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背上刻的四個字,其實不是精忠報國

紫星薇辰 發佈 2022-11-26T23:20:39.497746+00:00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眼望,仰天長嘯,壯懷激烈。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眼望,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這兩句出自南宋名將岳飛創作的《滿江紅》,每每讀到,都會從心底生出一股豪邁之情,恨不得披甲上陣,跟這位大英雄一起「精忠報國」。

說到「精忠報國」,我們總會在腦海中浮現出岳飛背後的刺字,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清乾隆年間小說家錢彩的《說岳全傳》中。

其中第22回「結義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訓子」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南宋義軍首領楊麼十分欣賞岳飛的才能,越是派出使者王佐帶著金銀財寶來說服岳飛加入義軍,反抗南宋朝廷,岳飛抵住了誘惑,沒有答應。

站在後堂目睹一切的岳母非常欣慰,但也不免生出幾分擔憂,她怕日後還有居心叵測之人來訪,兒子能拒絕一次,卻未必能頂住更多。

於是,岳母就用繡花針蘸著醋墨,在岳飛背後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字,時刻提醒兒子不忘初心,一心效忠南宋皇帝。

這就是「岳母刺字」的故事,在眾多民間流傳版本之中,這一版是傳播最廣,也是群眾基礎最牢固的,人們都認為正是因為有這四個字,才讓岳飛在戰場上所向披靡,才讓他成為忠孝兩全的民族英雄。

不過記載這件事的《精忠說岳》只是一部小說,雖然小說情節膾炙人口,可裡面描寫的事件卻未必都是歷史真實,說到底只不過是小說家言罷了。

要探究岳飛背後到底刺字了沒有,刺的是什麼字,還得從歷史學家公認的正史中找尋答案。

《宋史·岳飛傳》記載,岳飛作為抗金名將,從紹興四年到紹興十一年,一直帶領岳家軍連年北伐收復失地,由於其指揮有素、作戰英勇,連戰連捷,一路挺進朱仙鎮,只差40里地就要殺到南宋故都汴京城下了,百姓們歡天喜地,都帶著家裡好吃好喝的前來勞軍,提前慶祝岳家軍大捷。

可就在這個決勝的關鍵時刻,秦檜矇騙了宋高宗,後者連下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岳飛雖然心有不甘,但是在他的字典里,皇命不可違,只能帶著自己的愛將張憲一起回京復命。

回京後,岳飛被解除了兵權,張憲接替了岳飛的職務,做了鄂州駐紮御前諸軍副都統制。

誰知秦檜奪了岳飛的兵權後,還想趕盡殺絕,他重金收買被岳飛懲處過的王貴等人,誣告岳飛謀反,證據就是岳飛兒子寫給張憲的密信。

這封「莫須有」的密信大意是:岳飛對皇帝剝奪自己兵權一事耿耿於懷,於是他密令張憲向朝廷謊稱金人入侵,前線告急,從而逼迫朝廷重新啟用自己。

這就是所謂的「莫須有」之罪,從頭到尾都是秦檜自導自演的荒唐鬧劇。

為了製造所謂的罪證,他先是將張憲秘密抓捕入獄,嚴刑拷打,讓他承認的確收到過岳飛兒子岳雲的「造反信」。不過張憲是個鐵血硬漢,即便被打的奄奄一息也沒有鬆口,無奈之下,負責審訊的張俊乾脆編了一段口供,強行按上張憲的手印,報給秦檜。

秦檜清楚這份口供的含金量不足,於是他將岳雲和張憲火速問斬,接著用張憲這一份死無對證的口供去抓捕岳飛。

《宋史》的《岳飛傳》記載:

「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既而閱實無左驗,鑄明其無辜。」

翻譯大意為:御史中丞何鑄上門抓捕岳飛,宣讀了莫須有的罪名。岳飛滿腹冤屈卻又百口莫辯,於是他撕開上衣露出後背,赫然出現了「盡忠報國」四個大字,這幾個字深入肌膚,明顯不是新刺上去的。

岳飛面對何鑄坦然說道,天地神明可以證明我對朝廷的一片赤誠之心,我怎麼可能反叛呢?

