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視角下的運河景觀設計——城河共生,文旅相融

國際設計 發佈 2022-12-16T03:03:16.054479+00:00

隨著時代更迭,運河的功能逐漸多樣化,除了航運和水利之外,還增加了生態保護、文化傳承、旅遊開發等功能。

世界各地的運河,見證著不同地域的交通、經濟和歷史文化變遷。隨著時代更迭,運河的功能逐漸多樣化,除了航運和水利之外,還增加了生態保護、文化傳承、旅遊開發等功能。

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明。為把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近年來,國家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出台了大運河文化公園建設方案,為大運河的生態治理、文化保護傳承以及可持續發展明確了路線圖、任務書和時間表。

大運河的生態治理方面,要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歷史風貌的基礎上,對大運河生態環境進行必要的修復、更新升級。注重水質改善、岸坡修復,保證防汛行洪安全,避免河堤水土流失,同時做好沿岸綠化,建設綠色生態廊道,加強生態空間管控,切實維護好大運河沿線綠色風貌。

文化保護傳承方面,要將運河遺產保護與延續運河功能、城鎮發展建設、歷史文化展示相結合,通過文化遺產保護、傳統環境恢復、創意活動開展、公園設施配套等手段,重塑運河歷史風貌,使運河成為休閒娛樂場所和觀光體驗目的地,以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

基於以上的背景,我們從風景園林的視角出發,選取全球各地運河景觀代表案例,從策劃生態路徑、挖掘歷史文化、重塑運河生活、促進文旅發展等方面,為國內運河城市提供借鑑與參考。在這些案例所呈現的自然與文化交融、歷史與現代碰撞中,一起感受規劃設計給運河和城市帶來的改變。

#01

清溪川修復項目

地點:韓國首爾

設計單位:金美京(Mikyoung Kim)設計事務所等

清溪川位於首爾歷史上的城市中心區域,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20世紀五六十年代後,隨著人口增長和工業發展,清溪川水質惡化,後被覆蓋為暗河,並在其上興建了高架道路。高架橋所帶來的汽車污染日益嚴重,其過大體量破壞了城市肌理,並且橋樑很多地方年久失修,促使人們重新思考這個區域的未來。

設計師依據不同區段的城市屬性因地制宜地做出了改造。西部河道為首爾政治中心,定位歷史主題,主要營造都市感風貌;中部中段定位「文化+城市」主題,營造城市和自然融合的風貌,為忙碌著的小商業者、購物者和旅遊者提供了一個令人嚮往的休閒空間;東段定位為「自然與簡樸」主題 ,主要為自然景觀風貌。

首爾中央商務區的城市超級街區,是清溪川的主要源頭。此段目標是通過在四英里範圍內的高架公路基礎設施,儲存並恢復來自城市的高污染水路。其成果是形成了一條人行步道區域。

該設計由獨立的石雕組成,象徵著朝鮮和韓國的未來統一。這些來自採石場的石頭構成了城市廣場的框架,同時將公眾通道直接帶到了水邊。運河設計適應季節性洪水,其外觀隨著石頭被淹沒和重新出現而變化。

設計受到不同時間與季節下水位的指引,並解決了由於雨季的暴雨引起的災難性洪水。獨特的傾斜台階石頭元素使人們能明確看出水位高低,同時鼓勵公眾活動與河流產生聯繫。

中段與其他施工段不同的是,這裡要在確保可以安全抗洪的同時,保留現有的下水管道。這樣做,河體就會變窄變深。於是,一條天然河流從一側流過,而一座雙層的人行道在江的另一側。這樣設計給人空間縮小的感覺,讓人們容易接近和到達。中段主要的文化景觀產品為正祖班次圖、玉流川、文化牆和清溪川洗衣場。

洗衣場

東段沒有過多的修飾和裝點,使居住在城市中心的居民們能找到大自然的感覺。沿岸連續的野生植被和水生植物被保留下來,留出足夠的草地和將來供野生動物生存的空間。清溪川高速公路的3 個高架橋墩被保留下來,提醒後代關注清溪川的變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水源綜合解決方案。清溪川的水源並非天然來源,而是大部分取自漢江水,將漢江水抽到清溪川上游補水,同時,通過地下水、雨水以及市政中水實現對清溪川水源的最大補給。

