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抹茶的青睞有科學依據嗎?

foodwine喫好喝好 發佈 2022-11-29T13:24:15.024540+00:00

日本歷史小說家葉室麟在其作品《山月庵茶會記》中曾賦予茶室重要的作用:主角們通過茶會上的對話,無意間揭開了一樁舊事謎團。

日本歷史小說家葉室麟在其作品《山月庵茶會記》中曾賦予茶室重要的作用:主角們通過茶會上的對話,無意間揭開了一樁舊事謎團。此間,他們飲用的是一碗色澤飽滿、口味醇厚的抹茶。

至於為什麼將茶室作為小說重要情節的發生場所,葉室麟認為理所當然:「表現人與人的對話場景,茶室最適合不過了」。正是這種順理成章之感,把茶室之於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彰顯無疑:在狹小、封閉的茶室里,為對方奉上一碗抹茶,就是 16 世紀末以來被視作究極的待客之道。

抹茶真正打破階級,在日本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走紅也不過是近 20 年的事。

受限於抹茶繁瑣的制茶工藝和極其講究的享用形式,在瓶裝抹茶麵世之前,日本人最常享用的飲品其實是碳酸飲料和咖啡。直到 20 世紀 90 年代,隨著罐裝和瓶裝茶技術的日臻成熟,抹茶才走出光線昏暗的茶室。伊藤集團率先推出含有抹茶粉的新型茶飲,標誌著抹茶正式進入大眾市場,成為國民日常觸手可及的平價飲料。

從此,人們對於抹茶的喜愛一發不可收拾。1996 年,哈根達斯在日本完成了一次茶領域向冷飲的延伸,推出抹茶口味冰激凌;2001 年,星巴克上架了抹茶口味卡布奇諾;可口可樂公司則在 2011 年開始出售罐裝抹茶拿鐵。

除此之外,抹茶也被運用到日本傳統飲食中,誕生了諸如抹茶蕎麥麵、抹茶咖喱飯、抹茶壽司、抹茶餃子等餐食;甜品屆也迫不及待向抹茶敞開懷抱,櫥窗里,抹茶蛋糕、抹茶大福、抹茶羊羹等各式各樣的精巧點心無一不綻放著清新自然的綠色。

海外市場對抹茶的需求也日益擴大。「Matcha」一詞在社交媒體上成為毋庸置疑的熱門標籤,直到今天,日本著名宇治茶老品牌伊藤久右衛門推出的抹茶冰棒仍是 Instagram 上當之無愧的網紅。《全球市場洞察》在最新研究報告中預測,全球傳統抹茶市場總規模到 2027 年將超過 25 億美元,其市場價值估計超過 55 億美元。

抹茶口味在全球範圍內已然成為一種流行趨勢,帶有「抹茶」字樣的單品也被相當一部分人視為「超級食品」,跟健康飲食的風潮緊密關聯。但在此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明白什麼是抹茶,以及抹茶等於「健康」「好吃」的消費觀念由何而來。

2014 年,中國第一家以抹茶系列為主題的日式甜品店在六朝古都南京開業,店裡菜單第一行,赫然寫著「宇治抹茶冰激凌」的名字。此後,越來越多主打抹茶口味的甜品、飲品店都會在店招或菜單的醒目位置寫上「宇治抹茶」的字樣,對很多初嘗抹茶口味的國內消費者來說,「宇治抹茶」是一個固定詞組搭配,認為它就是正宗的代名詞。

事實並非如此。在日本的官方定義中,甚至沒有「宇治抹茶」這一說法,嚴格來說,只有「宇治茶」的概念。宇治茶生產者組成的京都府茶企協會組織對宇治茶的定義是:只有使用京都、奈良、滋賀、三重 4 縣所產的茶葉,並於京都府內加工,才能被稱為「宇治茶」。這就意味著,抹茶僅僅只是「宇治茶」概念下的一個分支,粗暴地將宇治抹茶跟宇治茶混為一談,是一種概念上的誤讀。