何鑄雖然是奉秦檜之命行事,可他也算得上是個明辨是非的好漢。

《何鑄傳》中描述,何鑄看著眼前這個半裸的男人,一臉滄桑,滿身傷痕,不免心生憐憫與敬畏之情,再加上他也的確沒有鐵證證明岳飛的罪證,於是便去回報秦檜,說岳飛很有可能是被冤枉的,希望繼續調查,不能草草結案。

秦檜聽到何鑄的回報很不高興,傲慢地甩下一句:「此上意也。」明擺著告訴何鑄,你不要管這件事的是非對錯,按照上頭的意思辦就可以了。

何鑄明知胳膊拗不過大腿,卻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他說:「我不是為了岳飛一個人,現在金人滅宋之心不死,強敵環伺,無緣無故殺害我方大將,這不是自斷臂膀嗎?你們這樣做,會傷害所有愛國將士和宋朝子民的心啊。」

然而,在那個一人說了算的封建王朝,皇帝想殺人,是不需要正當理由的,雖然何鑄百般阻撓,依然改變不了岳飛悲劇的命運。

公元1142年1月27日,這位偉大的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屈辱地死在了大理寺獄中,只留下了八個字的絕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對於久經沙場的岳飛來說,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名節受辱,一生光明磊落的他無法接受這樣的結局。

慶幸的是,在岳飛去世20年後,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趙昚為其平反正名,從此美麗的西子湖畔棲霞嶺上多了一座「岳廟」,千百年來,前往朝聖膜拜者絡繹不絕。

我們再把視線回到岳飛背後的刺字內容,按照《宋史》裡的說法,岳飛背後的文字應該是「盡忠報國」而非「精忠報國」,雖然只有一字之差,意思也大同小異,但也足以證明民間廣為流傳的版本並非真實,而是百餘年的「誤傳」。

關於岳飛背後的刺字,還有一點存疑,這個字到底是什麼時候刺的,究竟是不是岳母所為?

翻閱目前所有的史料,我們無法給這個問題下定論,只能根據相關記載進行大膽的分析和猜測。要說讓岳飛有足夠的信念感和勇氣在自己背後刺字,一定跟他的從軍經歷有關,跟他的心境有關。

岳飛一生四次從軍,第一次是在宣和4年(1122年),北宋徵調了一支對抗遼國的特種部隊,名為「敢戰士」,岳飛因為弓馬嫻熟、槍法出色應召入伍,此時的他只有19歲。

初出茅廬的岳飛敢打敢拼,立下了赫赫戰功,但因為父親去世,按照過去的規矩,兒子要守孝3年,岳飛只得離開部隊回老家給父親守靈去了。

第二次從軍在宣和6年(1124年),岳飛替父親守孝結束,再次應召入伍,做了「效用士」。「效用士」要比普通士兵搞一個層級,一般都身懷絕技而且是自願當兵的,俸祿要高出不少,而且享有一定的特殊待遇。

岳飛在禁軍的騎兵部隊效力了一年多的時間,參加了救援太原的戰鬥,後來由於太原和東京的陷落,岳飛離開了部隊,帶著全家老小又一次回到了老家相州。

第三次從軍是在靖康元年(1127年),金軍南侵攻占了北宋都城東京,擄走了宋徽宗、宋欽宗。

國難當頭,24歲的熱血青年岳飛毅然披掛上陣,再次參軍,做了趙構河北兵馬大元帥府的前軍統制。

岳飛掌兵後,一直堅持與金人正面交鋒,立下不少戰功,可是主帥趙構卻是個典型的和平主義,堅持打不過就跑,一路南逃。

為此岳飛多次上書朝廷堅持對抗,後因為越級上書被趕出軍營,結束了第三次參軍之旅。

第四次,岳飛被趙構趕出軍營後,沒有意志消沉,更沒有脫下戰袍,他先是投奔了河北西路招撫司張所,憑藉其出色的武藝和兵略贏取了主帥的信任,得到重用,帶兵繼續奮戰在抗金前線。

岳飛的勇猛善戰迅速在部隊中俘獲了大批擁躉,後來機緣巧合,他離開了張所,成立了那支令金軍聞風喪膽的「岳家軍」。

以上就是岳飛的從軍經歷,他背後這四個字也一定是在此期間發生的,那麼具體是什麼時候呢?

