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3種顏色的設計卻火遍全球,包浩斯都要學習 | 設計史太濃

設計史太濃 發佈 2022-12-05T19:28:32.425811+00:00

在蘇聯「構成主義」設計思潮風風火火展開之際,遠在西歐的荷蘭也同期誕生出另一個現代主義設計思潮,就是「風格派」(De stijl)。風格派的室內設計流派的名稱來自杜斯伯格1917年創辦的雜誌《風格》,所以杜斯伯格(TheovanDoesburg)被視為風格派創始人。

在蘇聯「構成主義」設計思潮風風火火展開之際,遠在西歐的荷蘭也同期誕生出另一個現代主義設計思潮,就是「風格派」(De stijl)。


流派的名稱來自杜斯伯格1917年創辦的雜誌《風格》,所以杜斯伯格(TheovanDoesburg)被視為風格派創始人。


這種風格主要展現在繪畫、家具、建築與產品領域,一般而言有以下幾種特徵:

1、將一切複雜元素簡化為基本幾何單體,再進行組合。

2、熱愛縱橫幾何結構,同時對非對稱性有深入研究與表現。

3、對基本原色及中性色有非常特別的反覆運用特徵。

這個流派也被稱作「新造型主義「,整個思潮從1917開始到1931年式微,持續了14年。


跟德國包浩斯的發展基本同頻,就當時而言,風格派在國際上比包浩斯更為知名及具有影響力。

其流派成員與蘇聯的」構成主義「成員也有密切聯繫,1922年時候杜斯伯格甚至擔任了包浩斯的教學導師。


後來在20世紀70年代的「後現代主義「思潮中,風格派成為一個被重點研究與討論的對象。

到了80年代更是有大量著名的」風格派「作品被修復或者重建。


回顧歷史,風格派的發展可以被劃分三個階段,分別是1916-1921年的「探索與誕生」,1921—1925年的「成熟與國際」及1925-1931年的「轉型與解體」。


探索與誕生


話說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際,荷蘭宣稱中立,所以獲得一段較長的時間可安靜發展文化。

因此也成為歐洲各國藝術家與設計師首選的逃難中心之一。


特別是當時大部分前衛藝術家,比方立體主義、未來主義及達達主義等成員都聚集在此,給風格派的誕生創造了有利條件。

根據當前已有說法,風格派運動的初始概念來自兩種相關聯的思維模式:

其一是數學家舍恩馬克爾斯(Schoenmaekers)的著作《世界的新形象》,書中他認為宇宙的偉大在於「正交」,因為「構成地球的基本是相反的兩極,它們代表了水平與垂直。「


另外,關於三原色的論述也出現在此書中,馬克爾斯認為黃色、紅色與藍色這三原色是世界上最根本的顏色。

黃色象徵發散、藍色象徵內斂,紅色象徵了漂浮。

這兩方面的論述後來都成為風格派設計形式中的主要特徵。

其二則是來自美國建築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的建築思想(【大師列傳】有其詳細故事)。


賴特在設計史中是個很特殊的人物,因為他從工藝美術運動就是中堅人物,一直穿越到現代主義都完美適配。

他早期的家具設計作品跟英國的格拉斯哥四人組的作品一樣善用直線,喜歡縱橫結構,他認為「水平具有無窮的力量「。


賴特曾在自己的1910年出版的作品集中談到藝術與建築的關係:


」要把我們居住的地方當做雕塑繪畫進行設計,並比他們更加貼近生活,建築內外的裝配應該是一體的,暖氣、照明、桌椅,櫥櫃等,都是建築本身。「

這些思想隨著其著作在歐洲被翻譯為各種語言版本後廣為流傳,影響了早期風格派的形成。

風格派最初的探索首先來自繪畫與平面,代表人物分別有杜斯伯格、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及范德萊克(Bart van der Leck)。


這三人的風格其實在相互影響,共同進步。

在1917年,杜斯伯格首先發表了作品《奶牛》,將一頭具象的牛抽象為簡單的幾何色塊。


而同年萊克則發布了《1號幾何構圖》,蒙德里安發布了作品《藍色構圖》。



這三者及其作品在藝術形式上已經產生共性,風格派的風格初步形成。

這三人當中,萊克更像初期的主心骨,他唯一首先在作品中只採用原色創作,顯得比蒙德里安及杜斯伯格更加純粹。

而進一步奠定「原色系統「這個風格派顏色標準的人則是另一位荷蘭建築師——里特維爾德(
Gerrit Thomas Rietveld),他也在1917年發表了自己重要的作品,就是「紅藍椅」。


這張椅子被後世稱為「世界上第一件現代家具」。

紅藍椅整體是木結構,13根木條互相垂直組成椅子,結構間用螺絲緊固而非傳統的榫接方式。

椅子最初曾經是灰黑色的,後來里特維爾德希望用單純明亮的色彩來強化結構,於是參考了萊克及蒙德里安他們的的三原色風格。


椅子就這樣產生了紅色靠背和藍色坐墊.但手和椅腿仍保持黑色、少量黃色被用來強化端面,成為最典型的風格派作品之一。

憑藉此椅子,里特維爾德與風格派都聲名大噪,後來他更是設計出另一個風格派最知名的建築。

此為後話,先按下不表。


成熟與國際


1920年代時候,杜斯伯格與其《風格》雜誌所統領的一批設計師在歐洲逐漸為人熟知。


他們本身亦非常努力去推廣風格派理念,他們認為這將會是「一種藝術創作的新秩序」,他們的知名slogan叫:剝去本質的外形,就會得到風格。

說此話的正是運動主要組織者杜斯伯格。

這個時期的風格派無論理念或者形式都逐漸成熟,德國包浩斯對其非常感興趣,所以在1922年組織了一次研討活動(上回也已談過),邀請了蘇聯構成主義與荷蘭風格派的主要代表人員參與。


