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武侯祠碑刻:無聲勝有聲‖維娜

方誌四川 發佈 2022-11-29T02:39:33.502640+00:00

武侯祠碑刻:無聲勝有聲維 娜位於成都南門的武侯祠,坐北朝南,主體建築文物區大門、二門、漢昭烈廟、過廳、武侯祠,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大門上掛匾額「漢昭烈廟」,走進去道路兩旁分別立有唐、明、清代碑刻六通。穿過二門,便是劉備殿,劉備高大莊嚴的塑像立在高處的殿堂正中。

武侯祠碑刻:無聲勝有聲

維 娜

位於成都南門的武侯祠,坐北朝南,主體建築文物區大門、二門、漢昭烈廟、過廳、武侯祠,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

大門上掛匾額「漢昭烈廟」,走進去道路兩旁分別立有唐、明、清代碑刻六通。穿過二門,便是劉備殿,劉備高大莊嚴的塑像立在高處的殿堂正中。

穿過劉備殿,走下一段下行台階,才是武侯祠。諸葛亮殿高懸「名垂宇宙」匾額,正殿中供奉著諸葛亮祖孫三代的塑像。

閒庭信步在廟祠及院落間,目之所及除塑像、園林景致外,更多的便是或立在道路旁側,或鑲嵌在殿堂、迴廊牆壁上的碑刻。

細細品讀武侯祠里的碑刻,你會發現原來這些靜默無聲的碑刻,述說的不僅是武侯祠的興衰更替,還記錄著為賡續文脈馳而不息的賢人雅士。

裴度、武元衡與三絕碑

「度嘗讀舊史,詳求往哲,或秉事君之節,無開國之才;得立身之道,無治人之術。四者備矣,兼而行之,則蜀丞相諸葛公其人也。」

三絕碑的開篇,碑文作者裴度便難掩對諸葛亮的崇拜之情。其實他的上司武元衡對諸葛亮也是推崇備至。武元衡、裴度為何人?我們得從唐元和二年(807)說起。

這一年,唐朝宰相武元衡出任西川節度使。他上任後大力推行德政,安撫邊遠民眾,厲行節約......良政善治開新篇。到了元和四年(809),成都的經濟明顯好轉,這時武元衡又將目光轉向了興復文教。同年,武元衡親率僚屬28人,前往成都武侯祠拜謁諸葛亮,其中就包括節度掌書記裴度。

拜謁之時,武元衡覺得武侯祠缺乏一座紀念和歌頌諸葛亮的豐碑,即安排裴度撰文,柳公綽書丹,刻石立碑,即《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這通碑刻也稱「唐碑」,又因諸葛亮功績、裴度文章、柳公綽書法三者和諧統一集於一體而被譽為「三絕碑」(另一說「三絕」為裴文、柳書、魯刻)。

碑文除在開篇肯定了諸葛亮的完美品質,還講述了諸葛亮在治理蜀漢、北伐曹魏方面的巨大功勳,並就陳壽、崔浩對諸葛亮的負面評價反駁道:「皆以變詐之略,論節制之師;以進取之方,語化成之道。」進而寫到武元衡治理成都的功績、媲美諸葛亮的風範,以及撰寫此文的緣由。

碑刻建立後,後世不斷有人在碑的正面、碑陰的空隙處及碑的兩側題記賦詩,大多是到蜀中任職的官員前來拜謁時所留,有的感嘆「三絕」之精妙,有的追憶蜀漢之風貌,有的記錄碑刻及祠宇之興衰,使三絕碑以更加厚重的文化價值,為當下的我們述說它歷經的千年滄桑。

君臣合祀 碑相遇

嘉靖二十六年(1547),張時徹出任四川巡撫。早在他到來的150多年前,漢昭烈廟與武侯祠不再相鄰,而是已經合體。

明代蜀府第一代蜀王朱椿,看到「武侯祠」與「昭烈廟」並立,帝陵「孤冢累然」,旁邊的武侯祠卻「丹碧乍然」,便提出「君臣宜一體」,把諸葛亮請進了昭烈廟,置於殿東,關羽、張飛置於殿西。這時,只能說有了君臣合祀的雛形,完全形成當今的形態還得再過近三百年,到清康熙年間。

張時徹上任後,初次來到武侯祠拜謁,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狼藉——倒塌的建築,崩塌的垣牆,叢生的苔蘚......張時徹不由得仰天長嘆:「壞若是,甚乎!」隨行的官員立即上前解釋,前幾任巡撫都想要修葺,無奈修繕的材料遲遲沒能落實,又遭遇饑荒,於是修葺之事就一再被拖延,再後來就擱淺了。

張時徹引用《左傳》中的經典「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質問道:「矧又祀之大者乎!」還有比祭祀歷代帝王大臣更重要的嗎?於是下令動用公款的富餘部分來購買材料,雇用工匠,並命知府馬久德立刻執行。

