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寶璽|慈禧太后岩玉翊坤宮珍賞印璽

開心的靈巧孔雀dc 發佈 2022-12-21T09:53:13.149278+00:00

2006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一方「清慈禧太后岩玉雕雙龍鈕翊 坤宮珍賞 長方印璽,估價800,000-1,200,000港幣。

2006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一方"清慈禧太后岩玉雕雙龍鈕翊 坤宮珍賞 長方印璽,估價800,000-1,200,000港幣。

此方寶璽用硬度較低的岩玉刻制,淡綠色的玉質略顯通透。交龍鈕,附系黃絲繩綴,陽文"翊坤宮珍賞",印文四周圍繞龍紋、火珠圖案。從印鈕、印文、材質、刻工等綜合考察,為晚清慈禧太后(1835年一1908年)時期宮中製作。

儘管當時處在大清國運衰退的背景下,慈禧其御璽製作數量卻非常之大,僅次於乾隆帝和嘉慶帝。慈禧《寶書》共收錄璽印一百五十餘方,多數是常用之印。

另在故宮博物院文物庫房,保存大量未入《寶書》慈禧璽印。慈禧御用璽印除少數小璽用玉、青金石、壽山石、昌化石刻制之外,大部分用檀香木、岩玉和較軟的青玉製作。同一印文用同種材質分別用陰文和陽文刻制,做成大方形、小方形、大長方形、小長方形、圓形等不同規格的對印,形成一組,有時同一印文璽印多達十方,恐怕除乾隆皇帝以外無人能比。

翊坤宮是慈禧在宮中重要活動場所。以翊坤宮為印文的寶璽較多。這方"妞坤宮珍賞"璽是其中一方,對認識慈禧寶璽及其思想性格具有重要的價值。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居所。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始稱萬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為坤宮。清代曾多次修緒,原為二進院,清晚期將翊坤宮後殿改成穿堂殿曰體和殿,東西耳房各改一間為通道,使翊坤宮與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進院的格局。翊坤宮在永壽宮的北面,儲秀宮的南面,長春宮的東面,東西十二宮是以東面為尊,也以靠近乾清宮為尊。



1873年,同治皇帝親政,慈禧太后歸政,每天在長春宮裡看戲消遺時光。1874年,慈禧太后四十壽辰。同治皇帝耗費17萬兩銀子,對長春宮殿堂進行修葺和裝潢。

1884年,適逢慈禧太后五十大壽。慈安太后早已病逝,慈禧搬回到儲秀宮居住。


她耗費63萬兩白銀對儲秀宮進行大規模整修將儲秀宮和翊坤宮打通形成一體。翊坤宮由此成為主殿。

每逢重大節日,都要在這裡接受妃嬪們朝拜。儲秀宮變成寢宮。用膳在後殿體和殿。儲秀宮的後殿麗景軒,則被作為看戲的場所。

1888年6月慈禧移居西苑儀鑾殿(今懷仁堂)直至去世,再沒有回到翊坤宮。推測此方宮殿璽是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紫禁城時被掠奪至海外。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