首先必須介紹一下宋朝特殊的「刺字文化」,讀過《水滸傳》的朋友一定對文中的「刺配」一詞非常熟悉,108個好漢中,宋江、林沖、武松、楊志、戴宗都是因為犯了罪被朝廷刺字發配的人。

除了罪犯,宋朝還有一類人會在臉上刺字,就是士兵們,從唐朝末年開始,為了防止士兵逃亡,入伍士兵普遍會在臉上刺下部隊番號,宋朝也繼續沿襲了這一傳統。

如此說來,有四次入伍經歷的岳飛臉上應該也有刺字才對,可是翻遍了所有跟他相關的史料,都沒有發現任何關於他臉上刺字的記載。

無論在哪個時代,面部刺字既不美觀也不光榮,這也就是岳飛歷次從軍都沒有選擇做一名普通士兵的原因,前兩次參軍屬於特種部隊,享有不用刺字的待遇,後兩次從軍都是軍官起步,也有不刺字的特權,可見岳飛還是一個非常重視自己外表的人。

如果不是受了足夠強的刺激,他一定不會有在身上刺字的「動機」,以他的身手,估計也沒有什麼人可以強迫他。

那一定有人會站出來說,岳飛是個孝子,他媽要給他刺字,他無法拒絕。那我們就來說說岳飛的雙親,他的父親岳和和母親姚氏都是普通農民,雖說宋朝相對重視教育,他的父親應該念過幾年書,可是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封建王朝,他的母親是沒什麼機會進入學堂的,目前也沒有任何史料能夠證明他母親是自學成才的。

一個目不識丁的普通農家女子,只怕要寫出「盡忠報國」這幾個繁體字都難如登天,何況還是給人紋身呢?

另外,也沒有在任何正史典籍中發現「岳母刺字」的影子,只怕這也只是《說岳全傳》的杜撰而已。

如果不是岳母刺的字,那就只有一種可能,是岳飛自己找的「紋身師」刺的,時間應該是在他第三次或第四次參軍的時候。

因為岳飛前兩次參軍時間非常短,且還沒有發生「靖康之恥」,加上他的年紀也比較小,當兵純粹就是為了養家餬口,還沒有涉及到國讎家恨的層面,「盡忠報國」暫時無從談起。

轉折點出現在岳飛結束了第二次參軍回老家的時候,這一路他親眼目睹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淒涼場面,體內驅除韃虜、誓死捍衛國家完整的念頭第一次正式萌芽。

從第三次決定參軍入伍的那天起,岳飛就堅定了「盡忠報國」的赤子之心,於是他找了一個「紋身師」在自己背後刺了這4個字,時刻激勵自己提醒自己勿忘初心。如果以上推論是歷史真實,似乎一切就說得通了。

對比「精忠」和「盡忠」兩個詞,雖然讀音近似,可含義卻仍有細微的差別。「精忠」指的是對國家、民族無比忠誠,「盡忠」指的是竭盡忠誠不怕犧牲,明顯要比前者的程度更深一層,類似於諸葛亮對蜀國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能夠更充分地體現岳飛這位愛國將領誓死報國的鋼鐵意志。

但無論是「精忠報國」也好,「盡忠報國」也罷,也不論這四個字是岳母刺的,還是岳飛自己找人刺的,都不影響我們對岳飛愛國精神的讚許,更不會影響後人對這位愛國先輩的崇敬之情。

岳飛是一位鐵骨錚錚的中華男兒,面對強大的敵人,他選擇迎難而上,即便面對不公正的對待,他也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背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

岳飛並不是很多人口中的「愚忠」,只是他不願意浪費自己的才能去跟自己人勾心鬥角,讓外敵漁翁得利。在監獄中的他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命運,這是一個問心無愧之人才能展現出的狀態。

我們學習歷史,了解歷史,琢磨一個歷史人物,正是為了學習先賢身上寶貴的意志品質,並將它融入我們的民族血脈,成為激勵民族不斷積極向前的寶貴動力。

岳飛的「盡忠報國」告訴我們:大丈夫俯仰無愧於天地,生又何歡,死亦何懼,是非功過,歷史自有公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