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民族的「懲戒營」:有人被大錘處決,有人立功受嘉獎

黃娜老師 發佈 2022-12-07T11:21:12.865922+00:00

2022年9月初自願報名加入了華格納,經過兩個星期的訓練,剛到烏克蘭沒多久,9月底就主動投降了烏軍,並在10月12號在電視節目上,親口表達了支持烏克蘭的立場。

最近,神秘的俄羅斯「華格納」集團用「錘刑」處決一名叛變者的視頻,驚呆了全球看客。

傳聞中被「錘死」的那個華格納隊員,叫做葉夫根尼·努津,原本是在監獄裡服刑的囚犯。2022年9月初自願報名加入了華格納,經過兩個星期的訓練,剛到烏克蘭沒多久,9月底就主動投降了烏軍,並在10月12號在電視節目上,親口表達了支持烏克蘭的立場。

行刑前,葉夫根尼·努津對著鏡頭承認了自己是叛徒,話音剛落,後面執行者的大錘就砸了過來。

出於國家形象考慮,俄羅斯方面的很多媒體人都馬上宣稱這是烏克蘭方面偽造的。

沒成想,華格納的老闆、俄羅斯著名「愛國企業家」,葉夫根尼·普里戈津(被處死的「囚犯兵」和他的老闆,都叫葉夫根尼)卻主動承認了視頻的真實性,並宣稱——戰爭就是戰爭,葉夫根尼·努津沒有在烏克蘭找到了他的幸福,卻遇到了「不友善但公平的人....」

幾天後,歐洲議會直接宣布,要認定俄羅斯為「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

而這邊的華格納,則立即派人向歐洲議會送出一把裝在小提琴箱子內的,帶有華格納logo的鐵錘,並且,鐵錘的手柄還疑似抹了紅色血跡...

原本,這個華格納集團主要招募的多為自帶「經驗值」,戰鬥力強悍的老兵。但隨著「特別軍事行動」漸漸給打成了消耗戰,華格納的招募門檻也在不斷降低,甚至跑到了俄聯邦境內的監獄裡去忽悠重刑犯「戴罪立功」了。

而這個華格納,又是個帶著鮮明「兄弟會信條」的組織,講究所謂的「江湖規矩」,歷來對叛變深惡痛絕,甚至在很多時候,連投降都是不被允許的,同樣會被視為叛變,有「家法伺候」。

葉夫根尼·努津之死,恰巧就證實了之前傳說中華格納對叛變者的殘酷處決方式——用鐵錘猛砸受罰者腦袋,直至腦漿迸裂而亡,施刑時讓其他成員圍觀,以儆效尤。

這套規矩,早在華格納在徵募「囚犯兵」的時候,就說在前面了。

選擇去前線的話,你每個月至少能領到20萬盧布(約2.2萬人民幣),只要服役滿6個月,就可以選擇退役。退役後國家出具《清白證明》,去掉犯罪記錄,還能拿到一筆豐厚的退伍費,從此過上新的生活——你們將在為國戰鬥的同時,還能成功改寫自己原本已經走進死胡同了的人生。

當然,以上」美好結局「所有的前提都是——囚犯兵們得保證自己至少在前線活過六個月。

畢竟,戰場上他們面對的可能是高達30%的陣亡率,子彈無情,願賭服輸。

同時還得補上一句——你加不加入,我們不強迫,一旦加入,再反悔或投降,那就是死路一條,大錘伺候了。

即便如此,對於那些重刑犯來說,權衡利弊以後,上述條件依舊很具誘惑力。

無論是出於對未來的考慮,還是被「錘刑」給嚇的,或者真的激發出了巨大的戰鬥意志和愛國熱情,像葉夫根尼·努津這樣的叛變者,目前看還是極少數的,大部分「囚犯兵」,都能聽從指揮,堅持戰鬥。

其中,還不乏立下戰功,受到嘉獎的「囚犯兵」。

比如下圖這位小個子,在頓涅茨克前線,曾一人打掉多個火力點消滅了十幾名烏軍。他的勇敢作戰表現換來的是30萬盧布的獎勵、「為祖國服務」二級勳章,並特許他提前1個月退役。

還有這幾名正在養傷的華格納「囚犯兵」,也因為「勇敢的表現」,收穫了獎章和俄聯邦政府官方開具的《清白證明》。

視頻中,給他們發獎的官員稱讚道——這不是恩賜,這是你們應得的。

老實說,雖然華格納被認作了僱傭兵組織,但它和美國黑水集團那種私人運營的軍事公司,還是有很多的不同之處。

除了集團組織管理和運營方面的神秘色彩外,華格納還只認俄羅斯政府一家僱主,其他人給錢也不提供服務。

而且,前線參與戰鬥的華格納和俄軍正規部隊,他們的戰死待遇,都差不多,英勇立功的,同樣都能受到官方嘉獎和撫恤,特別壯烈的,也會被授予俄聯邦最高軍事榮譽——俄羅斯英雄稱號和金星勳章。

比如,電影《地獄尖兵》的編劇,華格納指揮官阿列克謝·納金,就被追授了這個殊榮,政府出面,給他舉辦了十分隆重的葬禮。

目前的俄烏戰場上,華格納隊員多數都會被安排去最艱苦、最血腥的前線打鬥陣,陣亡率很高。

而那些「囚犯兵」們,則往往會被派到前線中的前線。

所以,很多外媒推斷,在有「絞肉機」之稱的巴赫穆特地區,那些以「囚犯兵」為主的俄軍作戰單位,陣亡率可能超過了35%。

很明顯,這些人雖然被認作「僱傭兵」,但其實,他們承擔的角色,就類似於「懲戒營」。

兩者之間的區別就在於,正式的懲戒營隊員,很多原本就是軍事人員,因為觸犯了軍法,經軍事法庭審判後,被罰服刑同時又服役的。

這些人被俘了或投降後,能享受戰俘待遇。

而華格納的「囚犯兵」,就比較悲劇了。一方面是僱傭兵身份,不受相關國際法保護;再者,就算敵人不處決他,自己人也很可能不會放過他,因為他違背了承諾!

