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旅:細說崇聖寺三塔建築的「唐宋混搭風」,換角度看大理

閱雲南 發佈 2022-11-27T08:08:05.453275+00:00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中國談「文化融合」是一個很宏大的話題,從正統文化到小眾文化,這裡簡直是文化的集散地。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中國談「文化融合」是一個很宏大的話題,從正統文化到小眾文化,這裡簡直是文化的集散地。

如果把華夏文明比作一頂璀璨的桂冠,那麼在這960萬平方公里誕生的所有文明就是桂冠上熠熠生輝的明珠。

大理,滇地遠古文明的中心,也是華夏文明璀璨的一角。

大理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就有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先民在此活動,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使大理成為了唐、宋時期的滇地文化中心。

崇聖寺三塔就是大理南詔(唐)、大理國(宋)璀璨文化的佐證,大理地區的文化在保持原本少數民族文化的同時,吸收和運用了漢文化,形成了自己專屬的文化,而這些文化體現在了在建築、雕刻、繪畫等方面,享譽海內外的崇聖寺三塔就是時代的產物。

雖說建於南詔(唐)、大理國(宋)時期的崇聖寺已經損毀,獨留三塔,但經過重建後的崇聖寺保留了原來的特色,融入了一些新的內涵,變得更加的獨特。

崇聖寺和三塔始建於南詔(唐)、大理國(宋)時期,又同屬於建築系列,所以都會帶有鮮明的時代特點,而大理少數民族文化又和漢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區別於正統文化的地方特色文化。

崇聖寺三塔就是文化融合的一個鮮明特徵,既有時代文化,又有地域文化,走進崇聖寺三塔這種感覺就會更加強烈。

講到崇聖寺三塔的文化融合,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

崇聖寺三塔的文化融合,分為隱性融合和顯性融合,其中顯性融合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建築的「唐宋混搭風」,隱性融合就需要深究其中的文化了。

了解崇聖寺三塔建築的「唐宋混搭風」,我們需要把它們拆分成兩個部分來看,一個部分是三塔,一個部分是崇聖寺。

三塔是三座塔,一座大塔,兩座小塔,三座都建於不同的年份。

站在三塔的正面向前仰視它,你會發現三座塔風格迥異。大塔在前,小塔在後,站立在大塔的兩側。

大塔名「千尋塔」,塔身最高,形似紡錘,是典型的唐代密檐式磚塔,和著名的西安大雁塔既形似又神似。

位於大塔兩側的小塔,建於大理國(宋)時期,無名,大小也不一樣,但風格相近,帶有明顯的大理國(宋)時期古塔的特徵。

近距離觀賞三座塔,千尋塔塔身建在低矮的台基之上,塔身是層層疊疊的疊澀檐,整座塔身非常樸素沒有裝飾物,呈現閣樓式,可以登上塔身的每一層。

現因它已經被列出重點保護文物範疇,所以禁止攀登,整座塔輪廓線條流暢、柔和,非常優美,有一種南北朝時期飄逸、大氣之風。

位於千尋塔兩側的小塔,風格相近,同屬於宋代風格磚塔,但也有明顯的區別。

兩座小塔塔身雖小,但塔身上的浮雕內容繁複,雕刻精美,雕刻了佛龕、佛像、蓮花底座等,每一個細小的部位都展示出了超高的工藝。

三座塔雖然是不同風格,並列在一起有一種和諧的衝突之美。

千尋塔和兩座小塔一座屬於唐(南詔)風古塔,兩座屬於宋(大理國)風古塔,三座塔共存於同一空間,充分證明和完美詮釋了三塔的「唐宋混搭風」。

穿過三塔向著崇聖寺走去,你會發現這裡「唐宋混搭風」無處不在。

擺放南詔建極大鐘的殿閣、雨銅觀音殿都屬於唐(南詔)宮殿風格,而崇聖寺的整體建築風格則偏向於宋代(大理國)風格。

崇聖寺前方的殿閣都屬於唐(南詔)宮殿風格,氣勢宏偉、斗拱的結構、柱子的形象、橫樑的布置都讓人感受到建築內部的聯繫。

這類建築色調簡潔明快,屋頂舒展平遠,門窗樸實無華,給人莊重,大方的印象。

這幾座殿閣的屋檐還融入唐(南詔)時期少數民族建築的風格,區別於正統的唐風建築。

崇聖寺的建築風格偏向宋(大理國)風,建築的形狀組合更加的多變、複雜,風格也更加成熟,色彩更加艷麗。

殿閣上樑柱斗拱的層數增多,出現了不規則的樑柱結構,屋脊、屋角都向上翹起,給人一種纖細、輕柔之感。

在建築外部裝飾上更加精美,規格宏大的殿閣屋脊、屋角擺上了各種脊獸,每一個樑柱斗拱上都畫上了裝飾畫,這些裝飾畫色彩艷麗,多色交疊變換,花朵、花瓣的顏色呈現多層漸變,由深到淺,層層暈染,非常生動活潑。

殿閣的門、窗呈現鏤空狀,採用劍川木雕雕刻了大量精美的動物、植物造型,從裡到外都彰顯著精緻感。

崇聖寺三塔不僅有建築的「唐宋混搭風」,更有中原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融合的影子,是一個傳遞文化,展示藝術的建築群!

END

編輯:閱雲南 一靜

圖片:閱雲南拍攝

備註:轉載本文請註明出處,圖片未經允許禁止用作商業用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