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視閾下的認知域作戰

北青網 發佈 2022-12-08T06:13:44.897990+00:00

原標題:智能化視閾下的認知域作戰要點提示●實踐證明,認知域作戰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線上線下的數據壁壘,通過統合利用電信網、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渠道,藉助先進算法,發起者可以有效切換各種空間,優選作戰樣式,甚至聚焦私密空間、公共空間精準釋放干擾信息,從而實現傳統作戰方式達不到的效果。

原標題:智能化視閾下的認知域作戰

要點提示

●實踐證明,認知域作戰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線上線下的數據壁壘,通過統合利用電信網、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渠道,藉助先進算法,發起者可以有效切換各種空間,優選作戰樣式,甚至聚焦私密空間、公共空間精準釋放干擾信息,從而實現傳統作戰方式達不到的效果。

●在未來的認知域作戰中,科學和邏輯等理性因素對個體認知的影響極有可能被削弱,認知對抗或將成為情感與情感的較量。

當前,智能化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全方位變革信息傳播的邏輯,使信息對思維意識的影響更加深刻和全面,人的大腦認知真正上升為軍事對抗的重要場域。智能化時代,信息傳播機制的不斷演進將從多方面體系化重塑認知對抗,從而推動認知域作戰發生根本性變革。

人工智慧成為認知域作戰的主要驅動力

智能化時代,信息傳播以數據為依託,人工智慧技術貫穿於信息採集、生產、反饋等全過程。人工智慧這一顛覆性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深入應用,將是未來認知域作戰籌劃和實施等整個過程的關鍵支撐。

人工智慧技術將貫穿未來認知域作戰多場景。在認知域作戰行動部署、節奏把控等過程中,參戰各方依託先進算法作為行動的「調控者」「把關人」,來源於各個作戰域的大量關於戰場行動的信息,為交戰各方高效決策和實施認知域作戰提供驅動力。實踐證明,認知域作戰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線上線下的數據壁壘,通過統合利用電信網、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渠道,藉助先進算法,發起者可以有效切換各種空間,優選作戰樣式,甚至聚焦私密空間、公共空間精準釋放干擾信息,從而實現傳統作戰方式達不到的效果。

此外,人工智慧從賦能單環節向連接作戰各環節、全流程演變。當前,人工智慧在信息傳播中還局限於定位目標受眾,以提高信息和信宿的匹配率。未來認知域作戰,人工智慧將在認知域作戰籌劃和實施各環節「一站式」發揮作用,並不斷強化各環節之間的耦合。外軍認為,未來認知域作戰中,可利用數據差異化投送,啟動機器人瞬時製造輿論潮流,影響認知效果。戰略戰役層面,可基於長期跟蹤數據和不斷調整優化的算法策略,測算不同地域、群體認知態勢,輔助決策者規劃核心敘事、主要議題等,從而調控行動實施和協同動作。

自主對抗成為認知域作戰的顯著特徵

隨著智能程序從協同傳播、參與傳播到自主傳播,以及智能終端的聯結生態的不斷擴大,未來戰場上,官兵將越來越多地可以接收到智能程序、智能終端發送的各類信息。而在虛擬空間,數字孿生體、虛擬人之間的互動溝通,將會傳導作用於現實世界人的認知。從智能化條件下的認知域作戰的發展趨勢來看,人的介入度將逐漸降低,信息彈藥的採集、合成、發送將更加自主高效,話語策略、行動策略的制定執行更趨自主化,整個流程節奏空前快捷。但就結果而言,人仍是認知域作戰的最終目標,由自主化武器賦能加速的流程會不斷強化對人認知的控制。

藉助智能程序、智能終端、數字孿生體、虛擬人等自主對抗工具,參戰各方將在認知域作戰態勢布設、時空運用、信息內容設計等方面擁有更多靈活性,信息真偽對抗將更加突出。未來的認知域作戰,自主化武器將有可能突破力量與時空的限制,行動樣式更趨複雜。外軍實踐表明,運用網際網路開展面向大眾的「噴灌式」傳播、面向特定群體的「滴灌式」傳播,將成為認知域作戰的常見樣式。智能程序、智能終端由於具有批量複製部署、不間歇運轉等特點,能夠支持開發更多更複雜的行動樣式。如可以圍繞特定議題、瞄準特定攻擊對象,迅即調動海量社交機器人,輪番集中擴散信息,或利用圍繞特定個體的智能設備採集相關數據,運用對話機器人、虛擬人與個體長期伴生互動、持續誘導,以達成作戰目的。

