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名橋-三江程陽「風雨橋」-,侗族人的智慧結晶

雲飄天涯 發佈 2022-11-26T19:15:30.125551+00:00

我在廣西柳州三江程陽風雨橋(永濟橋)頭留影三江風雨橋建於1916年,至今已有102年的歷史,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樑橋,其結構以橋墩、橋身為主的兩部分。坐落在廣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陽橋就是風雨橋的代表。


三江風雨橋建於1916年,至今已有102年的歷史,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樑橋,其結構以橋墩、橋身為主的兩部分。坐落在廣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陽橋就是風雨橋的代表。橋下的林溪河蜿蜒而來,猶如一條玉帶,橋的兩邊,茶園稻田,翠木簇擁,田園耕地,農夫勞作,河邊水車緩轉灌溉,一幅恬靜淡然的山水畫卷。



程陽風雨橋的建造離不開一位叫楊似玉的老人,他出身於侗族家庭,祖父和父親都是侗族木匠,從小耳濡目染得到真傳,如今是侗族木結構營造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六十多歲的楊似玉與永濟橋有著不解之緣,永濟橋當年就是他的爺爺帶領村民建造的。


程陽風雨橋集橋、廊、亭三者於一身,由五座塔式橋亭和十九間橋廊組成,因橋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三江風雨橋都是以杉木為主要建築材料,侗族先民們充分發揮了聰明的才智,建橋時不用一顆鐵釘,整座橋不用一釘一鉚,大小條木,鑿木相吻,以榫銜接。「榫卯銜接,穿梁接拱,讓會呼吸的木材,緊緊地連在一起」。這就是侗族老人楊似玉老人總結出的經驗,也是侗族木構建築固若金湯的秘訣。



這種風雨橋,長廊頂部豎起多個寶塔式樓閣,樓閣飛檐重疊,少的有三層,多的達五層,橋身莊重巍峨,如巨龍臥江,氣吞山河,十分壯觀。可以說程陽風雨橋,就是侗族人的精神紐帶。



橋面兩側有精緻的欄杆和舒適的座位,可供人們乘涼、躲雨、休息,橋壁上或雕或畫有雄獅、蝙蝠、鳳凰、麒麟等吉祥之物,圖案形象詼諧灑脫,古色古香,栩栩如生。我們當初去的時候,風雨橋上還有當地的侗族老鄉,一些老太太在上面賣當地的土特產和自己製作的手工作品。



還有一些侗族老鄉,把自家的一些衣服、被子拿到風雨橋上晾曬,因為風雨橋上既可擋風又可擋雨,環境也非常的好。上面還有一個檢查門票的侗族老鄉。



程陽風雨橋又名永濟橋、盤龍橋,位於三江侗族自治縣內的程陽八寨景區中,是其標誌性景點之一,更是廣西眾多風雨橋中很有名的一座,也是風雨橋的代表。橋身無一顆鐵釘,全由木質榫卯結構而成,在近百年的歷史沉浮中依然屹立不倒,讓人嘆為觀止。




這座集侗族木構建築精華於一體的多功能風雨橋,和"侗鄉第一鼓樓"--三江鼓樓遙相呼應,與世界最大的單體木構建築"侗鄉鳥巢"東方鬥牛場連成一片,構成三江縣城最經典的黃金旅遊圈,成為三江的標誌和名片。



「無木不侗鄉,侗寨必樓橋」。這句話是說我國一個少數民族「侗族」的,侗族村寨有別於其他民族,只要是侗寨必有兩種建築:鼓樓和風雨橋。



在侗鄉一直流傳著「有寨必有鼓樓,逢水必建風雨橋」的習俗,橋面鋪板,兩旁設有欄杆、長凳,彷若一道長廊形走道,在橋墩上方更是建有塔、亭,行人可在橋上躲避風雨,程陽風雨橋更是因此而生,它橫跨在林溪河上,飛檐高翹、雕花刻畫,與周圍的桐鄉大寨、青山綠水相輝映,形成一幅美麗的畫卷,歷經風雨而不動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