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小傳|不得不說的李白

大思想家在這兒 發佈 2022-12-10T10:58:16.118794+00:00

在中國詩歌史上,李白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他用無數篇曠世佳作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雖跨越千年卻光彩依舊。

在中國詩歌史上,李白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他用無數篇曠世佳作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雖跨越千年卻光彩依舊。詩人余光中曾這樣稱讚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如果給唐詩找一個代言人,應非李白莫屬。李白用超越常人的氣質、天真爛漫的個性、天馬行空的筆風,勾畫出盛唐的綺麗多姿和經濟繁榮。

李白又是一個矛盾體,他經歷過盛唐的太平盛世,也飽受「安史之亂」的戰爭苦痛,他的文學成就與他的仕途經歷構成了他人生中的兩個冷熱極端,命運總是讓他在成功與失敗間遊走。白居易這樣說:「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那麼,李白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

一、少年隱居、壯遊山水

李白出生地碎葉城

據郭沫若考證,李白的父親李客因犯人命案逃到西域,與當地女子結合後生下了李白。李白的出生地是碎葉城,在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境內。這樣看來,李白是個典型的混血兒。史書這樣描寫李白的長相:「眸子炯然,哆如餓虎,或時束帶,風流蘊藉。」高鼻大眼,挺拔偉岸,模樣很有異域風。

李白

李白雖是個「富二代」(據說其父李客是個商人),但少年時的他不像有些富家公子那樣喜歡吃喝玩樂安於現狀,倒是對仙道輪迴虛無縹緲那些東西感興趣。當李客舉家搬到四川綿竹時,最興奮的人莫過於李白了。因為這個地區自漢末以來,道教就一直興盛。李白家不遠處就是大匡山,山上有數座道觀。他常常跑到山上,和道士談經論道,晨昏不倦。後來乾脆與自己有同好的東岩子隱居於岷山。在這個本該揮灑青春盡情玩樂的年紀,他卻遠離人間煙火、鬧市喧囂,潛心讀書,過起了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無拘無束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奠定了李白自由浪漫、灑脫飄逸的性格底蘊。

20歲,李白離開了生活多年的深山老林,踏上了遊仙行俠之路,開啟了四川境內游之旅。李白的視野隨之更加敞亮,見識也愈發豐富。來自自然的種種奇境和各地有趣的風俗人情,種種體驗交融雜糅,讓他的詩形成了自然豪放、清新明快、瑰麗奇幻的特點。那些遊歷體驗經過歲月的沉澱和打磨,日後都化為金句,在詩壇中熠熠生輝。

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鎮李白故里

26歲,李白已游遍四川,想到更遠處看看,於是他辭親遠遊,出三峽、下江陵、游襄陽、泛洞庭,直到金陵揚州。因家境富裕,也因仗義,常常出手闊綽,動輒一擲千金!結果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餘萬。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李白說:「曩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這段時間的李白,身上的每個細胞里都洋溢著快樂和奔放。

二、「酒隱安陸,蹉跎十年」

一路上走走停停,28歲的李白來到湖北安陸時,口袋裡的錢已所剩無幾。沒錢還怎麼走四方?長時間漂泊,浪子多少也有點累了,乾脆先住下再說吧。

於是在經好朋友胡紫陽和馬正公的撮合下,李白和唐高宗時代當過宰相的許圉師的孫女成了婚。新婚暫時拴住了李白的雙腳,安陸十年,平平淡淡。他自己的總結是這樣的:「酒隱安陸,蹉跎十年。」

電影《妖貓傳》中的李白形象

30多歲的李白離開安陸,在山東住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漫遊江蘇、安徽、浙江等地。

三、與友人交往見性情

李白性格豪爽,喜結交朋友。他的朋友遍布天下,與友人交往的那些佳話至今還在流傳。

1

與郭子儀的過命交情

李白為翰林供奉時,與郭子儀在大街上初遇。當時郭子儀被屬下連累獲罪被縛牢籠。李白見此人雖處牢籠卻從容大義,毫無懼色。對話後,其不凡的談吐和英雄氣概讓李白欽佩。李白的性格里本來就有行俠仗義的一面,他上書皇帝為僅僅一面之緣的郭子儀開脫。郭子儀本來也罪不當死,皇帝就賣了李白一個面子,讓郭子儀戴罪立功。至此,這擦肩而過的兩個人結下了過命交情。日後,正是威名赫赫的郭子儀帶人平息了「安史之亂」。李白這一出手不僅救了自己,救了皇室,也間接地挽救了大唐江山。

