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盡的集家嘴

黃鵠磯 發佈 2022-11-30T20:22:05.446853+00:00

地名是文化符號,是歷史的記錄,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地名也在變化。漢江最後匯入長江的一個河灣,水流平緩,河面開闊,出現一個地名,今日叫「集家嘴」。

地名是文化符號,是歷史的記錄,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地名也在變化。漢江最後匯入長江的一個河灣,水流平緩,河面開闊,出現一個地名,今日叫「集家嘴」。

此地歷史上最早叫「接駕嘴」,有人也叫「歇駕嘴」,據說與明代嘉靖皇帝有關。往後,此地又叫「集稼嘴」,即「匯集莊稼」(糧食)之地。漢口,匯集兩湖(湖南、湖北)稻米再運往長江下游蘇浙地區,所以那時在集稼嘴一帶停泊著眾多木船,風帆遮天,桅杆如林,被世人稱為全國三大碼頭之一「船碼頭」。

龐大的糧食運輸業,在集家嘴及對面的漢陽南岸嘴,催生出了漢口碾米業。清代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由劉建炎籌集14萬銀元,其中大部分是慈善會公款,在漢陽南岸嘴興辦兆豐機米公司,購置國外蒸汽機2部,碾米機8部,12小時可產米900石,每石大約156斤,是當時武漢最早的機器碾米廠。

開始,機米在市場還沒有打開銷路,曾一度停產。慈善會公股股東又集資白銀5萬兩,並邀請我的舅爺爺楊文卿等人投資3萬兩,共計8萬兩,於1909年承頂兆豐機米公司改名寶善米廠,日產量增到1000石,獲利極厚。

1911年以後,武漢新辦的較大米廠有大生、曹祥泰、玉豐等。1917年增加到32家,1919年迖80家。1923年,順興恆米廠在生產中使用了既濟水電公司贈送的15匹馬力的電動機,成為武漢第一家用電力的米廠。其他米廠紛紛效仿,提高了產量,促進了碾米業的發展。1925年增至90家,1937年達到181家。月產機米45萬石,年產值809.15萬元,職工總數1180人。產品五分之三在武漢消費,其餘運銷鄭州、開封、洛陽等地。

集家嘴的碾米業,催生出武漢小吃「面窩」的問世。這面窩是由燒餅演變而來的米制油炸食品,傳說發明於清朝光緒年間。當時,集家嘴附近有一個名叫昌智仁的攤販,靠打燒餅度日,生意清淡,生活艱難。集家嘴附近碾米廠較多,碎米價格便宜,老昌便想換個花樣,想利用碎米搞成米製品。

一試,不成,容易結板又不容易成型。之後,老昌又試著加黃豆磨成漿摻進去,這比例也要琢磨,多了不好少了也不好.這些都試好了,怎麼成形呢?這不像炕燒餅,老昌就找鐵匠師傅打了一個窩形圓鐵瓢,舀上調好味的清米漿,再下鍋炸,炸時用鐵勺在中間劃個口子,便於油的滲透,就炸成色黃脆香圓形米餅。

撲鼻的香味引來眾多的顧客,人們問他這叫什麼食品啊?老昌想了想說:「這種炸餅外厚里薄中間窩,就叫它'米窩'吧!」可聽的人把「米」與「面」搞混了,再一流傳,武漢人都習慣叫「面窩」。

還有一種小吃也在集家嘴很有名,即怡心樓的醬肉大包。這種包子,以特級白面上案,揉合極為講究功手老到,包餡醬肉特多而透味,蒸出的成品,面起松瓤,味道特鮮,個頭碩大,被漢口食客奉為上品,早年間遍得口碑。

20世紀20年代,集家嘴靠漢水邊,曾有個吊腳樓式的茶樓「怡心樓」。每逢端午節河上賽龍舟,此處觀景最佳,許多有錢人便提前定位置。此樓除了經營茶水,可聽湖北評書外,這裡的醬肉大包特別有名。漢口老人皆知一句口頭語:「不怕打破頭,只要能上怡心樓。」

「怡心樓」的這項珍品,於20年代蕭耀南擔當湖北督軍兼省長之時,就因包子惹過一場禍。蕭耀南在民間口頭上有個綽號,被時人稱之為「蕭懷」(即「懷貨」,武漢方言中表示劣等、差勁),皆因他不學無術,但盛氣凌人。

不過,蕭耀南很孝敬老母(人稱蕭家婆婆)。蕭家婆婆久仰漢口怡心樓的一品大包美名,十分羨慕。因此,蕭耀南嚴尊母命,派人過江,到漢口集家嘴去定購。哪知怡心樓大包特俏,購買者踴躍不堪。擁擠之中,人們不慎將該樓前幾副木門板擠倒,剛好砸在蕭府來人頭上,打破了頭,鮮血直流。

「怡心樓」的老闆見「白案」惹起「紅案」,且得知破頭者來自官府,認為闖了大禍,便來與此公賠禮道歉,找人拿紗布包紮。哪知這人非但未生怒氣,卻以此作為「交換條件」,他說:「頭破了點皮不打緊,但求你優先照顧我,賣包子給我也好回去交差!」這「怡心樓」的老闆自必樂意,連連點頭,那好那好,如此「私了」的,當即吩咐堂倌優先供貨,打發了之。

那人取了包子,盛滿密盒,說道:「我這是因禍得福,不然,空手回去會死人翻船。奈何不得蕭督軍老太的狠啦!」眾人一聽,都知道武漢有一句口頭禪:「怪到蕭家的婆婆」,蕭家婆婆確實厲害。

立在河邊吊腳樓式的「怡心樓」茶樓在1931年武漢發大水時,被衝垮了,此後,樓與醬肉包子在武漢消失了。

集家嘴過去也是來往於漢口漢陽的渡口,由於來往乘客較多,木划子擺渡很忙,所以有俗語「集家嘴的划子——擂著淌」,比喻做事要抓緊,不可鬆懈。

此地人流量大,因此做生意的店鋪擺攤特多,比如「葉開泰」參藥店的先祖葉文機之父「葉神仙」從江蘇溧陽來漢,就是在此地擺攤賣藥;「曹正興」菜刀鋪的創始人曹月海從黃陂來漢,也是在粗度開爐打鐵。加上附近的小街小巷都是小商品的市場,什麼剪刀巷、襪子巷、蠟燭巷、流通巷等,集家嘴幾乎稱為漢口小商品市場的代名詞。

歲月流逝,幾度春秋,如今的集家嘴附近新建起不少的高樓,引商進樓進店,整頓馬路經營的亂象,市場秩序大為改善,但這並不影響店鋪的生意,清早前來打貨的客商隨處可見,一輛輛小型電動運貨車忙碌不停。在武漢人的頭腦里,買服裝、糖果、做窗簾等,這裡品種多樣,價廉物美;在外地人的眼裡,這裡物資豐富,挑選餘地大,交通便捷,批發進貨划算可行。

真是說不盡的漢口集家嘴,忘不了的漢口集家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