然而,國內市場卻因抹茶口味的興起而開始廣泛使用含有「宇治抹茶」字樣的商標。2014 年,「宇治」「宇治抹茶」「宇治露」這三個商標被搶先註冊,而到了 2019 年,此類商標的總數已達 3000 以上,就連日本宇治久負盛名的抹茶製造商丸久小山園也慘遭仿冒。魚龍混雜的市場對真正的宇治抹茶造成了不小的傷害。實際上,即使在日本,高品質的宇治抹茶也是需要花費高昂的價格才能享用到的。

要了解抹茶的與眾不同,首先要弄清日本茶的分類。從飲用方式上,日本茶有「抹茶」和「煎茶」之分。後者類似於中國人熟悉的「沏茶」,將茶葉放在杯中以沸水沖泡,品飲茶湯,棄置茶葉。抹茶則恰恰相反,它是一種懸濁液,是將去除根莖的茶葉葉片碾磨成粉末,飲用時在茶碗中注入沸水,以茶筅充分攪打均勻,品飲抹茶實際是品飲茶葉本身。

這種飲茶方式又被稱為「點茶」,由我國宋代首創。最早關於抹茶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我國首部茶書《茶經》,書中將抹茶寫作「末茶」。唐代以前,飲用末茶的方式多為煎茶,這一方法經由僧侶帶回日本,如法炮製,在奈良和平安時代逐漸流行起來。

到了宋代,國內盛行點茶,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民間藝人,都以此為樂。點茶與煎茶最大的不同,在於湯碗和茶筅的使用。《大觀茶論》中描述了點茶的過程:「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櫱之起面,疏星皎月,燦然而生」,通俗來說,就是用茶筅攪打茶湯,使其表面形成一層細密的泡沫。當時在中國學佛的日本高僧榮西禪師對點茶法耳濡目染,回國之後他參考陸羽《茶經》,完成了日本的第一部茶書《吃茶養生記》,書里詳細記錄了點茶的方式,為後來遠近聞名的日本抹茶點飲法奠定了基礎。

日本抹茶之道本土化的另一個關鍵時期是室町時代。當時宇治的茶農們根據當地的土壤及氣候狀況,改良了茶葉的種植方式,發明了「覆蓋培育」。同時,還在制茶的工藝上精打細磨,從蒸汽殺青、切割葉片,再到用專門的石磨碾茶,每一步都十分嚴謹考究。宇治抹茶就從這個時候開始聲名大噪,成為高品質日本茶的代表之一。

室町幕府滅亡後,在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掌權期間,出現了一個對日本茶道發展有著至關重要作用的人,他就是千利休。如今在日本有超過 30 多種茶道流派,每個流派的茶會細則都有所不同,但他們繼承並發揚的茶道基本理念只有一個,即千利休提出的「和、敬、清、寂」。在他的飲茶哲學中,茶道與禪宗互為相長,在僻靜狹小的茶室內為近在咫尺的客人奉上一碗精心打磨的抹茶,象徵著人和人之間的平等,是最高級的茶道,也是對客人最高的款待。千利休所提倡的茶道思想,不僅對日本茶道的發展影響深遠,也在不知不覺中塑造了宇治抹茶的特殊地位。

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對於抹茶的青睞和推崇都在於一盞茶所蘊含的哲學內涵,「健康」「好吃」的消費觀念則是在近二十年左右才漸成氣候。

抹茶常見於各類甜品、飲品和日式傳統餐食中。「以茶入饌」對於身在茶文化發祥地的中國人來說並不鮮見,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宮廷貴族以茶茗原汁煮羹作食。到了唐代,茶室興旺,許多茶館開始提供「肉茶」「蔥茶」「粥茶」以及「五香茶葉蛋」;宋代發展起來的「茶宴」「茶會」在清代達到鼎盛。現代飲食譜系中也能找到豐富多樣的茶饌,比如浙江名菜「龍井蝦仁」,是借明前龍井的芬芳給菜餚增鮮,還有四川的「樟茶鴨」、河南的「信陽毛尖汆雙脆」、台灣的「凍頂豆腐」等。

