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新診斷標準讓更多人「戴帽子」 專家:關口前移,早防早治

中國安全食品網 發佈 2022-12-15T18:47:35.909237+00:00

近日,由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醫師協會等機構共同制定的《中國高血壓臨床實踐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發布,涉及44個高血壓診療相關的關鍵臨床問題,給出102條推薦意見。

  近日,由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醫師協會等機構共同制定的《中國高血壓臨床實踐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發布,涉及44個高血壓診療相關的關鍵臨床問題,給出102條推薦意見。其中,關於高血壓診斷標準的變化引發社會強烈關注:《指南》將原先臨床的高血壓診斷標準由≥140/90mmHg下調至≥130/80mmHg。下調的標準,讓不少原本處於「臨界線」的人群戴上了「高血壓」的帽子。對此,國家衛健委回應稱,「關於高血壓診斷標準,2005年、2010年、2017年國家衛生行政部門發布的宣傳教育要點、防治指南、臨床路徑等均明確:成人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為非同日3次血壓超過140/90mmHg。目前,國家未對成人高血壓診斷標準進行調整」。那麼,《指南》調整診斷標準意圖為何?對人群高血壓防治又有哪些意義?

  新診斷標準與國際持平,我國高血壓患者短期將翻倍

  國家衛健委通過「健康中國」微信號發文稱:高血壓是嚴重危害我國居民健康的慢性疾病。國家不斷加大高血壓防治工作力度,以高危人群為重點推進健康管理,推動防控關口前移。經過多年努力,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水平持續提高,防治工作取得長足進步。國家對於高血壓等疾病診斷標準的制發有規範程序要求。由專業機構、行業學協會、個人等自行發布的指南、共識等,為專家的研究成果,不作為國家疾病診斷標準。

  事實上,幾十年來,中國的高血壓診斷界值一直在下調。1977年,國際上將高血壓的診斷界值變為收縮壓≥160,或舒張壓≥95。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再次調整高血壓診斷界值,改為收縮壓≥140,或舒張壓≥90。我國隨後使用這一標準,並沿用至今。

  作為最常見的慢性病,高血壓也是心腦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是腦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以及慢性腎臟病等疾病的主要併發症。心腦血管病不僅具有很高的致殘率,而且已成為中國居民首要死亡原因之一。

  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美國將高血壓診斷標準修改為血壓≥130/80mmHg,取代了之前的≥140/90mmHg。今年最新發布的歐洲兒童和青少年高血壓治療指南中,將高血壓界定為130/80mmHg以上。換言之,越來越多的國家/地區開始認可130/80mmHg這一高血壓新診斷標準。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胡大一透露,幾年前,由國外機構主導的國際雙盲臨床試驗曾將高血壓患者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把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另一組把血壓降到130/80mmHg以下。結果發現,後一組的高血壓患者遭受腦卒中、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的風險相對更小,因此推動了國際高血壓診斷標準的調整。

  「根據《指南》的診斷標準,短期內一定會造成患者人數的激增。」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應小盈說,按照原先的140/90mmHg界值,我國約有2.5億高血壓人群;調整為130/80mmHg後,該數據直接飆升到5億—6億人。「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標準如何變化,血壓數據客觀存在。高血壓不僅是我國患病人數最多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也是導致城鄉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且與年齡增長呈正相關,需引起警惕。」她認為,讓更多人「戴帽子」,旨在讓防控關口前移,更早具有防控意識,並主動就醫干預。

  此外,《指南》改變了分級標準,原先按照收縮壓140、160、180分別定義為1、2、3級高血壓,《指南》將130—139mmHg/80—89mmHg列為1級高血壓,大於140/90mmHg均列為2級高血壓。

  這樣的分級有何意義?應小盈說,根據大數據調查研究結果,1級高血壓中,大多為我國18—54歲的中青年高血壓人群。除遺傳因素外,大多患者合併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如超重、肥胖、血糖血脂異常、不良生活方式等,「通過新分級,可以讓此類患者更早被識別,在未來將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

  「我國高血壓人群基數大,此次調整後,並不是為了讓大眾『談病色變』,而是希望更早、更好關注高血壓及疾病風險。」應小盈說。

  《指南》明確,臨床問題目前還缺乏強有力的循證醫學證據。北京協和醫學院講師黃星荷認為,《指南》的主要依據還是基於歐美研究結果。她介紹,國內有學者正在進行一項研究,關注降壓目標值及心血管獲益等,這或能為臨床提供一個較好的循證醫學證據。「從整體趨勢看,高血壓診斷標準降到130/80mmHg,或是大勢所趨。」黃星荷說。