#02

Catharijnesingel運河修復

地點:荷蘭烏特勒支

設計單位:OKRA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Catharijnesingel 運河有著不同的樣貌。最早,烏特勒支市建造城牆,在其周圍挖了一條護城河。隨著城市發展,運河被認為文化價值較低,昔日的運河變為高速公路。1970 年,當地意識到運河對於生態及文化的重要性,希望恢復河道,加強烏得勒支市中心的宜居性。此後,人們呼籲還水的呼聲從未停止。

2020年,隨著Catharijnesingel 的重新開放,運河再次通航。現在烏特勒支的舊城護城河又回來了,烏特勒支市中心再次被河水和綠色植物所包圍。

恢復運河結構

烏得勒支老城中心周邊運河結構的修復是總體規劃站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通過重新挖掘過去被堵住的運河,恢復了原始的、歷史悠久的水結構。

柔軟的兩岸草坡

結合綠色的斜坡,設計師將生態、水岸休閒和交通精心整合。開闊的濱前水域空間為動植物有了更多的空間。其中包括杜鵑花、修剪過短的草地、帶有野生球根花卉的草地、灌木群和散落的樹木群。

在歷史悠久的市中心巡遊

位於河東側的遊船碼頭被拆除。該碼頭已被改造為適合停泊獨木舟和用於婚禮和葬禮停泊的船隻,並能為殘疾人提供便利。隨著水的回歸,運河將再次成為遊客逗留之地。人們可以乘船遊覽市中心,並在 Hoog Catharijne 購物中心下方參觀 Vredenburg Castle 的古老遺蹟。


#03

高線運河願景規劃

地點:美國科羅拉多州大丹佛地區

設計單位:Sasaki

從洛基山脈的山麓小丘到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全長近115公里的高線運河流經不同風景地貌,把區域中數以千計居民的生活連繫起來。十九世紀末,以人工方式開挖的運河原意是把南普拉特河(South Platte River)的河水引入附近農地,以提供灌溉用水,但時至今天,依賴此功能的用水戶大大減少,河道的休閒功能反而更突出。

高線運河的最大挑戰所在,就是水源本身。這條運河之所以受人愛戴,無非因為那裡輕鬆閒適的氛圍,要延續這種自然氣息,同時支撐起周邊的生態系統, 河道的水量就必須充足。而種種因素,都使這條人造運河的河水量逐步減少,項目所探討的正是以保護河道的自然特質為前提的新型水資源管理方式。

設計方力求打破慣例,把民意徵集過程包裝為一趟故事創作之旅。這正是項目取得成功的關鍵。通過開展超過100場以「高線運河冒險旅程」為題的活動,以多種多樣的的方式接觸運河沿線的各個社區和利益相關團體。定義了保護運河原始風貌的策略,設計訪客在河道沿岸的觀景和活動體驗,思考未來與社區、夥伴機構和政府組織繼續協作的途徑。在公眾參與過程中,不少人紛紛表示他們有興趣探討雨洪水的再利用方式,從而惠及毗鄰地區,讓世世代代都能享有如此珍貴的地球資源。

參與計劃討論的居民

從參與者的意見反饋可見,他們對高線運河的發展前景擁有共同的價值取態,團隊從中歸納出項目的五大指導方針。願景規劃方案的關鍵元素之一,是在運河沿線打造五個「主題區域」,此一舉措旨在重點刻畫當地多元化的自然景觀體驗。分別是曠野峽谷、起伏山丘、茂木村莊、城市避難所、隱修草原。

五大主題區域

曠野峽谷

起伏山丘

#04

都柏林大運河廣場景觀改造

地點:愛爾蘭都柏林

設計單位:瑪莎施瓦茨及合伙人事務所

大運河廣場坐落於都柏林大運河之上,位於都柏林的文化和商業金融中心——「港灣發展區」,是那裡的主要公共開放空間。它一面朝向大運河敞開,另一面靠著諸多世界著名機構和公司建築。在這些具有強烈現代建築感的建築組團中間,設計師把狹小的公共空間改造成了雕塑般的充滿色彩和活力的城市景觀。

設計師把車道和人行路線都融入於廣場之中,嘗試讓廣場延伸到每扇門口,使人們從任何角落都能到達廣場,也成為廣場重要的構成元素。並且根據改造主題用一席紅地毯從劇院直鋪到運河,而將新酒店與辦公樓項目連接起來的則是綠地毯。紅地毯用的材料是鮮紅的新型塑料玻璃。綠地毯的表達則相對平靜,從地面抬升起來的多邊形綠色「地毯」用濕地植物來喚起人們對這片曾經的沼澤地的回憶。綠地毯上的凸多邊形種植池中種植了豐茂的草類,為人們逗留和觀賞盛景提供了綠色的草坪。當微風吹過這片柔軟的草地,它們搖曳的舞姿給廣場增添了動感。

