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段:二十四眼走蟠龍——蟠龍山長城

炙塵 發佈 2022-11-30T19:25:45.245223+00:00

蟠龍山長城,位於今北京市密雲區古北口鎮古北口村東側,地處北京與河北的分界線上,此地自古素有「南控幽燕、北悍肅漠」之稱,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蟠龍山長城,位於今北京市密雲區古北口鎮古北口村東側,地處北京與河北的分界線上,此地自古素有「南控幽燕、北悍肅漠」之稱,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其西隔古北口關連臥虎山長城,東過24眼樓隔五里坨軍事禁區接金山嶺長城,主線全長約6.4公里,由連續牆體組成,擁有三十八座敵樓、一座關口(師坡谷關)、四座隘口(高山澗口、曹正溝口、小紅門口、無名口)和三座城堡(古北口小關城、古北口關城、古北口營城)。

蟠龍山長城相較於東西兩側的臥虎山長城和金山嶺長城的地勢來說處於低矮的丘陵地帶,自古便是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中原的主要通道,牆體也自然修的高大敦實,且皆為一等邊牆,即均為磚砌牆體。然而現存敵樓中卻有相當一部分已損毀,但留下來的皆為精華。每逢春季,山花遍野,長城裹夾在滿山五彩鮮花之中,盡顯其歷史滄桑之美,秋季的蟠龍山長城在紅葉的映襯下,更為京北秋色平添了絢爛的色彩和韻味。

古北口營城

古北口營城,據史書記載實為密雲後衛營城,又稱三角山城,位於古北口鎮東關村。始建於明洪武十一年,城堡隨山就勢,呈不規則形狀,周長約3公里,明時初設守御千戶所,後設參將一員駐紮於此。現城堡城牆尚存,除北門經修葺恢復原貌外,其餘牆體殘缺。城堡東、南、北三垣原各設有一門,南門位於今101國道古北口隧道南,古北口抗戰紀念館附近,今已無存;北門位於古北口鎮財神廟南側,立有石碑,北門南牆上有匾曰:古道雄關;東門位於古御道東關二郎廟處,今已無存,其北側原設有一小型水門保存尚可,拱形建築,關門門匾題字「古關」二字,今仍有小河流經,號「紅門川河」,又稱「塞上小灕江」,發源於大嶺溝。民國版密雲縣誌卷一之五《輿地-河》記載:紅門川,縣東北一百里,源出盤龍山,東南流入紅門口,經東山西流至古北口城。貫東門入南門出,復東南流繞福峰山,東至北甸入潮河。

師坡谷關

師坡谷關,位於蟠龍山長城21樓將軍樓東側山下埡口處,從蟠龍山長城景區入口向北直上長城即為該關口所在。據明《四鎮三關志》記載:「師坡谷關洪武年建,通大川,正關、各關、各墩空,通眾騎,沖。」今關口處存關門一座,但關門外側已被封死,上方經過簡單整修,關口建築東西長33米,南北寬9米,垛口牆及關樓已無存。

高山澗口

高山澗口,位於蟠龍山長城35樓東側3米處,為一小口,口門寬2米、長4.5米,高約5米,關外通李家溝,關內沿山脊下行,同曹正溝口歸為一路可通古北口營城東門。

曹正溝口

曹正溝口,又名炮口子關,位於蟠龍山長城30樓西側,其北通曹家、二寨東溝、巴克什營,進關沿山脊下行入溝,可通古北口營城東門。原口門寬2米、長6米,高約5米。

小紅門口

小紅門口,位於蟠龍山長城16樓南側4米處,入口下山可至今古北口道里人家四合院,口外可通今關門外自然村,今口門外側保存完整,但內側早年被封堵,而後又被土淹。口門原寬1.75米,高2.65米,長4.7米。

名樓

370高地 為師坡谷關西側制高點,位於蟠龍山長城19樓。1933年古北口抗戰時,東北軍67軍112師634團駐防於此,開戰不久即失手。該樓東、西兩牆各一門兩箭窗,南、北各三箭窗,坍塌較為嚴重,但主體結構尚存。

將軍樓 蟠龍山長城21樓,其東側即為蟠龍山長城段一重要關口「師坡谷關」,是1933年蟠龍山抗戰的核心戰區,戰事最為激烈。中央軍第25師師長關麟征因爭奪此樓而負傷,為紀念這位抗日將軍,遂將此樓命名為將軍樓。該樓頂部開有一「天窗」,據說就是當年日軍炮火所為。現存較為完整,東、西兩牆各設一門兩箭窗,南、北各四箭窗。

寡婦樓 蟠龍山長城24樓,緣何名為寡婦樓不得而知。此樓大部已坍塌,唯留樓東南角高高立起。現今,該樓僅存的東南角也存有裂縫、岌岌可危。

長城賓館樓 蟠龍山長城26樓,又稱郝望樓、長城飯店樓,是蟠龍山長城地勢低點。該樓南、北兩牆各設一門兩箭窗,東、西各四箭窗,樓內南北方向為一貫通弧頂廊道,廳堂顯得尤為寬敞,故由此而得名。該樓牆面留存有很多文字磚,大部分已經看不清字跡,據專家考證,應是「萬曆七年德州營造」。該樓西南外牆上,有當年侵華日軍在牆體上所刻文字:「步三二,十一隊,下士哨」,應為日軍第8師團16旅團32聯隊所屬。

