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300條人命,填不飽頓巴斯絞肉機,赫爾松不放,俄軍代價更大

主筆唐駁虎 發佈 2022-12-01T14:20:07.238523+00:00

眼下,在俄烏戰場上,俄軍目前還保持進攻趨勢的方向就是頓巴斯地區的巴赫特穆小鎮。由於這座小鎮是通往頓巴斯的門戶,俄軍要想堵住烏軍向東推進,就必須要奪下這座門戶。

眼下,在俄烏戰場上,俄軍目前還保持進攻趨勢的方向就是頓巴斯地區的巴赫特穆小鎮。由於這座小鎮是通往頓巴斯的門戶,俄軍要想堵住烏軍向東推進,就必須要奪下這座門戶。因此,巴赫特穆就成了俄烏兩軍激烈交戰的最前沿,戰況程度相當慘烈,堪稱「人體絞肉機」。

日前,據《莫斯科時報》報導,最近幾周,俄羅斯軍隊一直試圖突破頓巴斯地區巴赫穆特附近的烏軍防禦陣地,雙方在此展開了激烈的搏鬥,慘烈程度被不少媒體譽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式的絞肉機戰場。一名烏克蘭艾達爾營前排長葉夫亨·迪基告訴《莫斯科時報》,過去兩天俄軍在這一方向加強了炮擊和攻勢,一些被動員起來的俄軍士兵正在被自家指揮官驅趕到進攻熱潮中,直到烏克蘭士兵打完彈藥後,一堆俄軍士兵的屍體正成堆躺在戰場之上。

烏克蘭武裝部隊東部集團發言人謝爾蓋·切雷瓦蒂在與《每日電訊報》的對話中描述了俄羅斯軍隊的相同戰術。根據他的介紹,俄軍指揮官為了確定烏克蘭士兵的具體戰鬥位置在哪裡,派出大量剛被動員起來的俄軍士兵,並將他們驅趕到「死亡傳送帶」——即向躲在戰壕里的烏軍陣地發起攻擊。按照切雷瓦蒂的估計,在短短一天之內,就有至少100至300名俄軍在攻勢中喪生。如果情況屬實,那這場仗可以說是成為了俄軍的「絞肉機」。

同樣地,作為交戰方之一的烏軍,在這場戰役中的損失也是極為慘重。根據美國《紐約時報》的報導,光是一天之內,就有大約240名烏克蘭軍人被送進醫院,救護車、私人車輛和裝甲運兵車一輛接著一輛地往醫院送傷員,有一些士兵的臉上更是血肉模糊,深綠色的擔架甚至還染著上一位士兵留下的鮮血。

按照《紐約時報》的說法,現在巴赫特穆的戰況進展並不是以公里為單位,而是以「米」為單位,而且陣地的爭奪戰也頻繁更換,可能今天是俄軍占領了這塊陣地,但到了晚上,就變成了烏軍的陣地,基本上雙方都在以血腥的代價取得最小的收益。

根據前方傳回的照片,這座曾經約有7萬人口的烏克蘭小鎮,已經被俄烏雙方的戰火折磨得四分五裂,尤其是在郊區的前沿陣地,由於冬天的到來,戰壕里充滿了積水,整個森林已經沒有什麼樹葉,樹幹也被炮火燒焦,一些樹幹和碎片橫七豎八地插在陣地之上,給人的感覺很像是一副「末日」景象。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冬季的到來,巴赫特穆當地的氣溫已經降低至零度左右,連日來的雨水更是讓戰壕變得泥濘,一些士兵不得不在膝蓋深的泥水中作戰。況且,由於長期浸泡在寒冷的水中,一些士兵更是患上了低溫症和「戰壕足」,導致皮下的軟組織凍傷,然後腫脹,最後壞死的一種常見皮膚病。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之下,都極大挑戰了俄烏雙方士兵的心理承受極限。

光是一個小小的巴赫特穆小鎮,俄軍就打了5個多月,最多的時候,還在一天之內損失了將近300條人命,如果換是之前被烏軍差點「包了餃子」的第聶伯河西岸的赫爾松地區,俄軍付出的代價或許會更大。之所以說代價大的原因,主要還是駐守在西岸的俄軍與東岸的大部隊之間隔了一條第聶伯河,而且連接西岸和東岸之間的所有橋樑都被烏軍用「海瑪斯」火箭炮所摧毀,駐守河西岸的俄軍只能依靠輪渡船來得到補給,運輸效率十分低下。

因此,一旦此前俄軍死守第聶伯河西岸的赫爾松地區的話,從戰事開始後,尤其是在烏軍火力掩蓋之下,運往河西岸的赫爾松地區的補給線基本處於癱瘓的狀態。沒了作戰必備的武器彈藥和口糧,以眼下巴赫特穆的戰況來對比的話,死守河西岸赫爾松地區的3萬俄軍,付出的代價恐怕會更加恐怖,搞不好的話,都有被全殲的風險。

總而言之,就目前的戰況來看,為了拿下巴赫特穆,俄軍這次是真的豁出去了,而為了保住這座通往頓巴斯的門戶,烏軍也是不斷地投入更多部隊,雙方儼然要將巴赫特穆變成一場「大決戰」來打。

對俄軍而言,贏了的話,不僅可以奪取這一戰略重地,同時還嚴重削弱了烏軍有生力量,為後面的「大反攻」創造有利條件;對於烏軍來說,拿下這塊通往頓巴斯的門戶,也就等同於打開了頓巴斯的大門,為後續收復整個烏東地區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