此前杜斯伯格跟構成主義的代表人物李西斯基已經是好友,李西斯基也曾一度加入過風格派,彼此交流了不少藝術形式上的心得。

此後可以明顯感受到風格派已經受到構成主義影響,這種影響在風格派第三階段體現了出來,此為後話,先按下不表。

這個研討活動之前的包浩斯走的是表現主義風格,我們從當時的一些作品可以看出來。

比方1919年時候由卡爾彼得·羅爾設計的包浩斯第一代logo,而1922年由奧斯卡·施萊默設計的新logo就明顯受構成主義風格的影響了。

這個研討會結束後杜斯伯格及康定斯基被誠邀加入包浩斯做教員。


其實康定斯基本身也有自成一派的風格,這種風格跟構成主義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那就是「熱抽象「。(詳見【風格列傳】)

格羅皮烏斯邀請杜斯伯格加入包浩斯其實還有另一個想法,就是希望他可以制衡一下伊頓。

伊頓雖然教學與專業上都非常好,但是因為其有強烈宗教信仰,將學生帶向一種神秘主義,不利於包浩斯的現代化教學。

在伊頓的課程上有時候會忽然進行一些奇怪儀式,比方做體操或者跳舞,特別像傳銷課堂,非常嚇人。


伊頓最後確實因為杜斯伯格的到來被格羅皮烏斯勸退,離開包浩斯回去了瑞士。

但杜斯伯格也不是省油的燈,他性格強勢,一直希望自己的風格派理念占據主導位置,所以跟包浩斯的教學體制產生摩擦。

最後杜斯伯格也因為與格羅皮烏斯理念不合離開學院,並故意在包浩斯附近開辦一間畫室,確實受到學生熱烈追捧,讓格羅皮烏斯不得不下令禁止所有學生參加其課程。

後來風格派組織還在魏瑪的蘭德博物館舉辦過一次展覽,受到很高評價。


隨後在法國巴黎再辦展覽,展出作品給當時藝術設計界很大衝擊,所以風格派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建立了起來。

其實不管如何,包浩斯的學生甚至格羅皮烏斯本人在設計上都受了風格派不少影響,比方1923年格羅皮烏斯為自己設計的辦公室吊燈就是風格派的形式。


讓風格派進一步獲得世界關注是一座建築,這個作品至今仍在荷蘭,一直被視為風格派最經典作品,那就是1924年由「紅藍椅」創作者里特維爾德設計的「施洛德住宅」(Schröder House)。


這所房子由光亮的牆面、簡潔體塊及大片的玻璃組成,結構上橫豎錯落若即若離,內外都只使用三原色,就像一座三維版本的風格派繪畫。

內部家具也由簡潔無比的縱橫線條構成,採光良好,開放通透,風格無比統一且現代。


房子的主人其實是一名寡婦,里特維爾德跟其在設計溝通過程中日久生情,最後還結婚了,這所房子後來成為他們住了一輩子的愛巢。

「施洛德住宅」問世後馬上成為設計界熱議的頭條,它比包浩斯的德昭校舍早1年,比勒·柯布西耶的「薩沃伊住宅」早3年,比密斯凡德羅的巴塞隆納世博會德國館早4年。


上述的後三個建築被視為現代主義初期最重要的三個建築(詳見【大師列傳】相關人物故事】),所以「施洛德住宅」在現代建築史上的江湖地位非常重要。


轉型與解體


風格派成型後一直以來的靈魂人物有兩位,分別是創始人杜斯伯格及著名畫家蒙德里安。

因為風格派這個組織一直以來結構鬆散,也沒有像其它藝術流派一樣有自己的宣言,而成員來來去去並不穩定。

比方里特維爾德曾是風格派的骨幹成員,但1925年之後就跟風格派幾乎沒有交流,走上另一種更重視功能的設計方向,比如其後來設計的「荷蘭梵谷博物館」。


一直保持著這種純粹的只有杜斯伯格與蒙德里安。

所以風格派的內部衝突就發生在杜斯伯格1924年的風格轉變上,他因為受構成主義的影響,開始在繪畫及建築設計中引入了斜線。


如此一來完全打破風格派一直以來堅守的縱橫結構,這種轉變讓蒙德里安無法接受。

有種「說好一起白頭,你卻偷偷焗油」的被背叛感,但杜斯伯格還是一直強勢的那位,所以最後的結果是蒙德里安也退出風格派組織。

這樣基本意味著風格派走向解體,而杜斯伯格開始在畫斜線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1928年時候他完成了一個重要的室內設計充分體現這種轉變,該設計叫「奧貝特咖啡館」(CaFRL』 Aubette)。


設計看上去仍舊是熟悉的原色系,但牆上與天花各種斜淺浮雕布滿整個空間,顯得錯綜複雜。

1931年時候杜斯伯格在瑞士因病離世,年僅48歲,風格派的精神基本因為他的離世而消亡。

只有蒙德里安繼續堅守最初的風格派,在繪畫領域自成一派。

本次分享到此結束,感謝各位,下期再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