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目標價格政策下推進新疆兵團棉花產業發展的建議

天山植保 發佈 2022-12-07T07:38:24.580396+00:00

自國家「十五」規劃建設新疆優質棉基地以來,新疆自治區及新疆兵團已成為我國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2019年棉花產量占到全國產量的近85%。

自國家「十五」規劃建設新疆優質棉基地以來,新疆自治區及新疆兵團已成為我國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2019年棉花產量占到全國產量的近85%。棉花產業已經成為兵團農業的主導產業之一,目前,兵團棉花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40%以上,植棉面積已占耕地面積的60%以上,有100多個團場經濟社會發展依賴於棉花,職工60%以上收入來自於植棉收入。

2014年9月國家頒布《關於發布2014年棉花目標價格的通知》,決定在新疆試行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政策。目標價格補貼政策是指當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國家根據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價,按照種植面積、產量或銷售量等因素對生產者給予補貼;當市場價格高於目標價格時,不發放補貼。經過2014-2016年3年的試點,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初步取得了成功。201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了《關於深化棉花目標價格改革的通知》,決定在新疆繼續深化棉花目標價格政策,且棉花(皮棉)目標價格為1.86萬元/噸3年不變。本文總結了新疆兵團棉花目標價格政策下棉花產業發展的經驗,提出了進一步推進新疆兵團棉花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兵團棉花目標價格改革的經驗

棉花目標價格政策,遵循農產品價格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的規律,隨市場價格波動實施、調整政府補貼,實現了國內外市場、價格聯動,建立了市場可期、風險共擔、互聯互通的棉花產業發展新機制。2014年開展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以來,新疆兵團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利用自身體制機制優勢,在保障植棉職工基本收益的基礎上,逐步理順棉花產業各利益主體的關係,達到了改革的預期目標,試點工作取得成功,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經驗。

(一)種植面積和產量逐步提高。2014年以來,兵團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以及單產穩步提高,種植成本逐步降低,棉花產業進入了良性循環發展的新階段。2015-2019年,兵團棉花種植面積穩定增長,特別是2019年棉花種植面積達到1305萬畝,產量達到230萬噸。通過政策引導、項目支持等措施,重點支持69個重點植棉團場建設棉花優勢產區,擴大優勢區面積。兵團大力發展機采棉,特別在品種培育、栽培技術、田間管理、脫葉催熟、殘膜回收等環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機采面積逐年增加,棉花質量逐年提高。

(二)棉花質量穩步提升。棉花目標價格實施以來,兵團從種植、採收、加工和銷售等環節開展全過程質量管理,加工皮棉多項質量指標連續多年超過新疆自治區和全國指標,如2018年棉花絨長、強度、馬克龍值以及整齊度分別為29.26毫米、28.79cn/tex、96.08%、82.47,均超過自治區和全國水平。兵團研究制定了育種目標導引,加強主栽品種篩選和推薦,建立品種推薦制度,大力推廣優良品種。探索建立棉花質量全程信息管理系統,探索優質優價機制。加強殘膜治理,推廣標準地膜,當年農膜回收率達90%以上,降低棉花異性纖維含量,提高了棉花一致性,得到紡織企業的認可。

(三)保障職工收入穩定。棉花目標價格政策實施後,目標價格較臨時收儲價格降低了,棉花收購價格也穩中有降,但職工普遍接受了價格補貼方式,感到收入有預期、植棉有保障,植棉意願逐年提高。職工普遍認為,如果沒有國家價格補貼政策,植棉收入將大幅下降。價格補貼政策在穩定職工植棉收入的同時,促使職工更科學合理安排生產投入和田間管理,通過降低成本來彌補價格降低帶來的收入減少。與此同時,各團場積極發揮黨政軍企合一特殊體制的優勢,利用棉花加工獲得的收益加大反補職工的力度,保證了職工植棉收入穩步提高。特別是2017年兵團實施團場綜合配套改革後,職工擁有了更大的土地經營自主權,生產積極性更加高漲,2018-2019年植棉收入較上年有較大提高。

(四)兵團棉花產業鏈初步建成。棉花目標價格政策實施後,積極推進兵師棉麻企業整合,促進了集團化經營。兵團棉麻公司和各師棉麻公司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利用棉花協會等社會組織,建立了共同應對風險的機制,發揮整體合力,增強市場話語權,為穩定市場發揮了積極作用。隨著國內大批紡織企業不斷遷入新疆,新疆兵團先後出台了發展紡織產業的規劃和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建設了石河子、阿拉爾、草湖等紡織園區,提高棉花產業關聯度,促進棉花就地加工轉化,延長棉花產業鏈,讓生產者、經營者分享產業鏈利益。