  用藥只占5分,日常飲食應注意「高鉀低鈉」

  不少人認為,高血壓人群激增後,是否意味著用藥成本變高、醫保費用支出變大?應小盈說,「雖然患者人數翻倍了,但並非所有新增的1級高血壓患者均需藥物治療。」《指南》也指出,僅有22%的患者符合啟動藥物治療的標準,其餘患者可通過飲食控制、有氧運動、戒菸戒酒等非藥物治療干預,隨訪後再決定是否用藥。

  「但同時,《指南》也對≥140/90mmHg的患者人群治療有了新建議:以往不少患者會在診斷明確後,先進行3—6個月的觀察隨訪,現在將立刻啟動藥物治療;在1級高血壓患者中,如果伴有其他合併症(糖尿病、心臟病、腦卒中等)、有超過3個高危因素或已出現腎臟等器官損害,也需要立刻啟動藥物治療。」她認為,將治療時機提前,將更好干預、控制病情發展,也將有利於血壓控制。「針對多數患者,我們的治療後目標均為降低至130/80mmHg之下。」

  對於此前已經確診高血壓的患者,胡大一建議,以最新的高血壓診斷標準為目標積極治療,對應地可能要增加藥物,通過運動、飲食等多方面調控。如果沒有其他疾病(如腎功能不好等)或出現不適,老年患者也應以130/80mmHg為目標調控血壓,因為血壓降低並不會導致腦缺血。

  胡大一提醒,目前,國內患有高血壓的年輕患者非常多,與此關聯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缺乏運動、大量飲酒、飲食不健康、肥胖等。其中,肥胖人群容易患有睡眠呼吸暫停,這一病症也與高血壓相關。超重或肥胖者,如通過「管好嘴、邁開腿,吃動兩平衡」,用3—6個月把體重下降10%,血壓、血糖、甘油三酯和脂肪肝會全面好轉。

  而焦慮、抑鬱等消極情緒和心理疾病也會導致血壓大起大落,這種情況下的血壓不平穩,無法單靠吃降壓藥解決,還需要通過調控情緒「治本」。

  胡大一特別強調,對於血壓值在130/80mmHg—140/90mmHg之間的中青年高血壓患者,建議不一定馬上用藥,而是採用有效控制高血壓的五大處方,即藥物處方、運動處方、營養處方、精神心理睡眠處方、戒菸限酒處方。

  「在門診時,我們經常告訴高血壓患者,吃藥只占治療的5分,其餘5分還得靠自己。」應小盈說,我國是高鈉飲食大國,重油重鹽的餐食固然美味,但也是高血壓的「罪魁禍首」。「目前,我國成人平均每日攝入10克食鹽,但《指南》建議每日攝入量應低於5克,就是抹平茶勺表面的一小勺。」

  什麼食物含鈉鹽量高?「除了燒菜時放鹽,醬油也含鹽;零食、外賣中都有大量鈉鹽。」應小盈說,《指南》提到,對於高血壓患者,建議用鉀鹽替代鈉鹽,「因為低鈉高鉀飲食對高血壓控制有積極作用,但如果患者合併腎功能不全、高鉀血症等,應遵醫囑,我們更推薦通過天然食品補鉀,如DASH(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飲食提出,日常應攝入足夠蔬菜、水果、低脂(或脫脂)奶,從而維持足夠的鉀、鎂、鈣等離子的攝取,並儘量減少飲食中油脂量(特別是富含飽和脂肪酸的動物性油脂),可以有效降低血壓。」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高血壓等慢病發病率、患病率呈上升趨勢,高血壓防治和管理工作任重道遠。「要通過加大宣傳,將血壓從正常值到不太正常到異常的整個過程,說得更清楚透徹,讓老百姓真正了解高血壓的危害,加大對高血壓的防治力度。」湖南省岳陽市中心醫院內分泌研究所所長王曉岳說。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院長張國剛也表示,「可以通過多運動、不抽菸、控制體重等方式減少高血壓的發病率。高血壓是一個可防可控的疾病,只要把高血壓控制到達標,其併發症發生率就會明顯降低,對居民預期壽命不會有多大影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