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吃飯,穿衣——這才是流傳最久的文化習慣

歷史關鍵幀 發佈 2022-11-30T08:30:46.727631+00:00

#頭條創作挑戰賽#虎皮裙我們說文化自信,那文化是什麼嗎?文化可不單單是一篇篇錦繡文章,也不是古蹟宮殿。文化其實就是我們的日常,就是我們的吃飯穿衣。最早的衣服想必大家都知道,就是用獵取到的獸皮製作,獸皮製作的衣服僅僅也只有禦寒的作用,這時候也談不上穿衣的文化。

我們說文化自信,那文化是什麼嗎?文化可不單單是一篇篇錦繡文章,也不是古蹟宮殿。文化其實就是我們的日常,就是我們的吃飯穿衣。

最早的衣服想必大家都知道,就是用獵取到的獸皮製作,獸皮製作的衣服僅僅也只有禦寒的作用,這時候也談不上穿衣的文化。最多也是你穿豹紋裙,我穿虎皮裙罷了。

我們直到用植物纖維製作衣服時,一切都不一樣了,能夠通過裁剪、定型、縫製,創造出形式一致的衣服時,這時候才有了穿衣文化的產生。

古代的衣服

在我國夏商時期的衣服,不論尊卑和男女都是採用上下兩段的形制,上著衣,下穿裳,後世稱服裝為「衣裳」,便是源自於此。其服飾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設計為緊窄的樣式,長度齊膝,便於活動。

除了這些上衣下裳的規則外,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右衽(讀音同:刃)」。

說到右衽,就要說起古人穿的衣服樣式了,看過古裝劇的應該都知道,當然不算那種魔改的古裝劇。古人穿衣服都是交領,就像下圖一樣:

交領的衣服,有一邊永遠是掩住另一邊的,古人的衣服都是右邊遮擋住左邊,這種衣服就叫做「右衽」。

交領右衽是古代服裝的典型特徵之一,交領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這種服裝的衣襟均是向右掩,稱為右衽;古代一些少數民族服裝則有的是向左掩,稱為左衽。所以才有了孔子在《論語·憲問》的語錄:「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這句話直接翻譯的意思是: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要披頭散髮穿左衽的衣服了。

在交領右衽的基礎上,後來出現了盤領、直領。盤領又稱「圓領」,向右掩的衣襟一直延長到右肩部,在右肩附近用布扣系扎。這時的圓領也是右衽的。

現在我們的衣服基本上都是直領,又稱「對領」,兩邊衣襟近乎平行,但末端仍然是右襟搭在左襟上,不信的朋友可以拿一件衣服看看。

于右任

據說民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於右衽先生的名字,就和這穿衣有關。於老先生本名伯循,字誘人,後來因為作詩諷刺清王朝被人告發,隻身逃亡上海,改名為「右任」。「右任」的諧音就是「右衽」,以表明自己立志反清救國的決心。

左衽

那除了少數民族外,我們就不穿左衽的衣服嗎?其實古人也是有「左衽」衣服的,不過這種衣服不是平常時候就能穿的,只有死人才會穿這種衣服。這也算是古代最早的葬喪文化之一吧。

關注我,每天一個小故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