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工藝,晉江南天寺保護修繕項目獲獎了

新福建 發佈 2022-11-29T02:29:07.167961+00:00

11月26日,2022年度 UNESCO亞太文化遺產保護獎揭曉。此次共有六國13個項目獲獎,我國4個項目獲此殊榮,其中就有晉江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天寺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之南天寺保護修繕項目。

11月26日,2022年度 UNESCO亞太文化遺產保護獎揭曉。此次共有六國13個項目獲獎,我國4個項目獲此殊榮,其中就有晉江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天寺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之南天寺保護修繕項目。

記者獲悉,該項目是今年中國唯一一個修繕類獲獎項目,也是繼2001年泉州中山路獲優秀獎21年後,泉州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再一次獲此殊榮。

遵循「最小干預原則」,傳承弘揚傳統修繕工藝

位於晉江東石鎮許西村岱峰山南麓崖壁兀立處的南天禪寺,因崖刻石佛又稱石佛寺,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原建於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後殿宇歷代均有重修。

28日上午,記者來到這裡見到,自在佛殿經修葺後仍然非常莊重,綜覽全寺,殿廡崢嶸,棟宇軒昂,規模宏敞,蔚然大觀。漫步庭院,微風輕拂,禪寺幽幽。寺內有三尊石佛,為福建省摩崖石佛造像之冠,立於佛前,佇立、仰視,能覓得一方難得的心靜。

南天禪寺住持理山法師告訴記者,自在佛殿因白蟻侵蝕、屋面嚴重漏雨及部分構件傾斜,實際上早於2016年前,就有了修繕此殿堂的想法,當時恰逢「南天禪寺寺興八百周年」慶典之際,晉江金井塘東旅菲華僑蔡玉峰先生之子蔡聰妙先生回來參加慶典時,見當年他父親捐資重修的自在佛殿狀況,就有意要出資修繕。理山法師說此修繕項目還得向上級有關部門申報請示。為解決殿堂殘損問題,2017年,由晉江市文物保護中心委託清華大學(THAD)團隊的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製作了南天寺保護和修復設計方案。

因南天寺作為全國文保單位,2018年根據相關手續,需逐級上報國務院立項,2019年獲得國家文物局批示同意修繕保護。而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1年3月才開始按程序推進修繕保護工程,啟動項目招投標事項。2021年5月28日修繕工程正式開工,2022年7月下旬基本完工,含雨季修繕時間歷時將近一年兩個月。

「殿宇歷代均有重修,現存大殿為清代康熙三十八年吳英將軍重修,土木結構,1961年和1982年,晉江金井塘東旅菲華僑蔡玉峰先生又兩次捐資重修,古剎重光,梵宇生輝,這是時隔39年後,南天寺自在佛殿再次迎來大修繕。」理山法師介紹道。南天寺注重講經弘法,常年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信眾,更有許多遊客前來遊覽,為使文物文化遺產得到更好保護,保障信眾遊客朝聖瞻禮的安全,及更好展示其文化價值,便啟動了該修繕項目。

據悉,南天寺保護修繕項目是由泉州市刺桐古建築團隊承接修繕,在保證文物結構安全及使用要求的前提下,針對梁架歪閃傾斜的問題,精準採用「打牮撥正」傳統工藝,既遵循「最小干預原則」,又傳承和弘揚古建築傳統修繕工藝,文物建築真實性、完整性和可持續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和延續。

賦予古建築群新生命,保證高度真實性

26日下午,202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舉行線上頒獎典禮,主辦方宣布南天寺保護修繕項目獲得優秀獎。專家評委認為,晉江南天寺項目進行了細緻的保護工作,賦予了該建築群新的生命,延續了其宗教禮拜和社會集會的用途。項目團隊在全面記錄和研究的基礎上,恢復了建築構件和結構穩定性,並修復了建築裝飾、特別是壁畫,保證了高度的真實性。

