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出現前,古代有什麼藏書機構?李耳曾當過「圖書館館長」?

青燈話史 發佈 2022-12-02T16:51:29.430751+00:00

中國曆朝歷代的統治者,對書籍的整理、搜索也都無比重視,像宋朝時期編寫的《太平廣記》,明朝時期編寫的《永樂大典》,清朝時期編寫的《四庫全書》,無不證明了國家對書籍的重視程度。

前言

高爾基曾經說過: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漢朝大文學家劉向也說過:

書猶藥也,善讀可醫愚。

中國自古以來就給予了書籍十分崇高的地位,華夏文明之所以能夠代代相傳,靠的也是書籍和文字。

中國曆朝歷代的統治者,對書籍的整理、搜索也都無比重視,像宋朝時期編寫的《太平廣記》,明朝時期編寫的《永樂大典》,清朝時期編寫的《四庫全書》,無不證明了國家對書籍的重視程度。

古代國家圖書館以及圖書管理員的出現

書籍的出現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文字。

作為文字的載體,只有文字出現了,才有可能出現書籍。而華夏文字出現的年代已經無從追究,遠古時期的「神魔年代」什麼都沒有留下。

夏王朝作為華夏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奴隸制王朝,也沒有留下任何一個文字,所以夏朝的藏書機構究竟是一個什麼情況,沒有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夏朝之前就已經出現了文字。

夏朝創始人便是治水的大禹,而大禹之所以精通治水之術,是因為他得到了一本有關治水的書籍。東漢學者趙曄對此事有著詳細記載。

《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三月庚子,登宛委山,發金簡之書, 案金簡玉字,得通水之理」。

由此可以推斷,夏朝之前是一定有文字存在的。

既然有文字,那就會有記載它的「書籍」,《呂氏春秋》中曾提到過一個官職——夏太史,也就是夏朝的太史,此官職主要負責管理典籍,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國家圖書管理員

太史是不是圖書館的館長,還尚不確定,雖然夏朝歷史頻繁地出現在後世記載中,但畢竟沒有發現夏朝文物,也沒有發現夏朝文字,所以說無論是夏朝的圖書管理員還是圖書館,我們只能靠推斷。

但是到了商周時期,圖書管理員和圖書館就已經非常正式了。現如今已經發掘出土的甲骨卜辭的總量已經超過了15萬塊,其中所使用到的文字也達到了4500多個。

由此可見,商朝的文字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體系。

既然文字已經如此繁榮,那麼必定會出現「書籍」,也就是甲骨文了。

商朝時期,管理甲骨文的官吏叫做「作冊」。他會根據時間跨度的不同,將甲骨文分批放在對應的穴窖之中,這樣查閱起來就會非常方便。

所以說商朝時期不但有著正規的圖書管理員,而且也有了國家圖書館。保存甲骨文的地方就是中國最早的圖書館,「作冊」就是中國最早的圖書管理員。

到了周朝時期,奴隸社會走向鼎盛,文化也是空前繁榮,統治者對於圖書的管理也越發細緻,不但有幫助周天子處理政務、隨時隨地記錄時事的太史,還有為周天子傳達命令、製作冊書的內史,而周天子所用的御書也都會被收藏在「守藏室」之中。

除了圖書館越來越正規之外,周朝時期的國家圖書館也出現了「館長」,此人姓李,名耳,我們可以叫他李耳,也可以尊敬的稱呼他一聲:「老子。」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三公九卿」之御史大夫的出現

夏商周奴隸社會結束後,華夏歷史進入封建社會,始皇帝橫掃六國,建立千秋霸業。隨後車同軌、書同文,實現了文字上的統一,這是非常令人欽佩的,但始皇帝隨後便開始「焚書坑儒」,民間書籍以及學子們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滅頂之災。

很多人並不理解秦始皇為什麼要這麼做?

