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中的生死課》:「銀髮族」踏上旅途重新建構精神世界和生命過程|新書架

封面新聞 發佈 2022-12-08T05:37:41.164740+00:00

一個人隨著年歲的增長,基本都逃避不了要思考一些重要的生命課題。陸曉婭是資深媒體人,曾獲首屆鄒韜奮新聞獎獲得者。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實習生 何雨婷

一個人隨著年歲的增長,基本都逃避不了要思考一些重要的生命課題。比如,如何面對生命的有限性?如何面對身體機能衰退帶來的恐慌?如何面對疾病對自由的蠶食?如何面對必然要來臨的死亡?

陸曉婭是資深媒體人,曾獲首屆鄒韜奮新聞獎獲得者。退休後她積極學英語,成為多次獨自出國旅行的銀髮族旅人。她多年來關注老年問題與生命教育,其對於生死的探索,從閱讀、觀影開始,逐漸延展到在大學裡開設「影像中的生死學」課程、為高校老師舉辦生死教育工作坊、心理輔導、旅行和寫作,直到進入死亡的最前線,成為在安寧病房服務的志願者。她也將自己的經驗、思考寫作成書,曾出版有《給媽媽當媽媽》《影像中的生死課》《橫渡死亡之海》等作品。

2022年,陸曉婭的最新隨筆集《旅行中的生死課》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書中記錄了她在60歲以後自學英語,開啟的世界旅行歷程。到2020年之前,陸曉婭已經走了20多個國家,大部分是和朋友自由行,少數是跟團游。她出國旅行,並非專注於品鑑國外的美食與美景,而是在古代文明遺址,在懸崖邊,在鄉間墓地,在名人故居,在博物館等處,和一個個生命相遇。這樣的旅行也反過來影響了作者對生死的思考,參與建構了她的精神世界和生命過程。在作者豐沛的書寫里,死亡與離別是最重要的線索,串聯了時代、地域、人物、文化、歷史、文學、學術等諸多方面,而這些最終都匯於她對生命的理解。「旅行,對我不再是一個外在的過程,不再是一些『短半衰期』的見聞和感受,旅行也不再是回到家就結束;旅行於我,已經變成了一個『長半衰期』的過程,它在悄悄地重新建構我的精神世界和我的生命過程。」陸曉婭寫道。

北大教授錢理群讀了《旅行中的生死課》認為,作者在旅程中對生死的觀察與思考,其所提出的「生活意義的思考與追求」,如何在老年重新建構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生命過程,如何使「生」與「死」的「過渡」變成「一段精彩而非乏味的旅程」,都極具啟發性。知名主持人敬一丹也為這本書寫推薦語:「生死,常常是沉重的話題,而在旅行中與生死相遇,在旅行中思索生死,卻有了別樣的意味。我在曉婭的文字裡,感受到從容、坦然和灑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