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船」衝擊與幕末日本的社會: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擴張

史論 發佈 2022-12-06T09:13:25.043174+00:00

1853年6月發生在江戶灣的「黑船來航」事件讓全日本都為之震驚,更是引發了日本社會的連鎖反應,位處中心的幕府可謂舉棋不定,而西南諸藩的反應程度極為明顯,最終,這件事也加速了日本向近代國家轉型。

1853年6月發生在江戶灣的「黑船來航」事件讓全日本都為之震驚,更是引發了日本社會的連鎖反應,位處中心的幕府可謂舉棋不定,而西南諸藩的反應程度極為明顯,最終,這件事也加速了日本向近代國家轉型。

此事對幕末日本社會造成衝擊的因應也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日本幕藩體制和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凸顯、危機意識的出現以及促使日本走向侵略擴張。

日本幕藩體制和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凸顯

「黑船來航」之後,從幕府最初指示薩摩藩「寬猛應對」,再到後來默許了琉球貿易,最終解除了《大船建造禁令》,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諸藩的進言都對幕府起到了倒逼作用。

「倒逼」之所以能成型,也是因為幕府和各藩本身就有著矛盾,而「黑船事件」等將矛盾給擴大了。

早在1609年,幕府為了控制本國人私自出海,就沒收了500石以上的軍船和商船,緊接著又於1653年在武家諸法度第17條中明確規定了「五百石以上之船停止之事」,這就是日本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船建造禁止令》。

對於幕府來說,這樣的方式可以阻斷日本的海上交通以及對外貿易,可很多幕臣對此都不太認可,其中也不乏有人提出了「貿易立國」以及「以貿易促海防」的建議。

實際上,各藩的建議也是各有緣由,他們反對的點也主要是:幕藩體系下幕府對國內貿易的壟斷。

日本的江戶時代和中國的中央集權體制不同,他們是「雙重二元政策體制」,這是一種以天皇為統治象徵,德川家族為統治盟主的「雙首體制」,有200多個大名與德川幕府都存在著隸屬關係。

從某種角度上來看,這相當於200多個國家。

因此,德川幕府並沒有絕對的保障,他們也需要調動大名來履行軍事、勞役義務來鞏固幕藩的體制,在「黑船來航」之前,幕府對於大名的管制也有鬆懈的趨勢,就連德川家族的內部都有弱化。

然而,一直到財政吃緊、農民暴動、貿易受阻以及「黑船」叩關情況的出現,內外才有了更加強烈對於貿易通商的訴求,還有不少人指出:無鐵炮,不經濟,西洋的財富正是源於通關貿易,這就是致富之道。

在「窮則思變」的觀念影響下,幕府的優柔寡斷,最終促使了各藩不得不自我崛起,一些強藩的實權人物更是開始推行起了財政的改革,不少藩國的改革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使得藩財政日益好轉。

有了這些動作,更是讓各藩意識到通商貿易才是破解財政困局最好的辦法。

各藩大名對於幕府的這份特權更是覬覦已久,更是借了「黑船」之名才得以「順理成章」。

正因如此,各藩以農村小商品生產為基礎的局部市場逐漸形成,商品流通更是開始了廣泛的開展,幕府體制下的貿易管控已經是名存實亡的狀態了,這也是「黑船」對日本社會造成的一個重要間接效應。

但是,這段歷史造成的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單純是農業上,就讓農民們很長一段時間艱難生計。

當時因為改革,造成了高稅率,基本等於將農民收入的32%收入國家囊腫。

所以僅僅是1881年,日本出售土地的就有超過90萬人,抵押土地的更是超過了200萬人。

在1883年—1884年之間,因為欠稅造成被處罰的人就有367744人,被拍賣和沒收土地的,更是達到了47281町步。

危機意識的出現

江戶時代,日本一直是處於一種「鎖國」狀態的,不過他們對於西方文化的學習一直都沒有衰弱。

19世紀前期,幕府加強「鎖國」的力度並不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相反,正是因為他們意識到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將會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壯大,很有可能對外部世界構成威脅。

可幕府也並沒有辦法算到危機究竟何時才會真正到來,只好通過「鎖國」的方式來麻痹自己。

只是幕府的掌權者早已適應了安穩的生活,官僚們根本不認為西方的到來會造成「迫在眉睫」的問題。

當時,也只有一些大名和先進知識分子才會積極去搜尋海外的相關信息,了解歐洲各國出現的最新情況。

在鴉片戰爭爆發後,不少大名更是意識到了危機的存在,他們搜尋的情報來源,主要包括《唐風說書》、《荷蘭風說書》等,上面也詳細記載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清國遭遇了慘敗,而且,清政府所賠償的巨額款項,更是深深刺激到了日本的一批人。