「該項目共有兩大特點,與此獎項的宗旨契合,一是修繕過程中,應用了大量傳統建造技術,繼承和發揚了傳統文化,二是在執行過程中,有多方合作、社區參與進來。」南天寺保護修繕項目執行負責人、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產中心古建修繕部門負責人李德華介紹道。

南天寺保護修繕項目負責人 、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文化遺產中心主任崔光海認為,該項目修繕工作,是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文化遺產修繕的相關標準來執行的,最終得到國際專家的認可,為項目的修繕工作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此次修繕項目能獲得該獎項,意味著晉江文物保護工作上了一個新台階,同時也是安平橋、草庵摩尼光佛造像、金交椅山古窯址成為世界遺產點後的又一個國際新成就。」晉江市文物保護中心的主任吳金鵬告訴記者。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的獲得,讓大家對以後如何做好文物保護,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和認識。在未來工作中,他們也會在文物保護,特別是修繕工作中,更好地運用傳統工藝,讓更多社區民眾共同參與,共同推動文物的保護,走上持續、健康的發展。

據了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產保護獎旨在表彰遺產保護和修繕中的傑出個人和組織,並鼓勵業主結合社區通過政府與社會力量合作等多種方式加強遺產保護。自2000年以來,已有27個國家和地區的265個項目獲獎。

記者帶你雲「游」南天禪寺

全省摩崖石佛造像之冠,值得遊覽一品

來到南天禪寺,最值得前往參觀的便是寺內的三尊石像和刻有「泉南佛國」「嵩岳降神」「寶藏」等字眼的摩崖石刻。

28日,記者抵達南天禪寺前,立即映入眼帘的便是清代乾隆年間狀元及第福建陸路提督馬負書題的「自在佛」題匾,書法渾厚蒼勁。隨後,進入寺內庭院,能見到一方由清將軍吳英親書的「南天禪寺」題匾,其字體瀟灑雋勁,很有氣勢。

再往上,是一方「石上異光」匾,一語道破寺內三尊石佛的由來。「南天禪寺,最初叫石佛岩,皆因為這三尊石佛。」據理山法師介紹,清康熙三十八年《重興南天禪寺碑》記載,宋嘉定丙子(1216年),一位得道和尚守淨法師路過,夜見峭壁上放出三道亮光,守淨認為這是「山萃眾岳之靈」的徵象,便請來工匠,鑿刻石佛三尊,建造殿宇,三尊石佛是按照山石的走勢雕刻而成。

三尊石佛雕就在殿內的巨岩崖壁間,石佛均高6米、寬3米。正中雕阿彌陀佛,東側刻觀音菩薩像,西側刻勢至菩薩像,每尊造像相隔1米。理山法師介紹,這些雖是宋代雕像,但體型圓潤,神態端嚴,富有唐代雕刻手法的風格餘韻,繼承了唐代石刻藝術風格,是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和閩南文化的融合結晶。據悉,這三石佛是福建省現存的摩崖石佛造像中規模最大的。

而在三尊佛像兩側,還有未雕刻完的左右護法浮雕。傳說,在雕刻完三尊佛像後,守淨準備在岩壁的左右各雕刻兩尊護法,可是在雕韋馱胸部時,竟有紅血自石中流出,便不敢再往下雕,左右護法的雕像便只是個初樣。在東側岩壁上,明朝一僧人鐫一「心」字,「心」中一點放於下端,題云:「放下全無事,提起萬般生」,頗富禪意,發人深省。此外,一旁則是清朝康熙清康熙三十八年《重興南天禪寺碑》碑文內容。

隨後,我們一行走出內殿,沿一僻靜小道行約百來米到南天寺西側巨岩石坡前,這裡有十分有名氣的「泉南佛國」摩崖石刻,「泉南佛國」四個大字,勁秀雅麗,每字高達2米,據說為南宋泉州王十朋所書。「泉南佛國」右邊還有清光緒年間泉州知府李增蔚題刻的「嵩岳降神」四字,筆力粗壯豐潤。而在不遠處的岩石上,還鐫刻有「寶藏」二字,非常值得大家來品一品。

來源:海峽都市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