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名將角度看:李靖的軍事能力,比李世民還要強

巖巖說史 發佈 2022-12-12T06:08:36.085634+00:00

從名將角度看,李靖比李世民強。李靖:如同一把長矛,攻勢凌厲,不拖泥帶水,快速破敵,令人聞風喪膽。必須承認,李世民軍事素養很高,作戰能力強悍,但不如李靖。

從名將角度看,李靖比李世民強。李靖:如同一把長矛,攻勢凌厲,不拖泥帶水,快速破敵,令人聞風喪膽。李世民:類似拿著盾牌與短劍的勇士,攻防兼備,魄力不足。

一、李世民的軍事作戰:攻防兼備,持重、謹慎,魄力略顯不足

必須承認,李世民軍事素養很高,作戰能力強悍,但不如李靖。縱觀晉陽起兵到東征高句麗,李世民的作戰風格以持重、謹慎為主,沒有多少「亮點」,或者說是自己的「特色」,這就遠不如李靖了。

說起李世民的戰績,大家都會列舉雁門關退敵、虎牢關之戰、洺水之戰,這些經典戰役,對「天策上將」的用兵之計津津樂道。李世民能打仗不假,卻不是演義中說得那麼神。

615年,雁門關之戰,始畢可汗率30萬突厥騎兵南下,將正在巡視邊境的隋煬帝包圍的雁門關,局勢萬分危急。《隋唐演義》中,16歲的李世民虛張聲勢,嚇退了數十萬騎兵,著實搞笑。

雁門關解圍,隋軍主力增援,以及義成公主的「援助」才是關鍵,跟李世民沒有什麼關係。626年,頡利可汗率20萬騎兵南下,抵達渭水河畔,已經是皇帝且身經百戰的李世民,只能跟對方議和,送給金銀。

617年晉陽起兵以來,攻取關中之戰、淺水原之戰、平定河東之戰、平定河北之戰、平定劉黑闥之戰,李世民幾乎都是以前敵主帥的身份上陣,立下赫赫戰功。

縱觀這些戰鬥,除了「攻取關中之戰」,幾乎都是持久戰、消耗戰,唐軍憑藉強大的後勤供應系統,耗死了對手,取得勝利。關中之戰,李淵是主帥,唐軍為了快速入關,都是硬碰硬,要麼「智取」,沒有跟對手拼消耗。

619年,淺水原之戰,李世民獨自掛帥,首戰失敗,唐軍損失慘重。史書上對這次交戰,爭議頗多,有些說是劉文靜指揮失誤,有些說是李世民失。拋開這些所謂的「失誤」不說,首次淺水原之戰,是唐軍、秦軍正面交鋒,雙方直接開打,狹路相逢勇者勝。

薛舉指揮下的秦軍,顯然更勝一籌,唐軍戰敗,長安岌岌可危。幸運的是,薛舉中途病逝,李世民沒有了勁敵,作戰起來就相對輕鬆多了,但獲勝並不容易。

薛仁杲書信李世民,希望堂堂正正打一場,李世民不搭理他。唐軍、秦軍相持幾個月,薛仁杲缺乏糧食,涼州的物資不足以支撐長期作戰,薛仁杲只好主動攻打唐軍堅固營盤,李世民提前設伏,內外夾擊,一戰定乾坤。

620年,李世民率8萬兵馬征戰河東,與劉武周、宋金剛、尉遲恭交戰。李世民的戰術依然沒有改變,就是憑藉唐朝強大的實力,打消耗戰,堅守營壘,再尋找機會破敵。

621年,李世民率10萬兵馬東征河北,與王世充、竇建德對決。李世民繼續打持久戰,建造堅固營壘,保證後勤供應不斷,然後分兵突襲對方糧道。時機成熟後,李世民在虎牢關一戰破敵,擒拿竇建德、王世充。