黑樓 蟠龍山長城31樓,西立面一扇小窗,搭配一個大門,不怎麼協調,從遠處看,大門仿佛是一個大「黑洞」,是否因此而得名不得而知。黑樓是一座五眼樓,五乘二規制,南、北各五箭窗,內部有修復的痕跡。

五眼樓 蟠龍山長城33樓,設計獨特,甚是少見,南牆樓基處開有一門高懸,離地約3米,門上並排設四箭窗,東牆一門無窗,西牆一門三箭窗,北牆設四箭窗,整體呈五乘四規制。

二十四眼樓 蟠龍山長城37樓,為東段制高點,自該樓始長城由西行而南折,過蟠龍山長城38樓後就進入五里坨軍事禁區了。儘管按照地理劃分,蟠龍山長城到龍王谷關才算與金山嶺長城相連,由於五里坨軍事禁區的存在,之後的一大段長城和再往後的十幾座敵樓都被封禁了。該樓是北京段長城中唯一一座24眼樓,所謂「24眼」其實就是每面牆體上下各兩排箭窗,上三窗下三窗一共6箭窗。該樓樓頂已全部坍塌,僅剩西、南、東立面,西牆保存較完整,東牆和北牆在抗戰時被日軍轟炸殘缺不全。從內部看,原樓應該是「木樑架」型結構。內部存一座圓形小碉堡,不知是否為古人所建,作何用途?抑或日本侵略軍所為。

蟠龍山長城抗戰

解放戰爭時期,長城抗戰中最為慘烈的當屬古北口抗戰。此戰役有八最:雙方動用兵力最多,歷時最久,戰場分布最廣,戰線最長,我軍構成最廣泛,敵我雙方傷亡最多,場面最為慘烈的一場戰爭,是1937年中國政府正式對日宣戰之前最著名的抗日戰役。該戰役可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是蟠龍山長城抗戰,第2階段是南天門防禦戰,第3階段是郝家台、駱駝山拉鋸戰。其中第1階段蟠龍山長城抗戰就發生在此段長城內外,下面是摘錄自《1933年長城抗戰之古北口——血滿將軍樓》得文章:

1933年3月9日,東北軍107師從巴克什營撤入古北口(後撤離)。我軍對古北口進行防守,參防部隊包括:東北軍67軍112師,師長張廷樞(中將),下轄634、635、636三個團;中央軍17軍,軍長徐庭瑤,下轄25師,師長關麟征,副師長兼73旅旅長杜聿明。

布防情況:

潮河西岸,臥虎山安置112師李德明的636團主力;

潮河東岸,古北口關門正面安置白毓麟635團,關門右翼蟠龍山制高點370高地和將軍樓一線安置賀奎634團;

25師杜聿明73旅的戴安瀾145團左接634團,其一營防衛最右翼的龍王峪口,梁愷146團主力則在將軍樓方向占有第二線陣地。

3月10日6時,日軍直擊古北口關門。10日7時,兩軍開始交火。10日14時30分,日軍全線進攻。10日15時許,東北軍634團未能阻擋住日軍,370高地失守。10日17時30分,將軍樓失守。11日3時,古北口關門失守。期間112師635團團長白毓麟陣亡。

11日晨,以將軍樓為中心,兩邊投入了5個團(聯隊)激戰。戰役極度慘烈,25師師長關麟徵令杜聿明代理指揮(146團團長梁愷則代理73旅旅長),親率149團進攻將軍樓。日軍訓練有素,所使用的武器有飛機、小炮、小鋼炮、手榴彈,而我軍單兵作戰武器基本僅為步槍和手榴彈。第149團王潤波團長在此戰鬥中以身殉國,師長關麟征胳膊被彈片擊中後送。11日夜,112師師長張廷樞沒有通報25師就撤離古北口。

12日7時,日軍炮兵猛烈轟擊25師。12日9時50分日軍直接沖向古北口關城。12日11時3分,日軍占領古北口關城北側制高點。12日13時40分,日軍占領古北口關城,並突進到南關以南的高地,封閉了潮河支流谷地,25師陸續撤退到南天門 。25師在這次戰役中的傷亡有2/3以上產生在這短短几個小時中,73旅代旅長梁愷也在退避中受傷。

此戰,日軍統計我軍戰場遺屍600多具,大多是25師的,而112師在撤離前曾運回許多死傷官兵,因而詳細死傷狀況不明。而日軍發布自己的傷亡數字為合計戰死21名,戰傷73名。我軍隊公布自己傷亡4000人,團長傷亡各一,營長死傷6人,連排長死傷四分之三,殺傷日軍2000多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