為了增加立體感,廣場上設立亮紅斜燈柱加以烘托。在紅燈柱里安裝了雷達感應器來記錄人流的運動,然後通過預先設計好的燈光程序來控制場地里的紅色LED燈,用變幻的夢幻燈光營造活躍的動感。水景的部分,設計師把一塊巨大的綠色大理石一分成二,一邊是個矮的相對安靜的水景,另一邊則是高的宛如小溪流水噗噗作響的跌水景。

廣場上的亮紅斜燈柱

#05

倫敦國王十字車站運河步行廊

地點:英國倫敦

設計單位:Townshend Landscape Architects

運河長廊(Canal Corridor)沿著Regent’s Canal貫穿國王十字街的中心。它是一個連續的長形空間,因此形成了一個長達600米的線形公園,連接著周邊的地區。

國王十字總體規劃確定了兩條關鍵軸線,第一條是一條南北向的中央軸線;第二條軸線是沿著攝政運河的東西向連接線。運河走廊旨在慶祝建築遺產,同時改善周圍環境並增加當地的生物多樣性。

從東到西,分為四個空間。分別為Wharf Road 花園 、纖道和河階、巴格利步道、儲氣罐花園。

Wharf Road 花園

設計概念參考了攝政運河的彎曲形式。小路蜿蜒穿過平緩起伏的草坪和植物,其形狀與儲氣罐花園的景觀相呼應。空間的南側失業開闊,與攝政運河建立了視覺聯繫,可以看到遠處的城市天際線。

花園的小路鋪有粘合礫石,草坪和種植區從地面上升起,花池邊緣 鋼邊收邊,體現了對場地歷史工業性的紀念。在種植池邊緣,還嵌入彎曲的木凳給人們提供休憩的空間。

纖道和河階

河階(Ghat) 是東南亞的一個術語,指的是通往水域的階梯。這些寬闊的朝南台階向下延伸,將廣場與運河連接起來。它們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圓形劇場空間,可以舉辦戶外藝術節、清晨瑜伽、音樂演奏會和電影放映等活動。

巴格利步道

普利姆索爾高架橋沿著落煤拱門的頂部向東延伸,向下傾斜到糧倉廣場。該路線設計為高架長廊,已建成中央人行道,兩側種植植物。沿著高架橋,在四周開闢了口袋空間,為人們提供休俯視河道景色的休閒空間。

儲氣罐花園

場地沐浴在陽光下——隨著場地遠離運河,形成面向運河的傾斜草坪。花崗岩鋪成的小徑在視覺上延伸至運河一側,並可通往遠處的國王十字車站。種植設計巧妙地運用了紋理和顏色,並著重強調了植物群中的黃色調。


#06

杜拜運河The Block公園景觀設計

地點:杜拜

設計單位:desert INK

杜拜運河工程2016年完工,為杜拜創造了6.4公里的濱水空間。The Block公園就位於運河上游D3濱水設計區內。

為了配合周邊商業區的發展、增加周邊居民區的入住率,開發商仍希望在商業開發前,為周邊居民和上班族提供活動空間並吸引更多旅遊訪問。2016年開發商便發起了國際競賽,徵集景觀方案。Desert INK團隊提出了將建造運河時遺留在場地內的700多個護岸混凝土塊用於公園建造,減少垃圾處理費,將巨大的混凝土基石融入公園,打造攀岩牆、藝術裝置等。

設計師回收使用混凝土塊的方式是一大創新之處。通過打磨、傾斜放置、掩埋等處理方式,轉變成遊樂場的滑梯、健身器械的組成部分、攀岩壁等設施,簡單排列堆疊後靈活分隔了公園的活動空間。

建成後的公園不僅吸引了周邊居民、遊客,也吸引了商業主辦方在這裡舉辦大型活動。並且也為周邊上班族提供午休場所、戶外健身空間。開通運河水上計程車服務後,通過水上交通來公園的遊客數量也逐漸增多。公園管理方也主持設立了居民滑板協會和BMX協會,並定期舉辦體育活動。