622年,李世民再次征討河東,與劉黑闥對決,在洺水交戰。此戰,李世民還是「故伎重演」,拒絕與劉黑闥決戰,無論「漢軍」如何挑戰,李世民就是不給唐軍出去交戰。

劉黑闥作戰勇猛,謀略出眾,唐軍大將李績就被他俘虜,羅士信兵敗被俘,不屈而死。羅士信,演義中羅成的原型,因李建成指揮失誤,萬箭穿心而死。

實際情況是,李世民捨不得洺水,讓王君廓突圍而出,羅士信入城代替防守,死於劉黑闥之手。可以說,「羅成」之死,李世民要承擔責任,跟李建成一點關係都沒有。再則,劉黑闥最終被搞定,是李建成率兵出征,而不是李世民。

劉黑闥的能力,李世民自然是知道,直接決戰沒啥優勢,只能打持久戰。劉黑闥依託朔漠之地,沒啥物資,無法支撐起消耗戰。數月後,劉黑闥糧草斷絕,只能主動來決戰,李世民挖掘河堤,半渡而擊,劉黑闥逃往突厥。

薛仁杲的秦隴之地,荒涼蕭條,農業落後,遠不如肥沃的關中平原。河東、河北久經戰亂,李密、竇建德、宇文化及、王世充、劉武周、劉黑闥等人長期盤踞,廝殺不斷,民生凋敝。再則,突厥經常南下,河東慘遭劫掠,豈能支撐得起持久戰?

秦隴之地、河東、河北,無論是經濟發展水平,還是社會的安定程度,都遠不如關中平原。唐朝占據關中,得益於隋朝打下的基礎,糧食充足,且關隴世家大族支持,這是李世民獲勝的關鍵。

645年,李世民御駕親征高句麗,群臣強烈反對,包括大將李靖。此時,高句麗已經過了鼎盛階段,在隋煬帝三次打擊下,元氣大傷,精兵悍將都損失慘重,李世民認為自己可以搞定。

遠征走向衰敗的高句麗,李世民的戰術還是沒變,他繼續打持久戰,在安市城下消耗太多兵力、糧草,一無所得。唐軍凍死、凍傷眾多,將士厭戰情緒濃厚,李世民只好退兵,順便重修魏徵的墓碑,承認作戰失誤。

高句麗雖然衰敗,畢竟立國很久,有一定的根基,糧食補給距離也短。唐朝正處在「貞觀之治」,卻遠離後方,糧食供應困難,豈能打持久戰呢?李績,以及投降唐朝的大將高延壽,都建議繞開安市,直接奔襲高句麗後方,遭到了李世民拒絕,他不想冒險。

二、李靖作戰:攻勢凌厲,讓人防不勝防,迅速克敵制勝

相對李世民而言,李靖如同一把長矛,攻勢凌厲,果斷出擊,從不拖泥帶水,迅速將對手擊敗。平定蕭銑、討伐輔公祏、安撫嶺南、奔襲突厥、遠征吐谷渾,李靖都是很「經典」,每次作戰都是「亮點」十足,不給對手喘息之機。

李靖,隋朝大將韓擒虎的外甥,謀略過人,用兵如神,還能寫兵書,著有《六軍鏡》和《衛公兵法》等,成為後世名將學習的教材,影響深遠。業務水平高,理論著作也不少,李靖綜合能力沒得說。

起初,李靖壓根就沒想過為唐朝效力,他極力反對李淵,還想給隋煬帝報信,卻被唐朝抓獲,判處死刑。李世民覺得李靖是個人才,為他求情,方才免死,否則唐朝就少了一位「軍神」級人物了。

621年,唐軍征討蕭銑,李孝恭是主帥,實際指揮官是李靖。此次作戰,李靖表現就不一樣,屢次「力排眾議」,做了許多別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例如,水勢猛漲時出兵,直抵江陵城下,而不是等江水平穩再出發。

繳獲「梁軍」一千多艘戰船後,眾將建議編入唐軍戰鬥序列,整頓兵馬,準備迎戰蕭銑的援軍,進行「圍點打援」。李靖力排眾議,將一千多艘戰船全部放入江中,順流而下,製造蕭銑慘敗的假象,讓援軍不敢輕舉妄動。

