

一夜風雪,有多少百姓見不到「豐年瑞」所帶來的好處,反而會被這「豐年瑞」凍成路邊骨。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所以作者發出這雪還是「為瑞不宜多」的觀點,看似一反常識,但實際上使得這整首詩更具有感染力,也更加的感人。

因為它充滿了憤怒和譴責,他諷刺了那些故意做作,假裝關心天下民生疾苦卻對現實置若罔聞的人,讓人大呼過癮。

這首《雪》詩,羅隱沒有落筆於眼前白雪,而是以另一個角度來描寫,以此表達了自己對於人生世態的解讀,更表現出自己內心悲天憫人的情懷,顯得與眾不同,您喜歡嘛?

-END-

圖片來源網絡,閱讀往期內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