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勢再生變數,默克爾或無望重返政壇,俄準備封存「北溪」壓縮機

環球調查局 發佈 2022-12-01T21:01:35.688933+00:00

眼下,這場曠日持久的俄烏衝突已進入第9個月,寒冬也已經到來,烏克蘭下起了第一場雪,但這場始於春季的大戰卻仍未看到停歇的跡象。

國際局勢變數不斷,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戰爭更是如此。

眼下,這場曠日持久的俄烏衝突已進入第9個月,寒冬也已經到來,烏克蘭下起了第一場雪,但這場始於春季的大戰卻仍未看到停歇的跡象。

相反,隨著俄軍近期從赫爾松撤退到第聶伯河左岸,烏軍持續推進,俄烏兩軍僵持之下,局勢反而更加劍拔弩張且難以預料了。

尤其是,俄軍近期持續空襲烏克蘭,摧毀了該國近一半電力設施,一度引發全國大停電,以及基輔不得不出台緊急停電計劃,並呼籲美歐儘快向烏提供電力設備,以緩解電力危機。

須知,當前烏克蘭氣溫驟降,正是用電取暖的關鍵時刻,如今電力中斷,意味著大量烏克蘭人將面臨忍飢受凍的處境,而位於前線的俄烏兩軍,則同樣得面臨如何取暖這一重大危機。

總之,俄烏衝突越是持續,局勢走向便越不明朗,帶來的浩劫與動盪也將持續上升。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緊張局勢又迎來了3個新變數。

變數一,默克爾或無望重返政壇,「誰能調停俄烏局勢」再度成謎。

眾所周知,曾執掌德國16載的默克爾是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政治家之一,其在任期間,更是歐洲、乃至西方穩定的重要基石之一。但去年10月,默克爾因為身體等因素,選擇了告別政壇,而4個月後,俄烏衝突爆發並持續至今。

為此,有很多人認為,如果默克爾沒有辭職,還是德國總理,那麼俄烏衝突可能就不會發生。不過,也有不少熱衷「煽風點火」的西方政客將俄烏衝突爆發的原因,歸咎於默克爾時期的對俄、對烏政策。

儘管各種爭議不斷,但默克爾依舊是最被看好、最有望成功調停俄烏衝突的人選。

一來,默克爾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政治智慧與能力毋庸置疑,即便如今辭任總理,也依舊有著不俗的影響力,若出面調停俄烏局勢,是最「眾望所歸」的人選之一;

二來,默克爾與普京關係較好,也是目前西方政要中,為數不多的,與普京關係較好,且與普京說得上話的人;

三來,默克爾對於俄烏局勢相對了解,既參加了明斯克談判,也參加過俄烏法德「諾曼第模式」會談,相當於在最大程度上參與且見證了俄烏問題的演變。

結合種種因素來看,默克爾確實是最合適的調停人之一,而她本人也表示過,願意在合適的時機,且在被邀請的情況下,出面調停俄烏衝突。

但就在外界期待默克爾重出江湖之際,一項民調出爐了,默克爾或無望重返政壇。

28日,德國民調機構Civey公布了一項民調數據,顯示有高達71%的受訪者不願看到默克爾重返政壇,僅有23%的人表示歡迎默克爾回歸。

該民調還顯示,有43%的德國人認為默克爾比現任總理朔爾茨做得更好,更適合總理一職,但也有41%的人持相反觀點。

很顯然,在卸任總理職位一年多時間後,默克爾在德國的影響力已經出現了變化,而該民調的出爐,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默克爾未來難以重返政壇,也加大了重出江湖、調停俄烏局勢的難度。

至於德國民調為何會出現這樣的一幕,想來估計和3個原因離不開關係。

1,默克爾闊別政壇已久,「人走茶涼」之感開始加劇,這並不讓人意外,再加上默克爾卸任後,一直保持著「低調、退隱江湖」的狀態,對外發聲較少,影響力下降也在所難免;

2,如前文所說,不少美西方政客都將俄烏衝突爆發的原因歸咎在默克爾身上,隨著這些政客不遺餘力地宣揚此事,而默克爾又較少出面發聲反駁,聲譽也很可能受損;