#07

杭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臨平段)核心區塊城市設計及概念設計方案

地點:浙江杭州

設計單位:AUBE歐博設計

大運河杭州段是中國大運河沿線城市中唯一的兼具京杭大運河、隋唐運河、浙東運河三類運河的區域,也是千年延續的南部漕運樞紐。

方案總體以「江南運河名鎮 科創文旅水鄉」為發展定位,規劃形成「一軸一廊五島五心」空間布局。一軸為運河博覽軸,融合產城空間;一廊為創新文旅服務廊,有機串聯各功能板塊;五島為創新文旅島、科創先鋒島、小鎮生活島、智慧生態島、預留發展島;五心為總部中心、科創中心、文創中心、古鎮核心、樂活都心。

「一軸一廊五島五心」空間布局

通過藍綠網絡、空間風貌、功能布局、交通組織四個核心規劃框架,希望將塘棲打造成集江南生活方式、運河古鎮文旅、河岸科創產業、水鄉田園生態於一體的大運河城鎮發展理想樣板。

運河文旅:文化沉浸,科技賦能

伴隨水北新地的開發,這裡將呈現一座引領江南古鎮新玩法的創新文旅島。塘棲將打造南北運河街、江南風物集、活態匠藝村、新橋灣船秀廣場等項目。此外,還將打造花境大善寺、棲溪廟會街、國潮IP夢工廠等多個古鎮新場景,讓文旅科技全面融合,形成持續的更新與升級。

創新文旅島鳥瞰

與水北繁鬧的景象不同,水南以靜態的休閒業態為主,布局旅遊服務和精品酒店以及評彈茶社、中醫文化館、國風漢服館等項目,打造江南田園度假聚落,突出塘棲本地休閒生活方式。

運河科創:文化基因,科創生態

作為大運河科創城的啟動區,將以「1+2+1」的產業體系,以數字經濟為基礎,重點發展新智能、新文娛兩大方向,未來重點培育元宇宙產業。

科創先鋒島鳥瞰

「新文娛」產業中的「乾隆行宮及會議中心」項目將以乾隆行宮歷史為出發點,重建乾隆行宮歷史地標、重現歷史記憶。計劃採用中式園林的建築布局,集合園林餐飲、大型會議、酒店住宿等功能,整體打造乾隆行宮大組團。

乾隆行宮組團

運河生活:水鄉意趣,城市機能

為體現生態優先理念,臨平將構建沿運河為中心的開放空間,內部「幾」字形創新文旅服務廊,南北向藍綠通廊,社區公園四個層級組成的公共空間。在大運河科創城啟動區範圍內,沿大運河岸打造集藝術景觀、運河記憶、運動公園、生態科普、親子活動,水上活動、節事廣場為一體的複合型生態公園系統。

濱內河社區體育設施

這裡還將通過水系的調整、水上交通的恢復,強化水鄉慢生活的回歸,修復沿岸綠道系統,逐步更新與提升沿岸業態,與在地文化要素結合。南面與相鄰丁山湖濕地聯動,適當打造高端湖畔民宿、精品農家樂等產品,模糊居住與旅遊的邊界,令居民感受詩意棲居,遊客沉浸水鄉生活。

#08

通州大運河沿線景觀

地點:北京通州

設計單位:同濟建築院、法國岱禾和天大聯合體為競賽的兩個優勝方案;清華同衡、市規劃院、市水利院等8家單位對優勝方案整合和深化

通州大運河沿線圍繞「全域博物館 千年運河堤」主題,形成三道系統、三層岸線、五區聯動的景觀風貌空間格局。

三道系統 將打通現狀14處斷點

大運河沿線結合兩岸五區風貌及景觀節點,確定最優騎行道和最優跑步道、漫步道選線,形成層次清晰的三道系統。這個過程中將梳理打通14處道路斷點,實現副中心範圍內大運河沿線全線貫通。

此外,各分區還會構建區域成環交通系統,尤其在匯五河段和聚活力段新增遊覽觀光線路,服務運河精華段落,南側銜接大運河森林公園已有遊覽觀光線路,並預留與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遊覽無縫銜接的可能。

三層岸線 構建藍綠交織的城市濱水空間

大運河沿線將塑造「親水、近水、樂水」三層岸線。第一層為「古韻駁岸」,通過碼頭、駁岸、綠化等景觀設計,彰顯運河文物本體的歷史文脈;第二層為「活力長堤」,每隔200到300米設置一處景觀遊憩場所;第三層為「城市林廊」,融合河道景觀與濱水第一層建築界面,形成水城共融的城市前廳。