這些人率先認為:資本主義列強的堅船利炮實力是很大的,若是不思進取,炮火早晚要延綿到自己的頭上。

1842年8月,有人提出對鎖國的政策進行調整,可幕府的權力中樞機構卻感受到了深深的威脅,同時,他們也覺得這樣的做法只是在維護「祖法」,並不願意進行根本性的變革。

真正讓幕府警醒的第一次,是1852年來自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一封告誡信,信中主要表達了:數艘美國的艦船將要在次年到訪日本,意在通商,並勸告貴國不可永遠鎖國,不可和世界隔離,不宜兵戎相見。

當時的情況還由於英國在東印度、中國沿海地區以及新加坡等地帶已經攫取到了極大的商權,而日本和太平洋上的其他島嶼並沒有被英國染指,對於美國來說,日本正好在通商航路上的重要位置,所以他們必須要採取壓制手段。

幕府對於西洋「黑船」的態度很值得玩味,德川齊昭所說的「應對準備」指的是能和「黑船」所抗衡的海軍軍艦,可阿部正弘所談看起來有點「思路不清晰」,實則上也是考慮到了更遠的問題,因為「黑船」的威脅絕非僅僅只是日本的沿岸航運,而是整個日本列島。

若是發生戰事,那麼以「黑船」的炮火威力來看,戰爭是持續不了太久的。

在他們的理解當中,「黑船」的內涵也是多重化的,也正是「黑船來航」前後,日本上下終於形成了濃郁的危機意識。

思想上的改變,也是「黑船來航」帶來的另一個巨大改變,作為一件日本歷史上的標誌性事件,它更是使得日本結束了200年的「閉關鎖國」政策,甚至,在佩里用野蠻方式迫使日本打開了國門後,日本人還將他當作英雄。

明治維新後,伊藤博文還親手寫下過「北米合眾國水師提督培理上陸紀念碑」,並將這塊碑樹立在佩里當年登陸的地方。

再後來,日本還在橫須賀市修建起了一座「佩里公園」,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紀念活動「黑船祭」,這也足以證明「黑船來航」事件對於日本的深遠影響,而且主要在於思想。

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擴張

帝國主義國家的擴張之所以會對日本社會產生影響,也是因為日本在吃了虧之後,反而走上了擴張的道路。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日本的一些大名意識到了危機,可當時的英國需要處理很多戰後的事務,俄國也將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了西伯利亞方面,這才最終使得美國獲取了行動的機會。

佩里使用強硬手段,以較大的軍事力量迫使日本打開了國門,阿部正弘和幕府的官僚們紛紛都是焦頭爛額,他們向水戶藩主尋求意見,可還是一無所獲。

在這樣的情況下,阿部正弘最終決定了接受美國國書,並要求對方早日離開。

12代將軍德川嘉慶去世後,佩里再度認為這是一次好的機會,因此比約定時間早出半年來到了日本,經過了1個多月的交涉,雙方也很快簽訂了《日美和親條約》,又在2個月後補充了《條約附錄》。

從這個開端之後,日本又陸續和俄國、英國、荷蘭簽訂了條約內容幾乎相同的條約,這也就代表著日本的大門徹底合不上了。

見識到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威力後,本身關係就較為複雜的中下級武士、新興地主和資產階級傳統的幕府階層開始變得越來越無法調和。

這些共同推動了明治維新的進程,也促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向工業化道路的國家,也讓日本積累了大量財富,民眾的心態,也在悄悄的發生著變化。

可明治維新的過程也伴隨著軍國主義的色彩,很多教育都將「天皇」作為最高領袖,隨著軍備的擴充,大量低級別的武士以及平民得以加入到軍隊當中,還開始推行武士道精神。

這些做法,也讓日本這個國家漸漸脫離了變法的初衷,封建思想卻並沒有隨著經濟改善而被剔除,軍國主義思想也在日本開始膨脹。

加上日本在發展的道路中也一直面臨著「先天不足」的劣勢,在他們的眼中,侵略成為了改善本國狀況的最快出路。

因此,日本漸漸走向了侵略擴張的道路,先後發動了多場對外侵略戰爭,給亞洲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可以說,日本之所以能走到這一步,和當年「黑船來航」也有著一定程度上的聯繫,這是壓垮幕府鎖國體制的最後一根稻草,也同樣給日本的發展注入了一股原動力。

時間往後推移到甲午戰爭之前,日本為了擴張侵略,對自身軍備已經高度重視到一個可怕的程度。

當時,日軍陸軍有22萬人,並且實現了人均武器裝備100%。

而海軍方面,日本配備了32艘軍艦,24艘魚雷艦,海軍編制有20000人。

按照當時的說法,日本海軍的實力,其實已經排入了世界16名。

參考

「黑船」衝擊與幕末日本的社會因應 宋寧而; 姜春潔 南開學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