援軍遲遲不到,唐軍隨即發起猛攻,蕭銑心驚膽戰,很快就俘虜,唐軍乘勢奪取荊州地區。李靖首次出征,已經是50歲,到了知天命之年,卻敢於冒險,敢於使用「計謀」,這是他的優點,恰恰是李世民的不足。

李世民親征高句麗,也才47歲,戰術就相對保守,不敢冒險,作戰持重,是唐軍在安市城下受挫的重要原因。就此而言,李世民、李靖各有優點,具有互補性。

623年,李靖平定輔公祏,也是攻勢凌厲,果斷出擊,迅速結束戰鬥,唐軍奪取江浙地區。接著,李靖安撫嶺南,不費一兵一卒,開拓疆域,擴大唐朝版圖。

629年,李靖率15萬唐軍討伐突厥,分5路出擊。頡利可汗駐紮在惡陽嶺,此處地勢險要,唐軍隨時可能遭遇反包圍,全軍覆沒,但李靖卻能「大勝」,讓頡利可汗丟盡顏面。

李靖留下少數兵馬牽制突厥,虛張聲勢,旋即閃擊定襄,俘獲隋朝的蕭皇后,奪取突厥的物資,斷了他們的後路。頡利可汗無奈,只好退回漠北,主動向李世民求和,歸順唐朝。

「兵不厭詐」,韓信可以不顧酈食其死活,在齊王「投降」後突襲齊國,將山東納入自己手中,李靖何嘗不能這麼做。頡利可汗「投降」,豈能相信?李世民同意他歸順,唐儉(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也在突厥大營,李靖也不顧忌,冒著雪夜突襲陰山。

蘇定方率200精銳騎兵為前鋒,李靖率一萬騎兵緊隨其後,在寒冷的雪夜奔襲千餘里,閃擊突厥大營。頡利可汗猝不及防,逃跑途中被擒拿,押送到長安,在此養老,一點脾氣都沒有。

李靖「不講武德」,突襲已經「投降」的敵人,群臣意見很大。班師回朝,李世民沒有賞賜李靖、蘇定方,後者被「雪藏」二十多年,高宗年間才出來,連續滅了三個國家。

635年,李世民想討伐吐谷渾,又把李靖找出來,讓他掛帥。此時,李靖已經65歲,但雄風不減當年,作戰一如既往地追求「效率」,敢於冒險,敢於拼殺。

遠征吐谷渾,李靖率軍轉戰數千里,跨越幾個沙漠,滅了吐谷渾,唐朝的西北邊陲得以安寧。班師回朝後,高甑生誣告李靖「謀反」,李世民很緊張,好在子虛烏有。

李世民處死高甑生,表揚李靖的忠心,但李靖很識趣,交出兵權,回家養老,不問世事。645年,李世民想遠征高句麗,對李靖說:「大唐的南方、北方、西方,都是你拿下來的,如今就剩下東邊的高句麗了,你說要不要將其納入囊中。」

李靖反對出兵,認為勝算不打,穩紮穩打的方式,只會消耗國力。李世民對自己很有信心,結果遭遇挫折,後悔不已。此後,李世民繼續籌劃遠征,因中途病逝未能實現。高宗繼位後,高句麗內亂,李績、蘇定方將其搞定。

綜上所述,從名將角度分析,李靖軍事能力比李世民強。如果雙方交手,各自陣營實力差不多,李靖會取得勝利。近代史學家呂思勉評價:「李世民才能一般而已,能勝利靠的是關隴士族支持;李世民軍事水平,還不如宋武帝劉裕、陳武帝陳霸先、梁武帝蕭衍。」

呂思勉對古代史研究很深,觀點新穎,在他看來,李世民很一般。但是,說李世民不如陳霸先、蕭衍,就有點搞笑了。李世民不如劉裕,應該是事實,如果單純看打仗能力,劉寄奴確實夠猛。

參考書目:《新唐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