3,不可否認,默克爾任內的一些舉措,例如接收中東難民,加深與俄能源合作,而不是尋求能源供給多元化等政策,引發了不少本國民眾與政客的不滿。

尤其是在歐洲迎來冬季,德國能源卻不夠用,民眾叫苦不迭的情況下,若某些心懷不軌的政客「煽風點火」或「甩鍋」給默克爾,其支持率勢必會下降。

總之,闊別政壇已久的默克爾,確實有一種「告老還鄉、不再參與政壇糾紛」的意向,但奈何,即便默克爾不在「江湖中」,也仍舊有「身不由己」之感。至於默克爾究竟能否成功調停俄烏局勢,一切還是靜觀後續吧。

然而,正當默克爾可能無望重返政壇之際,其任內德國與俄羅斯合作修建的「北溪」管道項目也迎來新變故。

變數二,俄計劃封存「北溪」天然氣管道壓縮機,「北溪」項目前途未卜。

28日,俄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表示,計劃封存「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波多瓦亞壓縮機站和斯拉維揚斯卡亞壓縮機站的輸氣設備,設備封存後,將繼續存放在站內,以便日後有需要時短期投用。

要注意,在前不久遭遇神秘襲擊之後,「北溪1」和「北溪2」管道都已雙雙陷入癱瘓,沒個一年半載是修不好的。

如今,俄方決定封存壓縮機站的輸氣設備,相當於變相宣布,俄方將暫時放棄「北溪」管道。而該管道是俄羅斯通往歐洲的主要輸氣管道,尤其是「北溪2」,修建至今還沒使用,就被破壞、陷入癱瘓了,確實是很可惜。

並且,不論「北溪1」還是「北溪2」,都是默克爾任內的重要項目,如今卻被毀於一旦,不得不被暫時放棄,估計默克爾、普京難免都會感慨萬分。

更要注意,「北溪」管道輸氣站被封存,意味著接下來俄天然氣運往歐洲會更難,歐洲的能源危機也將更加難以改善。

當然了,俄方忍痛做出這一決定,將付出的代價和損失也是難以估量的,這也將進一步加快俄方對破壞「北溪」管道元兇的追責力度。總之這口惡氣,俄羅斯不會輕易咽下。

變數三,普京承認自己「後悔了」。

日前,普京在會見赴烏作戰士兵的母親時表示,他對「她們(母親們)的痛苦感同身受」,並稱俄羅斯政府本可以在2014年,以達成頓巴斯協議為出發點,進一步解決問題,避免更多損失,但當時卻沒能充分感受到頓巴斯地區民眾的心情。

什麼意思?

2014年,是克里米亞公投入俄的一年,也是俄烏關係走向惡化,西方對俄施加大規模製裁的重要節點。

而除了克里米亞之外,烏東大部分地區的民眾都以說俄語為主,並且有著「加入俄羅斯」的意願,而這,也是令他們遭到烏武裝勢力針對的原因之一。

因此,普京的意思無非就是,如果在2014年,讓頓巴斯地區像克里米亞一樣加入俄羅斯,如今情況可能就會大不相同。

簡單點說,就是普京承認自己有點「後悔」了,當初沒有一鼓作氣,讓頓巴斯併入俄羅斯。

儘管,按普京的邏輯來看,其表達「後悔」之感在一定程度上說得過去,但結合當時的情況來看,一個克里米亞公投入俄已經令俄羅斯壓力倍增了,若再來一個頓巴斯,俄處境會更加糟糕,俄烏衝突沒準也會更早爆發,並且更加激烈。

還是那句話吧,歷史沒有如果,這個世界上更沒有「後悔藥」

俄烏衝突持續9個多月,兩國都付出了巨大傷亡和代價,衝突持續進行,只會帶來更多的浩劫與苦難。屆時,不論俄烏也好,美英法德也罷,再如何「悔不當初」也為時已晚、無濟於事。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還是祈禱這場衝突能早日落幕,各方通過談判與對話化解矛盾和爭端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