(五)國家棉花基地的地位得到強化。隨著棉花種植比較效益下降和糧棉爭地,國內棉花主產區棉花種植面積出現重大調整,一些沒有資源優勢、競爭優勢的棉區棉花種植面積大幅萎縮,棉花的重心逐步向西北棉區轉移,新疆和兵團依託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技術優勢,已成為中國重要棉花生產基地且地位進一步加強。實施棉花目標價格政策,國內棉花布局調整步伐加快,長江流域棉區、黃河流域棉區棉花種植面積繼續減少,新疆自治區和新疆兵團棉花種植面積穩步提高,在中國棉花生產中的重要作用更加顯現,已成為中國棉花種植的主要基地。

二、目標價格政策下發展兵團棉花產業的建議

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以來,兵團利用區位優勢、體制優勢、科技優勢,不斷深化改革、開拓創新,逐步建立了較健全的產加銷一體化的棉花產業體系。為進一步推進棉花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筆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一)利用目標價格政策提高兵團棉花生產率。

目標價格補貼政策是按照種植面積、產量或銷售量等因素對生產者給予補貼,主要是以數量和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計算補貼。植棉職工和棉花加工廠對棉花提高產量具有強烈的願望,同時對市場價格也非常敏感。因此通過提高棉花產量和降低生產成本來提高生產率成為獲得超高利潤的有效途徑。

為了進一步提高兵團棉花生產率,建議根據棉花生態特點、品種特性、田間表現、纖維品質檢測結果以及種子良繁體系等因素,研究制定棉花育種中長期目標,選育主栽品系或品種,建立原種良繁體系,建設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的棉花制種企業。

圍繞「促早熟」核心,繼續優化棉花栽培管理技術,在播種、出苗、打頂、脫葉等關鍵環節推廣應用合理密植、滴水出苗、顯行化調、適時及早打頂、按時噴灑脫葉劑等早熟優質高效種植模式,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應用水肥一體化、化學打頂等創新性技術。

(二)利用目標價格政策提高兵團棉花質量。

隨著目標價格補貼政策逐步完善,徹底轉變過去只追求產量的慣性思維,牢固樹立產量、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的意識,全面實施提質增效工程。結合兵團實際,建立健全以數量補貼為主、質量補貼為輔的補貼政策,引導利用目標價格補貼政策提高兵團棉花質量,推進兵團部分棉花替代進口的美棉和澳棉。必須樹立全程質量管理的理念,從機采棉選種、育種、種植、採摘、加工等各個環節加強質量控制,建立全鏈條信息管理系統,完善棉花種植和加工以及銷售的質量追溯機制。立足市場需求改革棉花質量檢驗體制,為實施優質優價奠定基礎。


(三)利用目標價格政策完善兵團棉花產業鏈。

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政策遵循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原則,實現了棉花產業鏈各市場主體在獲得穩定可期的利潤的同時,共同承擔市場風險、共同應對自然災害,減少棉花產業大起大落帶來的傷害,保障了棉花產業健康穩定發展。

對於兵團來講,應著重健全棉花全產業鏈,抓住長江、黃河棉區向新疆區快速轉移、國家投資建設新疆國家棉花基地、紡織產業向西發展以及「一帶一路」核心區建設的機遇,加快推進棉花配套產業發展,加快建設優質棉紗、棉布基地,大力發展服裝、家紡、針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構建以石河子市綜合紡織城、阿拉爾、圖木舒克及草湖產業園區為核心、輻射帶動周邊墾區及地方發展的南北疆紡織服裝產業帶,將兵團建設成為我國重要的優質棉紡織品服裝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

其次,加強棉花加工、紡織機械配套產業建設,大力發展染整機械,加快機電一體化紡織機械研發,加快非織造成套設備等產業用紡織品設備研發和產業化 。

(四)建議國家完善棉花目標價格政策。

從國家戰略高度,從全產業鏈層面,建議國家借鑑國外經驗特別是美國經驗,以過去固定年份如3年的棉花產量為基礎,確定國家財政補貼總額。在計算種糧成本的基礎上,按照糧棉比價,計算種植棉花成本,同時以生產成本加收益的原則,依據近3年生產成本和合理收益,最後確定棉花目標價格。同時,還要綜合考慮棉花產業發展、財政承受能力和市場形勢變化等因素。建議國家擴大新疆兵團采價定點監測數量,合理確定手采棉和機采棉價格係數,合理確定自治區和兵團收購價的關係,合理確定棉花期貨市場價格與現貨市場關係,形成科學的價格形成機制,最後形成價格指數。

(程景民,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副主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