死戰,似乎是唯一的選擇和出路。


不過,如果再對比一下歷史上的「懲戒營」,你卻又可以發現,很多時候,戰鬥民族的「懲戒營」隊員,他們的處境,比華格納的「囚犯兵」,也好不到哪去。

自沙俄時代起,俄軍中就存在懲戒營。按照當時的俄軍軍律,違反軍規的軍官和士兵會被剝奪軍銜和勳章進行3-6年的「懲戒期」,除了勞役外他們還得照常進行軍事訓練,並參加文化和宗教學習,以使其「在道德上完全悔過」。

據統計,20世紀初的時候,沙俄軍隊約有四個人數達3700人的「懲戒營」。

隨後的一戰和蘇俄內戰,「懲戒營」相關的數字開始飆升。

在非常危及的情形下,1919年6月,蘇維埃軍事委員會還出台了《懲戒部隊條例》對這一決定進行補充說明:

根據該條例,懲戒連將會被派到前線最危險的地段參加戰鬥,懲戒連士兵在服刑期內將上交自己的軍鞋,只能穿韌皮鞋,沒有完成任務就會受到可怕的懲罰,除非在戰場上證明自己的勇氣才有機會離開這些「被遺棄的哀兵」,倘若再出現逃跑的行為則會被立即處決。

在用了很多當今看起來相當極端的手段後,有「紅軍之父」之稱的托洛茨基成功整肅了蘇俄軍隊最初混亂不堪的軍紀,同時還締造出了一套前所未有的「軍隊政工幹部體系」——政治委員/指導員和軍事指揮員的「雙長官制度」。

事實證明,托洛茨基的治軍效果相當顯著,這支原本構成非常複雜,人員五花八門的軍隊,在抵抗西方國家干涉、捍衛革命成果的戰爭中,體現出了驚人的戰鬥力。

隨著蘇俄國內戰結束,蘇聯政權的穩定,懲戒部隊編制被取消,直到1941年,衛國戰爭爆發。

在人間地獄一般的東線戰場,德國和蘇聯,都曾經拿「懲戒營」用作最前線的炮灰。

比如,納粹的懲戒營隊員,他們跟人們通常印象中那些制服筆挺,梳著三七分油頭的德軍形象很不同——按照當時德國國防軍的要求,懲戒營中的士兵,都要強制剃成光頭,以做區分。

而被投入懲戒營的軍官,則不必剃光頭,但要被革去一切軍銜和先前的所有榮譽。

比如下圖是德劇《我們的父輩們》中,男主之一年Wilhelm在懲戒部隊時的劇照。象徵軍銜的肩章被扒掉,他的近身戰綬帶和二級鐵十字勳章也不見了蹤影。

而蘇軍那邊的懲戒部隊,情況則更複雜。

除了犯錯誤的軍事人員,以及1942年頒布的「第227號命令」後定義的逃兵外,蘇軍在兵源最短缺的階段,還曾經去監獄裡招募了大量刑事犯和一部分政治犯上戰場,組成了另一種形式的「懲戒營」。

這導致,在戰爭後期,特別是攻入歐洲階段,相對於裝甲兵和飛行員,蘇軍的一些步兵單位軍紀很差,嚴重抹黑了蘇聯的國家和軍隊形象。

以至於當年有人說——「真正的蘇軍早在1942年之前就已經陣亡了,現在的這些,只是被驅趕的野獸」。

在那段歲月中,無論是德軍,還是蘇軍的懲戒部隊,他們承擔的基本都是死亡率最高,環境最血腥殘酷的任務。

衛國戰爭時的一名叫做古多什尼科夫的懲戒連軍官,曾經回憶說——「我們連的人最多只能堅持一兩次交戰,很少活過三次戰鬥的人。特別是在反攻期間(1943-1945年),幾乎沒有人能活過一個半月。」

而要想提前離開懲戒部隊的方法只有一個——儘可能的立功,懲戒部隊同樣有機會被授勳,但與正規軍相比,難度要大得多。

更讓人難受的時候,這些曾經被投入懲戒部隊的蘇軍,因為有過「污點」,即便通過出生入死立功授勳,再次回到了正規部隊,也難免會終身遭遇各種歧視,更容易被戰友們視為一群「僅僅是為了贖罪的懦夫」。

整個蘇聯時代,蘇軍都存在著懲戒部隊的編制。

後來的俄羅斯經過幾次大裁軍後,也依然保留了兩個懲戒營,用來關押、懲戒那些觸犯軍規的士兵或軍官。

一旦進入懲戒營的大門,無論你之前是什麼軍銜,在這裡一切歸零,全部以列兵對待,剃光頭,並換上下圖這種印著特殊文字,沒有任何軍銜標誌的統一軍服。

他們都被委婉地稱作——「學員」。


說了這麼多,最後總結一下。

其實,這個所謂的「懲戒營」,也算是「戰鬥民族」的「特色兵種」了。

招募這種部隊,就像開盲盒,運氣好的話,可以用很低廉的代價得到精英戰鬥人員;而換到另一些時候,可能就比較一言難盡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