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的兵馬是清朝的兩倍,占有清朝半壁江山,為何還是失敗了?

武品文史 發佈 2022-12-07T20:29:38.905974+00:00

按照當時的統計和分析來看,三藩兵力是清軍的兩倍,且占據了半壁江山,再加上康熙親政不久,根基未穩定,剃髮易服等民族矛盾仍普遍存在的情況下,清朝處於絕對劣勢,應該是三藩獲得勝利才對,可最後怎麼就失敗了?

不可否認,三藩之亂是除天平天國運動之外另一個對清朝起到了顛覆性作用的軍事對抗。

按照當時的統計和分析來看,三藩兵力是清軍的兩倍,且占據了半壁江山,再加上康熙親政不久,根基未穩定,剃髮易服等民族矛盾仍普遍存在的情況下,清朝處於絕對劣勢,應該是三藩獲得勝利才對,可最後怎麼就失敗了?

兵力懸殊

首先三藩的兵力高於清朝兩倍,這並不是吹牛。

從《清史稿》等史料的記載,吳三桂不過區區5萬人,耿精忠手下有15萬,而尚可喜也有10萬兵馬。加起來也就30萬人。而清朝則有45萬人之眾,表面上看似乎清朝的兵力和實力更加雄厚。

其實不能這麼計算,清朝的45萬軍隊中有10萬邊防軍,有11萬京師拱衛的軍隊,還有一些地方軍。七七八八減去之後,能夠參與作戰的軍隊最多也就15萬人。

我們看三藩之亂開始之初,康熙只派了7萬軍隊參戰。就這7萬人,還是從蒙古科爾沁以及察哈爾部調集而來,再加上自己的滿八旗才勉強湊夠7萬人。

反觀三藩聯軍,吳三桂手下有5萬關寧鐵騎,此外他的部將王輔臣、李本深以及吳之茂,分別是山西提督、貴州提督以及四川總兵。若這些兵力加起來,吳三桂的軍隊人數已經達到了10萬之眾。

吳三桂的軍隊人多也就罷了,戰鬥力還爆表。面對清朝戰鬥力最強的滿八旗軍,吳三桂一氣呵成,直接將其打到了長江防守線上。只要再進一步突破長江防線,清朝剩下的半壁江山唾手可得。

半壁江山

其實此時最讓清朝頭疼的不僅是吳三桂的軍隊,福建的耿精忠、廣東的尚可喜、廣西的孫延齡、羅森、鄭蛟麟等、四川的吳之茂、陝西的王輔臣,甚至部分蒙古部落也加入其中,出現了全面反叛的危急局面。

當時的清朝國土面積不過600萬,西藏、新疆、青海、內外蒙古以及甘肅等西部地區還未納入版圖,而三藩聯軍反叛之後直接占據了半壁江山。

在這種情勢之下,清朝似乎陷入了必敗的地步。

我們看《鹿鼎記》中,吳三桂想聯合西藏、沙俄以及神龍島等諸多勢力從四面八方進攻清朝。現實中的清朝雖然沒有陷入如此可怕的境地,可情況好不到哪裡去。但凡再有別的勢力加入,後果不堪設想。

可神奇的是,公元1676年,也就是三藩之亂發起的三年之後,隨著王輔臣的敗降,清朝實現了全面反擊。而三藩聯軍內部也出現了混亂的狗咬狗局面。

等到1679年,吳三桂病逝之後,三藩失去了翻盤的機會,沒兩年就被康熙全部打敗。

我們看,三藩明明有著大好的局面,為什麼情況突然就急轉直下,最終失敗?

失敗根本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有人說吳三桂死得太早,有的說三藩內部出現了分歧和混亂等。其實這並非是根本的原因,我們看康熙平三藩的上半場,基本上是節節敗退,朝廷的正規軍都被打得丟盔棄甲。

尤其是吳三桂,前面說過他憑藉一己之力攻破湖南嶽州、長沙等重要城市。只要突破清朝在荊州、武昌以及宜昌的防線挺進中原,那麼清朝必將走向滅亡。

如此說來,三藩之所以會敗,那肯定是將帥無能,尤其是吳三桂缺乏戰略眼光以及膽識氣魄,沒有及時突破長江防線進行大決戰。按照《吳三桂傳》的記載,當吳軍獲得空前的勝利,其他地區紛紛響應之後,吳三桂突然變得優柔寡斷,一心想著劃江而治。

如此一來,吳三桂就錯失了決勝的機會,使得清朝獲得了寶貴的喘息機會,馬上從全國調集兵力、財力以及物力來對抗吳三桂。

這裡不得不佩服康熙的睿智,他將一切準備做好之後,並沒有發起反攻,而是靜靜等待,等待敵人犯錯。

三藩以及眾多反叛者,看上去實力強大,聲勢浩瀚,可徒有其表。因為魚龍混雜,看見勝利之後,人人都想分一杯羹。比如台灣的政經,看到一點勝利的苗頭就忙著搶地盤。等叛軍自己亂起來,自己消耗自己的實力之後,康熙借勢出擊,逐個擊破,自然可以掌控大局。

那麼吳三桂為什麼突然止兵不過江進發,難道他真的是缺乏戰略眼光之人?

這就要知道吳三桂起兵的目的。

表面上看吳三桂是為了恢復大明江山,我們看他起兵的口號就是「興明討虜」。可傻子也知道,吳三桂是自己想當皇帝,興明討虜只是他的一個藉口而已。

當吳三桂將清軍打退到長江防線之後,只要他突破長江,那麼他就必須履行諾言,輔佐大明後裔成為皇帝。可這並不是他想看到的結果,所以他一拖再拖。一方面是想試探其他人的態度,一方面想繼續統領群雄,然後慢慢分化和吸收。

只可惜,各路英豪都是人中龍鳳,誰又會甘心服從於一個放清軍入關的漢奸?當眾人看清了吳三桂的嘴臉之後,紛紛投降清朝。比如孫延齡,耿精忠等。戰機稍縱即逝,吳三桂失去了過江決戰的機會,最終憤懣而死。

可惜,可嘆!三藩最大的敵人不是康熙,不是清朝,而是他們的自私之心。每個人都考慮自己,不顧全大局,試問這樣的三藩怎能不敗?

參考資料:《清史稿》、《吳三桂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