總而言之,「茶食同源」在中國飲食文化中被反覆實踐,留給人們的多是「特色」「嘗鮮」這類印象,似乎沒有一款茶能像抹茶一樣令人自發地聯想到「健康」「好吃」上去。抹茶「健康」「好吃」並非無稽之言,從抹茶的栽培到加工,每個步驟都能提供科學依據。

跟其他全日照栽培的茶類相比,抹茶在採摘前 20 天需要對茶樹進行覆蓋遮陽。茶葉長時間接受光照,葉片中的茶氨酸會分解成穀氨酸和乙胺。茶氨酸是茶葉「鮮甜」味道的主要來源,它的含量越少,茶的苦澀味就越重。覆蓋栽培下的抹茶有著比其他茶類更高含量的茶氨酸、咖啡因和兒茶素,也就意味著它有更好的抗炎和抗氧化效用。光是這一步,就為抹茶的「健康」和「好吃」提供了基礎。

採摘後的茶樹鮮葉需要經過殺青。常見的殺青方法有炒青、烘青和蒸青,中國現在的綠茶大多採用前兩種方式處理,而抹茶則採用蒸汽殺青法。蒸青穿透力強,操作時間短,能最大限度保留茶葉中的葉綠素,讓茶葉呈現飽和度較高的翠綠色。

從顏色對消費心理影響的角度來說,飽和度越高的顏色越容易喚起個體的情緒,簡單來說,就是引發食慾,而顏色所具有的象徵意義,則能夠影響消費者對食物健康程度的判斷。比如綠色所象徵的森林、自然、環保,一旦使用在蕎麥麵、芭菲、壽司等產品上,就會對消費者產生潛移默化的暗示,從而形成「健康」「低卡」「天然」之類的觀念。

蒸青的另一個優點,是能夠更好地固定抹茶中的硒元素、茶多酚等主要營養物質和香氣物質,在殺青過程中茶葉還會產生大量的氧化物、酮類化合物和類胡蘿蔔素等物質,這也是抹茶具有特殊香味和口感的主要原因。

抹茶研磨成粉末的方式,也可以為「健康」提供依據。不同的研磨法會影響茶葉中金屬元素的濃度分布,傳統抹茶採用的是臥式撞擊粉碎,這會比電動粉碎產生更多的鐵元素。

對比其他茶類,日本人對抹茶口感和口味背後的科學依據探究得尤為透徹,再經由合理的栽培、加工工藝,讓抹茶的風潮不至於停留在「玄學」層面。

隨著抹茶行銷各地,人們對抹茶產量的需求也隨之水漲船高,而抹茶的採摘周期是一年一次,對於種植面積有限的日本來說,僅憑一己之力供應全球早就難以為繼。

作為茶文化的發源地,我國有著相對遼闊的茶樹種植面積和豐富的茶葉種植經驗。如今在山地大省貴州轄區內的銅仁,每年正出產著不輸日本的優質抹茶。2018 年,貴州針對出口歐盟市場標準,專門建立了一個坐地 14 萬畝的抹茶園,目標在 2025 年之前能夠填補每年全球抹茶需求缺口量中的一半。

2015 年前後,人們還熱衷於猜測抹茶是否能成為下一個市場新星,如今,打開購物網站搜索「抹茶」詞條,上百頁相關產品的出現,已經為此做出了解答。除了食品,還有面膜、香皂、身體乳等日化用品,抹茶早已突破了茶飲市場的壁壘,伴隨日本飲食文化的輸出,展示出無線的包容性,滲透進我們日常餐食和日化等方方面面。

在未來,日新月異的市場上必將有新的角色粉墨登場,而抹茶的躍升之路,則為各個國家的茶業發展提供了一個極具借鑑意義的市場樣本。

參考文獻:

《日本宇治抹茶品牌理念與營銷策略》,胡曉雲

《中國末茶文化研究》,張一潔

《中國茶文化早起在日本傳播的路徑與啟示》,蔣瑩

《食物包裝顏色飽和度對健康感知的影響》,周雪梅

《抹茶能否成為下一個茶飲市場新星?》,青竹消費

《為什麼日本抹茶那麼受歡迎?》,國家人文歷史

《茶道,最高級的款待 —— 推動歷史的一盞茶》,NHK 紀錄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