郭子儀

有時候無意中的一施手,就是對人生最好的積福。李白因永王李璘之事受牽連被關潯陽監獄後,經老朋友崔渙和宋若思的竭力相救,總算獲救出獄。但李亨不肯放過他,非要治罪。此時,已是天下兵馬副元帥的郭子儀得知此事,馬上上書唐肅宗李亨,表示願拿自己的官職換取李白的自由。如此,李白才得以被從輕發落,流放貴州夜郎。

2

與普通人的交往

李白的朋友遍天下,除了賀知章、杜甫、孟浩然、高適、郭子儀等這些名人外,還有平頭老百姓。他的詩除了自己有感而發、在供奉翰林時寫的以及與名人唱和的詩外,還有一些寫給老百姓的。李白寫給普通人的最動人的一首詩就是《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說到這首詩,還有一段故事呢。汪倫是李白的「超級鐵粉」,他曾到處搜集李白的種種消息,知道他的一切愛好,甚至還十分了解他的性格特點。他一直想與李白酒桌共飲、暢談天下,思來想去後就給李白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極盡誘惑地邀李白,說當地有十里桃花、萬家酒店,快來吧,二人一起漫步月下,暢談喝酒!

李白不假思索地去了。到了之後才發現,哪裡有什麼十里桃花、萬家酒店,只有一個叫桃花潭的地方,姓萬的人開了一家酒館而已。唉,來都來了,就先喝一壺吧。這一喝李白被感動了。汪倫只是個小百姓中的小土豪,卻拿出了全部家底,每天「捶炰列珍饈」「酒酣益爽氣」,極盡殷勤周到。李白擔心長此下去,汪倫的生活將會陷入窘境。於心不忍的他怕汪倫強留,打算不辭而別。雇的船剛離開岸邊,就聽岸上鑼鼓喧天……原來汪倫不知怎麼得知了消息,率領村民在岸邊吹吹打打地為他壯行,又送了他很多禮物。李白過意不去,寫下了這首《贈汪倫》。

3

詩壇最偉大的邂逅

744年,44歲的李白和33歲的杜甫在洛陽相遇。當時李白翰林供奉的生活剛宣告結束,賜金放還的李白又一次開始了漫遊生活。李白由開封來到洛陽,杜甫由山東來到洛陽。聞一多先生稱之為「青天裡太陽與月亮走碰了頭。」李白的卓越見識、豪爽性格、寬廣胸襟,還有那傑出的文采,都深深地吸引著杜甫。

李白與杜甫

同年秋天,李杜再度相見。他們在短短的時間內締結了深厚的友誼,「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二人在以後的歲月中也互有詩歌唱和。杜甫在和李白的第三次會面後寫了一首《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這裡有對友誼的懷念,又有對二人滿腹壯志未遇明主的嘆息。李白也在東石門和杜甫分手時寫下《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醉別復幾日,登臨偏池台。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雖然重開金樽的願望沒有實現,但二人的友誼卻隨著歲月的流淌愈加深摯。

二人最後一次相見是在兗州。別時,李白有些傷感:此回一別可能就是長別了,不知何年何日再次相見!他寫了一首詩《戲贈杜甫》,勸杜甫遇事要放鬆些。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杜甫

這次分別後,二人再也沒有相見。分別後,多情的杜甫把思念寫進詩里,他的多首詩寫李白,回憶相處的歲月,他擔心李白的處境,寫下了一首首懷念的詩歌。贈李白,懷李白,念李白,夢李白,寄李白,不下十餘首,每一首都情真意切。他說:「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落月滿屋樑,猶疑照顏色」,「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他還擔心李白的前途命運:「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而李白,同樣思念杜甫,多年以後,李白又一次遊歷到齊魯,沒有了杜甫的陪伴,他寫下了《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詩:「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四、最大的夢——入仕,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少年李白在求學時期逐漸樹立了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學成後的李白便仗劍出蜀,辭親遠遊。而在李白所處的唐代,科舉制度正處於發展的上升期,科舉之路非常窄,普通家庭出身,父親還有犯罪污點和經商嫌疑(唐代經商之家不許參加科考),走科舉無望。想要晉身入仕,那就要得到某些達官貴人的推薦。