「古韻駁岸」層,將在最大化保留現狀駁岸的基礎上,塑造八種駁岸景觀,在重點區域塑造「楊柳狹岸」「花板石道」的通州運河道,強化京城運河水岸印象。「活力長堤」層,將新規劃驛站與提升既有景觀節點,進一步豐富河岸生活,集中打造五河交匯與六環和大運河交匯處兩大區域級重要景觀節點。「城市林廊」層,將延展濱河景觀氛圍,打通濱河空間與城市公共空間的慢行聯繫,進一步縫合濱河景觀與城市腹地,提升臨水界面的風貌。

五區聯動 布局特色精品節點和景點

方案將大運河沿線劃分為「溯源流、匯五河、聚活力、歸平遠、入自然」五個主題區域。方案將重點突出『匯五河』『聚活力』兩個重要城市段的景觀詳細塑造。

「匯五河」位於五河交匯處,基於源頭島平緩開闊、燃燈古塔空間統領等特點,構建慢行環線,塑造源頭島、大光樓等景觀提升節點,配置7處驛站和2處碼頭。在源頭島節點,將結合現狀道路交通改造,採用景觀手法縫合通燕高速兩側城市功能和景觀,利用源頭島現狀資源,打造高品質智慧生態活力島。

「聚活力」包含運河商務區,這一區段是城市活力重要承載區,將重點打造運河2號地,通過設置景觀、建築、庭院3種新型堤防方式,滿足百年一遇防洪標準,設計堤頂至常水位的公共景觀環境,實現堤景融合、隱形韌性、生態活力的城市濱水空間示範段。

四大片區 構建博物館展示格局

此次方案提煉出「全域博物館,千年運河堤」 主題。全域博物館,指通過挖掘運河歷史文化,復原兩岸歷史遺蹟,從而激活城市活力。綜合方案也梳理和整合了大運河沿線文化資源。大運河畔有現狀博物館兩處,分別為通州博物館、張家灣博物館。將新建三處,分別為首都博物館東館、翁城博物館和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提升利用兩處,分別為寶通銀號和靜安寺。

#09

揚州三灣生態文化公園

地點:江蘇揚州

設計單位:艾綠尼塔

揚州運河三灣風景區,位於揚州古運河三灣段,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國家水利風景區。由於歷史原因,三灣區域曾經聚集了農藥廠、製藥廠、染化廠等大量企業一度環境污染嚴重。近年來,揚州大力推進三灣片區整治,陸續搬遷近百家工廠企業,清理拆除違章建築、破舊碼頭,同時啟動河道清淤、綠化建設、濕地保護等一系列工作。2017年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正式建成並對外開放。

三灣文化公園設計以《揚州畫舫錄》中描述的揚州生活為源,結合現代社會的發展訴求,借「三灣」妙境演繹新時代下的揚州——揚州的後瘦西湖時代。

在規劃策略上,2012年介入設計之初,團隊提出「圈層規劃」理念,根據三灣運河的生態情況,分為三個圈層,濕地保護、濕地緩衝、參與性濕地,根據整個圈層的劃分,相對應的設計滿足人類活動的三類需求。同時為保證三灣運河世界遺產景觀的完整性、真實性、唯一性,將運河兩岸對外50米範圍作為世界遺產控制範圍,在不改變運河原始風貌的基礎上,通過生態治理、修復景觀。

生態

根據「圈層」策略,設計保留了三灣古老的媲美都江堰的水利特色,並在外圍保護和恢復了三灣生態濕地,建立不同強度的生態和休閒圈層。

對廣陵區三灣濕地內的由水泥廠累計的重度污染水及污泥進行抽離、更新。利用梯級淨化、水生植物及淨化設備對濕地內水質進行提升,徹底改善濕地水質。在最具生態價值的核心區域設置濕地區域,並進行分層控制,從外圍到核心分別是濕地參與區、濕地緩衝區、濕地保護區,同時濕地緩衝區局部採用立體交通,以架空廊橋的形式減少人類活動對生物的干擾,從而在保證生態修復、生境營造的同時,也能夠滿足城市休閒的需要。

