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目標,是讓中國高端茶葉,進入國際市場

東家app 發佈 2022-11-26T21:31:59.735332+00:00

看慈氏泡茶,是一種享受,氣定神閒,悠然自若,茶道功夫一一過了眼。慈氏,本名謝燕慈,慈氏門人,出生於茶事盛隆,人道「客來不敬茶,不是好人家」的潮汕地區。

看慈氏泡茶,是一種享受,氣定神閒,悠然自若,茶道功夫一一過了眼。

慈氏,本名謝燕慈,慈氏門人,出生於茶事盛隆,人道「客來不敬茶,不是好人家」的潮汕地區。

在「寧可一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的茶鄉文化下長大。做茶,於她,是際遇,更是多年的茶文化浸染在骨子裡找到了釋放平台。

謝燕慈畢業於汕頭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卻從事企業策劃和新聞策劃工作。

後來因為三年廣州茶博會策劃胡工作,她了解了全國各大產茶區和茶業現狀,被武夷山的茶事、環境、文化、風物所感動,對茶葉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茶葉文化的發展史,伴隨著整個中國的文明史的發展,中國的茶葉文化的起源,我們喜歡將它上溯至神農氏上古時期。

茶葉作為健康飲品,風行幾千年,這是我深深為之著迷的根源文化。我又篤信佛教,認為茶葉行業是一個純善的行業,值得畢生追隨。」

2006年,謝燕慈受廣州市益武展覽之聘請,主管06、07、08年的廣州茶博會策劃工作;2007年慈氏因主導策劃《廣東茶業》的改版增刊,又深入的接觸和了解了國內的茶業產業和茶文化。

慈氏認為國中茶葉產業亂中有序,同時也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種種因緣,讓她愛上茶葉並立志從事做茶。

2008年完成了澳門茶博會後,慈氏即辭職創辦了「和茶會」品牌,後又與一位愛好並精通中國文化的國際友人共同創辦品牌,致力於製作高端茶葉產品進入國際市場。

在茶博會工作期間,慈氏有很多時間到訪武夷山。

2007年9月份,慈氏一次出差武夷山,回程時卻因辦公室報錯時間,便索性在武夷山中逗留一日。

「這日,我特意獨自一人前往景區爬山。在山裡偶遇當時的天心村文書余老師,隨余老師一天走遍馬頭岩、悟源澗、流香澗等諸多正岩山場,這才真正讓我感受到了武夷山得天獨厚、文化涵養的不凡茶文化氣質。

當時最觸動我的是匍匐綿延連接於各個山場間的古茶路,那是千百年來先茶人們千錘萬鑿出的文明之路,一代代人接力,茶文化在這片儒釋道三教並興的聖地里,從未斷絕!也就是武夷山上的古茶路,讓我下定了做茶的決心」。

慈氏遵循傳統古法制茶和先進工藝的結合。「大紅袍製作工藝一般都是很成熟,而智能化的機械也一直在進步,我們大量的茶,也會用先進的機械智能和人工相結合。當然我更加尊重傳統的手工工藝,那也是文化的傳承,所以我們一直遵循傳統和先進的工藝做茶,比如說極好的山場的茶,或者品種特別珍貴的茶,我們還是會堅持手工製作。」

這個對目標篤定的女子,在親手做茶中體會到了充實的快樂,兒時父母說過的諺語也在身上的實現了。

做茶,不僅是力氣活兒,還是「心氣」活兒,制茶中,製作者的悟性得到提升,耐性也得到磨鍊。

「比如說雨水青,這是必須要掌握又每次都戰戰兢兢的考驗!又有一些很難做出品質特徵的茶葉,像奇丹、半天妖,我會不厭其煩地向德華叔、徐斌等大師和茶業局專家們請教。最好玩是學搖青,其實很多次在武夷山學搖青都是鎩羽而歸。

每次做時,也許是因為師傅在盯著,讓人緊張的緣故吧,我總是學不會。忽然有一次四下里沒人,我想起小時候媽媽簸米的動作,和媽媽常說的「布不破,兒不賢」話,於是便豁出去了。竟然一下子就會了,而且純熟到我自己都驚奇,好像已經搖了半輩子青似的那麼熟練。」

茶葉是中國通過絲綢之路向世界輸出的代表中華農業經濟和東方生活的產品,享譽世界,同時也是傳播中華文化的載體。

茶是傳遞一切美好和友誼的媒人,瓷氏希望藉助茶這樣的媒介,傳播美好的文化、善的文化、和的文化。這個文化,她的前提一定是出品好的產品,不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要有益人體健康,承載一定的社會責任,才是美好的文化。

從初入「茗」門,晃眼十一個年頭過去,在事茶的路上,慈氏不忘初心,做真正有益健康的好產品,並願借茶葉為媒介,繼續致力於傳播真美和善的文化。

作者:霽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