原因其實非常簡單,秦始皇不但焚書坑儒,而且還收繳了天下的兵器,鑄成了12個巨大銅人,他之所以這麼做,就是想要愚民、弱民,畢竟這有利於秦朝的統治。

秦始皇雖然殘暴,但他並不傻,他深知讀書的重要性,只有文字統一了,文化才能統一,文化統一了,中華民族才能最終的統一。

所以秦始皇一邊「焚書坑儒」,一邊大力建設國家層面的圖書館。這兩種行為其實並不矛盾,民間不可以有書籍,但不代表著國家也不可以有。

秦朝時期實行「三公九卿」制度,而管理書籍的最高官職為御史大夫,官拜上卿,地位僅次於太師、太傅、太保(三公)。

但是雄才偉略的秦始皇很快便廢掉了「三公」,只保留「九卿」,增設左右丞相,所以說秦朝時的御史大夫就相當於「三公」之一,地位僅次於丞相,屬於朝廷最為核心的成員。

秦始皇不但提高了國家圖書館館長的身份和地位,而且還新建了多處國家圖書館,比如說明堂、石室、金匱等。

隨著國家圖書館的數量越來越多,秦朝也進一步加強了對書籍的管理,以《秦律令》為例,正本必須要收藏在中央禁室(最大的國家圖書館),副本則會收藏於皇宮之中

當然了,無論是丞相還是御史大夫,手裡也都有副本,可以讓他們隨時查閱。

劉邦滅掉秦王朝後,所有人都去國庫裡面搶奪金銀財寶,唯獨蕭何去了丞相府以及御史大夫的府邸,他的目的就是秦朝的國家藏書。

劉邦在起義之前就是一個縣城小吏,他知道天下有多少戶口嗎?

他不知道!

要想了解天下大事,就必須依靠秦王朝的國家藏書。

也正是因此,劉邦登基稱帝後,立刻對秦朝的軍事藏書、律令藏書,甚至是禮儀藏書,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整理。通過對這些藏書的研究,漢朝統治者也迅速掌握了許許多多他們不知道的國家大事。

了解到書籍的重要性後,漢朝統治者們做出了三個決定:

1.取消秦王朝在文化上的愚民政策。2.廢除百家獨尊儒術。3.收羅天下之書,充實皇家藏書。

得益於這三條制度,到漢成帝統治時期,國家圖書館的藏書數量已經「堆如山丘」。

漢武帝統治時期又進一步完善了國家圖書管理機構,圖書館館長依然叫御史大夫,下面則出現了數個中層領導,分別是太長、太史、傅士。

太長負責宗廟禮儀和選拔博士,太史則負責起草文書、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博士主要是負責某一經典學派的知識傳承。

除了這三個中層之外,漢朝還有很多管理圖書的官職和機構,比如說蘭台令史,再比如說秘書監。在秘書監里還有很多校書郎中,校書郎,典籍等一系列的官員。也正是因為秘書監的出現,才奠定了日後秘書省的崛起。

「三省六部」之秘書省

隋唐時期,國家圖書館館長有了新的名稱,因為這一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所以秘書省便成為了管理國家圖書的機構

機構中的一把手叫做秘書監(正三品),下面還有一名秘書丞以及多名秘書郎、校書郎、楷書郎,全部加起來的話共有三四十個人。

隋唐時期的國家圖書館館長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也僅次於三公,同樣是朝廷核心人員。在秘書省的努力下,隋朝時期國家圖書館的藏書數量達到了3.7萬卷。

唐朝時期僅僅是弘文館的藏書數量便超過了20多萬卷。除了弘文館之外,唐朝時期也出現了專門編寫國事的史官,以及專業的藏書機構——故史館

除了這些地方之外,唐朝時期書院也非常盛行,這裡不但培養選拔人才,而且也會珍藏圖書,就比如說唐朝時期的集賢書院,其藏書數量便達到了8萬卷,一個書院的藏書量竟然超過了隋朝時期的總和。

《唐會要》: 弘文館,隸屬 門下省,聚書 20 余萬卷。

從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的結束,經濟高度發展,文化空前繁榮。在科舉制度以及活字印刷術和套版印刷術的推廣普及下,無論是國家藏書還是民間藏書的數量都達到了歷史巔峰。

就比如說明成祖朱棣編修的《永樂大典》,數量直接達到了22877卷,這也成為了世界上公認的最早最大的一部書。到了清朝乾隆年間,編寫的《四庫全書》,數量更是達到了79337卷。

結語

縱觀中華幾千年的歷史進程,最為重要的傳承方式便是書籍,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們對此也非常重視,不但大規模修建國家圖書館,更是給了圖書館館長以很高的身份地位。

誰若是能成為國家圖書館的館長,那絕對是清貴中的清貴,也會成為天下士子們的至高偶像,也正是因為這些人的存在,才讓我們知道了一件又一件的歷史往事,中華文明也得以延續和傳承下來。

參考文獻:

《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唐會要》

《呂氏春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