對三灣核心區域現狀9萬方左右的魚塘進行了保護,作為生態濕地保護區域,並對現狀進行了梳理,使塘與塘連接,形成開闊水面、淺水區、深水區,營造豐富的生境系統。在濕地緩衝區設置了觀鳥廊、觀鳥屋、觀鳥平台、生態步道等,為市民、遊客體驗、學習濕地生態提供了鮮活的教材。

活力

根據場地特色分別打造濕地生態體驗區、三灣漫生活體驗區、田園風光體驗區、體育健身區及兒童活動園,為城市休閒生活提供絕好的載體。老百姓可以在這裡跑步、打球、跳操...公園,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文化

剪影橋是一座跨古運河景觀橋,全長168米,其中主橋長120米,寬20米。方案靈感汲取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的剪紙藝術。

運用漂浮屋頂的設計手法,將古典園林中的水榭作現代的藝術演化,在三灣河畔形成聽雨觀三灣、抬頭望星月的意境。

劉禹錫的「清箏促桂十三弦,揚州市里商人女」及《揚州畫舫錄》「年年腸斷玉簫聲,檀越紅牙小部箏」,描繪的正是揚州古箏。錦瑟橋運用了古箏的元素,分為弦、梁、柱、板。橋頂的鋼管好似琴弦,琴弦中間是箏碼,古箏中稱之為雁柱,遠看就如一台大型古箏立在天然濕地風光之中。

#10

徐州市京杭運河不牢河市區段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方案設計

地點:江蘇徐州

設計單位:上海復旦規劃建築設計研究院

古時,汴水、泗水在徐州交匯,近代以來,不牢河需要承載貨運功能,其中運煤船很多,水質較為渾濁,綠化也雜亂無章。「不老之河」已呈現出疲態。時間轉至當代,億噸大港的建成,南水北調東線的貫通,以及大運河申遺的成功,讓古老運河徐州段迎來新的紀元。

基於此狀況,設計團隊總結不同地段的氣質,設計團隊將運河劃分成三段,生態人文段、活力休閒段、智慧創意段。重點打造其中5個節點,形成「一河兩岸綠山水·三段五點通古今」的結構。

與文化的關係

運河文化遺產豐富,當地做了一系列策劃來充分挖掘品牌價值。除了為運河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之外,還規劃有構建承載文化的五大空間場地和文化地標,包括淮海第一關之藺家垻船閘、青山福地之運河福塔等。創立三大文創產品品牌,包括「彭祖養生產品」「龍華福運產品」「帝王影像產品」。

「萬世津梁」節點

「泗水撈鼎」情景演繹

與生態的關係

縫合「區域生態斑塊」。對接基地山水格局保護規劃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用綠道縫合「區域生態斑塊」。

打造「連續智享綠道」。依託景觀綠道工程打造一條集「春之聲、夏之舞、秋之悅、冬之陽」 的智享景觀綠道。

鑲嵌「寶石珍珠項鍊」。依託景觀節點工程打造「三廊十二園」、「百里十八亭」和「三大濕地公園」。打造三座長廊和十二月花月特色景觀園;設計建造展現徐州農耕文明的節氣亭、展現徐州兩漢文化的漢字亭、體現徐州天工技藝的創意亭;在現狀基礎上建造三大濕地公園來改善運河微氣候,增加運河綠化率。

與交通的關係

對於內外交通銜接差、功能不完善的狀況,提出了貫通與完善道路交通,補缺新北區交通網的策略。

比如銜接區域交通組織,對接中心城區綜合交通和中心城區道路系統規劃,導入外部人流;貫通兩岸防汛通道。打造多元複合,交通例如 「三道複合」的慢行貫通工程,設置騎行道、慢跑道路、濱江步道。完善運河水上遊覽交通碼頭;優化運河港口作業碼頭;改造老渡口;完善慢行服務設施。

與產業的關係

對於運河產業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植入文創產業,打造文旅亮點,融入全域旅遊大格局,構建運河主題游線;以傳統、創意、未來為引領,打造3大特色文化體驗項目;做大運河節慶活動,以運河馬拉松為引領,做大5個主題節慶活動,以此引爆運河文旅市場。


資料來源:瑪莎施瓦茨及合伙人事務所、Sasaki官網、OKRA官網、金美京(Mikyoung Kim)設計事務所)官網、archdaily、Townshend Landscape Architects官網、desert INK、歐博設計官微、副中心之聲官微、艾綠尼塔官微、上海復旦規劃建築設計研究院官微、北運河今昔公眾號、揚州晚報官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