工程完結時,張時徹撰文立碑,即被後人稱為「明碑」的《諸葛武侯祠堂碑記》。

碑文的開篇,張時徹講述了昭烈廟與武侯祠地理位置上的相近,提出唐、宋時期的人分別在兩處拜謁的現象,行文至此引出蜀獻王「一祠同祀君臣」的緣由。在梳理完昭烈廟與武侯祠的歷史變遷後,詳細敘述了自己此次修葺的歷程,並結合劉備的一生、劉備諸葛亮離世後蜀漢的衰亡,抒發追思扼腕之情,歌頌劉備、諸葛亮這對明君良臣的千古典範,崇敬之情溢於言表。

重建的碑刻記憶

明末清初,成都遭受兵疫之災,惠陵雖倖免於戰亂,但祠廟損毀得比較嚴重。

康熙八年(1669),宋可發任四川按察使。上任之初,他夢到諸葛亮綸羽翩翩,然神色惆悵,臨走時留下絕句一首:「乍役五丁通赤甲,倏轉三千兆黃庚。白楊衰草千秋憾,無復荒祠對錦城。」第二天一早,宋可發便前往祠堂舊址,果然滿目瘡痍。他不禁感慨像武侯祠這樣的賢人遺蹟,竟然荒廢至此,開始著手修復祠堂。康熙十年(1671),四川、湖廣總督蔡毓榮巡視四川,在拜謁惠陵後,即下令在原址重建武侯祠。

如果說宋可發是因為諸葛亮託夢,那想急切地修復祠堂的蔡毓榮是為什麼呢?

原來,蔡毓榮出身官宦之家,年輕時就入朝為官,每年春、秋二季陪同皇帝祭祀歷代帝王神廟時,都見到作為陪祀的諸葛亮神位就排在東漢開國元勛鄧禹之後,可見其歷史地位之高。從蔡毓榮《重建諸葛忠武侯祠碑記》中也可看出,他對劉備、諸葛亮心神不貳的君臣情誼,讚賞有加。

在蔡毓榮倡導下,四川按察使宋可法、撫蜀大中丞羅森、四川督學使張含輝、四川布政使金儁等官員共同捐資,由宋可法主持修復工程。康熙十年(1671年)九月開工,於次年五月完成。

此次重建之後的武侯祠,在明代君臣合祀基礎上,將惠陵也囊括在內。廟祠內地基高、建築面積大的前殿祀漢昭烈皇帝劉備,其相配套的左右兩廡祀文武大臣;穿越過廳、地基較前殿低,建築面積略小的後殿祀諸葛亮及子孫,左右配以鍾、鼓樓和東西廂房,成相對獨立的祭祀區域。這樣的建築布局既不違反封建禮制,又迎合了想要突出諸葛亮地位的民眾心理。

修建完成後,宋可發撰寫《重修忠武侯廟碑記》,在高度讚揚諸葛亮、生動敘述東漢末年天下大勢、列舉諸葛亮諸多優點的基礎上詳細敘述了自己奉蔡毓榮之命主持重修武侯祠的全過程。

當全新的祠廟呈現在面前時,宋可發可謂百感交集,完成了對先賢宏願的繼承,一腔豪情湧上心頭,於是他又揮毫立下「眼底江山」碑刻。

穿越時空 唯石能語

2022年2月,武侯祠博物館在原狀陳列提升工程中,發現諸葛亮殿北壁木框有磨蝕現象,對其進行更換時周邊抹灰層剝落,顯現出牆體內被封護碑刻的一角。經專業機構牆體掃描和清理,《眼底江山》碑、乾隆朝狀元書《出師表》碑、《再捐祭產碑記》等8通碑刻共15塊碑石,出現在世人面前。

本次發現,在國內歷史建築博物館中當屬鳳毛麟角、百年不遇。

「胸中宇宙自然景,眼底江山不盡詩」。宋可發以重修武侯祠為契機,凝聚共同價值,喚醒善謀圖強的意志。尺方一碑,足見天府文化樂觀包容、心懷天下的家國情懷。石韞玉所書寫《前出師表》 《後出師表》碑,以重書二表來表達敬意,書法煌然端莊,色正芒寒,大有「與斯文同光」之意蘊。《再捐祭產碑記》再現了乾隆盛世武侯祠祭祀活動的壯觀景象。「廟貌巍峨,士庶咸集」,人們為「景仰宗臣,斯文同光」之心意,沐「功蓋當時,澤流後世」之榮光。

武侯祠作為凝練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蜀漢英雄紀念地,歷代社會賢達、文人墨客在此通過碑刻詠史抒懷,感念革故鼎新的時代,傾訴鞠躬盡瘁之衷腸,讓一通通碑刻成為一部部值得細細品味和回望的文化史。經過歷代的滄桑變遷,這些碑刻成為了中華民族和社會發展重要的歷史見證,給予後人無盡的啟示和力量。

來源:看 四川

作者:維 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