未來認知域作戰,自主化武器隱蔽操控認知域戰場將成為常態,社交機器人可以根據需要製造假輿情、假熱點,從而產生更多的個體感知迷霧;智能合成技術將降低虛假信息製作門檻,從而增加鑒偽成本和難度;機器人帳號、虛擬人信源將更加難以甄別,「一對一」的認知欺詐日益普遍。

情感衝突成為認知域作戰的突出屬性

智能化時代,新技術將拓寬人類的認知範圍、加深人們的感知程度。擴展現實、元宇宙等技術將更加全息、透明地呈現戰場環境、事件現場等,且場景可觸可感可交互,受眾在認知事件真相時將會更加受制於感性邏輯的影響。

得益於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信息傳播的迅捷度快速提高,通過大批次的信息短時間內集中釋放,可極大壓縮個體的反應時間,使個體難以進行深度思考。在事件全貌完整展現之前,受眾往往已形成立場傾向甚至將注意力轉向新焦點,依據碎片化線索輸出結論的模式加劇了對信息的非理性、情緒化反應。在未來的認知域作戰中,科學和邏輯等理性因素對個體認知的影響極有可能被削弱,認知對抗或將成為情感與情感的較量。在訴諸理性和訴諸感性的抉擇中,參戰各方越發注重以情動人,通過感性手段激盪、占據甚至極化目標對象心智,主導認知域對抗態勢。

智能化時代,認知撬動愈加倚重感性爭取。一方面,以情緒喚醒策略增強認知共振。未來的認知域作戰,行動發起者通過把殘酷激烈的交戰畫面、戰後慘象或參戰士兵傷亡過程與現狀有所選擇地呈現於受眾眼前,以此強烈刺激受眾情緒,喚醒受眾內心深處的情感認同。人作為傳播網絡的節點,通過智能算法可搜集各類體徵數據,使行動發起者得以較準確地研判信息產生的情緒效果,從而動態調整內容,強化情緒反應。行動發起者通過數據計算選定具有相似理解語境、相同情感特質的群體,或選定易受影響、具有較大影響價值的特定個體,通過靶向傳播同質化的信息流,從而激發其群體認知共鳴。

另一方面,以道德裹挾策略激發價值認同。面對累積加重的碎片化、非理性認知反應模式,作戰行動發起者可通過二元對立的話語體系占據道德高點、匯聚利己價值認知洪流,進而實現裹挾效果。智能傳播環境下豐富的呈現形態、直抵民眾的社交渠道,為行動發起者運用這一策略提供了便捷手段。近年來的局部戰爭中,技術演進對道德裹挾策略的促進已逐步體現,如社交媒體將以往的秘密外交暴露於民眾面前,交戰各方首腦政要運用這一手段,直播或全程公開與別國決策層、精英群等的溝通細節,話語策略也愈發突出道德仲裁和批判,從而影響、刺激國際民眾支持己方價值立場。

萬物互聯擴展認知域作戰的戰場空間

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社交媒體逐漸成為塑造認知的主要戰場,交戰各方的機構、個人與民眾通過社交媒體可以直接接觸並產生相互關聯,從而使全天候的認知爭奪成為可能。

智能傳播時代,萬物互聯成為新的社會連接模式,傳播主體、傳播行為無處不在。在此影響下,認知域作戰空間將拓展至智慧物聯終端、場景,並延伸到實體空間和虛擬空間兩個世界。萬物互聯導致認知域作戰空間的泛在,將進一步推動作戰主體的泛在,自然人、具備信息收發能力的智能終端,甚至網絡世界中的虛擬角色都有可能成為作戰主體,認知域作戰參戰力量的類型將得到極大拓展,認知域作戰的組織方式將向分布式協同方向轉變。

未來的認知域作戰,深處衝突腹地的人與機器都將成為作戰的重要力量,在智能化技術的支撐下,將協同繪製戰場圖景、參與「書寫」戰爭全過程。前線士兵通過社交網絡源源不斷地將個人戰場經歷,經過個性化包裝後適時推送展現給世人,單兵裝備、作戰平台將擔負戰場影像採集、傳輸任務,並根據預設程序觸發自動處理和發布機制,以多種方式配合物理空間作戰行動,爭奪制信息權和制腦權。隨著通訊技術的不斷發展,前線士兵、智能裝備還可以根據上級指令,有針對性地對所掌握的信息進行再加工、再處理,從而更加便捷地、全景全息地呈現己方所要表達的戰場景象,實現認知域作戰攻心奪志的最終目標。(■張智偉)

(解放軍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