李白拿著妻子爺爺、曾經是宰相的許圉師的舉薦信,放下身段,四處向高官顯貴推銷自己,謀官謀職。屢屢碰壁後,他只能拿著自己的詩作去拜訪當時文壇上極負盛名的李邕,希望李邕能賞識自己,以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抱負。結果很失望。他又寫了很多自薦信,都石沉大海。這與李白的性格有很大關係。李白的這些信無不傲氣沖天,趾高氣揚。不過,李白的狂不是那種不可一世、霸道之狂,他的狂帶著文人特有的天真氣和小孩子般的單純。可是誰會去認真理解呢?他把人情世故想得太簡單了,只從自己出發,全然不顧對方感受。

無奈,李白只好另尋他徑。在終南山,李白苦等玉真公主(唐玄宗李隆基的妹妹,入道修仙的道士)的召見,以此尋求入仕。但事與願違,第一次長安之旅,讓他認清了世路之難,滿懷失落的離開後,創作了流傳後世的佳作《蜀道難》,李白也由此開啟了寄情山水,賦詩飲酒,訪道尋仙的生活。

但是才華橫溢的他,又怎會被埋沒?742年,玄宗召李白入京,李白距離自己施展抱負的夢想更進一步,然而,本想輔佐帝王,實現「治國平天下」理想的李白,等來的卻是皇上以文士待之。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讓李白再次認識到,自己還是要遵循本心,回到廣闊的山河中泛舟、漫遊。李白攜帶著悲喜交加、酸甜苦辣的心情,無怨無悔地離開了曾經的夢想之地。

唐玄宗李隆基

755年,盛唐的和平局面被安祿山打破。他舉起反旗攻進長安。唐玄宗狼狽西逃,逃跑前把皇位和一堆亂攤子一股腦兒地丟給了太子李亨——他就是後來的唐肅宗。玄宗的另一個兒子永王李璘見皇位歸了哥哥,心有不甘,趁亂起兵。李璘知道,只有槍桿子和筆桿子雙管齊下,才有資本撈天下。於是召喚李白參與。毫無政治敏感性的李白,因濟天下的夢一直都在,於是全然不顧妻子的反對,欣然應允。很快,李璘被肅宗以反叛為名鎮壓,受牽連的李白跟著鋃鐺入獄。朝廷欲治李白於死地。他能逃過一死,多虧郭子儀。

釋歸後,李白回到了潯陽。住了一段時間,又開始漫遊。761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殺死史思明,率兵向南方進發。唐王室太尉李光弼領百萬大軍抵抗。一聽有戰爭,花甲之年的李白又煥發出了活力,雖已滿頭白髮,且身體羸弱,他還是興沖沖地跑去徵兵處請纓參軍卻被拒。

李光弼

罷罷罷,一腔熱血終無用武之地,換個環境吧,李白又踏上了旅程。然而,暮年的李白所到之處已沒有了年輕時各處粉絲的熱情招待,誰也不想和一個曾經依附李璘的人接近,怕被連累。李白連喝酒的錢都沒有,也沒人主動贊助,他不得不向人告借。

762年,李白生活實在挨不下去了,又生著病。沒辦法,他前去投奔在安徽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一路顛簸,病癒發加重了。他把所有詩稿都交給了叔叔。生命的最後,李白寫下了最後一首《臨路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結語

李白一生心心念念想步入仕途,屢次嘗試,屢次失敗;雖有一段短暫的為官經歷,但離心中預期很遠。在理想上,他基本沒有得到過滿足。失落苦悶,借酒澆愁,當座上賓和階下囚,都是因為理想……他一生富貴多金,瀟灑快活,唯獨沒有在官場縱橫捭闔。

在山川日月的撫慰下,所有的負能量都慢慢轉化成了詩。他用手中的筆精準地傳遞出盛唐思想開放、言論自由的時代之風和蓬勃氣勢,他的存在促進了文壇的繁盛蓬勃、詩歌的璀璨豐饒。他和時代彼此成全,相處甚歡。

唐朝是獨一無二的唐朝,李白是獨一無二的李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