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間冬節故事及其文化意義

潮商app官方賬號 發佈 2022-12-23T17:59:19.594947+00:00

冬至,又稱「長至節」「賀冬節」「亞歲」。這一天是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日南之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民間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中,只有清明和冬至作為節日,而冬至在我國從古至今是最隆重的節日之一。

冬至,又稱「長至節」「賀冬節」「亞歲」。這一天是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日南之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民間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中,只有清明和冬至作為節日,而冬至在我國從古至今是最隆重的節日之一。舊時民間有「冬至大如年」之說法,近現代以來才「大不如年」。

有節就有俗。潮汕冬節節俗主要有幾個方面:

1、吃丸。潮汕一帶,冬節前,家家戶戶都要舂糯米粉末兒,準備做糯米湯丸。到冬節前一天,吃過晚飯,家中主婦就張羅把一個大筋 (淺沿的笸籮)擺在矮凳上,把糯米粉末兒揉成團。然後,一家人無論大小都圍坐四周,各自捏取粉團搓成彈珠大的冬至丸。有些人故意搓一些大小參差不齊的,這叫「父子公孫」丸,象徵歲暮之際,一家人圓圓滿滿。冬節日天亮之前,勤勞的主婦就用紅糖煮熟「冬至丸」,放在碗裡,用於祭拜祖先及司命帝君。起床之後,大人和小孩都要先吃上一碗冬至丸,這樣才算添了一歲。如果有家人外出未歸,那麼一定要為他留下一些糯米粉,待其歸家時,做一碗湯丸給他吃。潮汕民間冬節民諺有「冬節年腳邊,家家挲甜丸」「食丸大一歲」「冬節丸,一食就過年」

冬節除了人吃丸外,人們還用以餵牛。如果牛不吃時,要想方設法用甘蔗葉包住哄它吃。

2、貼甜丸。舊時潮汕人在吃冬節丸還有一個小環節,就是祭拜祖先之後,拿出一些甜丸貼在自家的門環、門頂、屋樑、米缸等處。此外,還要在牛的前額、雙角、脊背、尾巴貼上丸。這一天,人們也要在家裡的牛欄、豬圈等處貼上冬節丸,灶頭也得放上五七粒。

3、「食丸尾」,並因此而帶來的「走仔會」習俗。「食丸尾」主要是在冬節後進行的一個節俗活動。每年冬節「食丸」後,各家各戶都會把嫁出去的「走仔」請回來「食丸」,因這一活動是在冬節自家「食丸」後進行的,故稱「食丸尾」,實際是將嫁出去的「走仔」請回來團聚。具體日期由各家確定,一般在冬節過兩天後。各家各戶請回來「食丸尾」的「走仔」,是所有嫁出去的「走仔」,包括老姑母、姑母以及姐妹三代。雖然是「走仔」,但往往也包括姑爺們、兒女們,拖家帶口的。「走仔」們來「食丸尾」,一般都會帶上大餅、糖粿、水果等禮物。「走仔」們來「食丸尾」,一般吃中午後就各自回家。

4、祭祖。又叫「祭冬」或「拜冬」。冬至祭祖形式分兩種:一種是室外祭奠,另一種是室內祭奠。室外祭奠,在祖先墓地舉行,室內祭奠,則在家祠舉行。

舊時潮汕人冬至室內祭祖儀式從冬至日的第一天晚上開始,事先在宗祠設香案,擺供品。到晚上十一點鐘左右,由族長或德高望重的長輩主祭,領合族男丁,敬香、上燈,敲磬,鳴炮,按輩分長幼依次拜祭,行三獻禮,讀祭祖文,祈求全族福壽康寧。在祭祖的過程中,聽家族長輩講起先祖故事,重溫先祖在苦難創業的艱辛與諄諄教誨,感受善的精神傳承。祭祖,不僅僅是感恩生命的賦予,更是感受善的精神力量。或許祖先留下的物質財富,終有一天會用完,但先祖的精神傳承,讓後人銘記珍視,這或許也是祭祖的意義之一。

潮汕冬節及其節俗,民間流傳幾則故事,這些故事富有一定的文化意義。潮汕民間流傳的幾則冬節故事,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關於冬節吃丸習俗的由來。對於冬節吃丸習俗的由來,潮汕民間流傳有兩則故事。

故事一:牛生日。這個故事在全中國大部分地方有流傳,在潮汕地區也有流傳。

從前,有一個叫墨斗公的木匠,居住在一片土壤非常肥沃的村子裡。村裡的農民只要隨便把稻種撒到田裡,禾苗就會茁壯成長,他們不用耕種,就可以得到好收成。

因此,農民們整天閒散懶怠,經常聚於墨斗公的木匠店閒聊。墨斗公甚覺心煩。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將一包施過法術的鋸木屑交給徒弟,吩咐他每天撒一點在稻田上,田裡就會長出雜草。這樣,農民便要天天下田鋤草,慢慢也就變勤勞了。

不過,這徒弟也是懶散一族,他嫌每天撒木屑太麻煩。於是,索性將整包木屑一下子全倒在田裡。稻田裡一夜之間便長出密密麻麻的無數雜草,因而禾苗枯死殆盡。從此,民怨四起。墨斗公見徒弟闖下大禍,非常憤怒,在冬至這天施法術,將他變成一頭牛,並令它下田為農民耕地除草。

誰知這個懶惰鬼變成牛後,仍懶性不改,不願耕田,有時說太累,有時又說有病;實在沒法推託,就要主人答應它,每落田走一趟,就要餵以湯丸作報酬,否則就躺倒不干。

後來,如來佛祖知道懶牛的所作所為,就在牛兒的下巴打下一顆釘子,使它再也不能開口抱怨。從此,後人就將冬至日作為牛的生日。讓牛休息一天,又餵以湯丸,以答謝它一年的辛勞。

故事二:樵夫與黃精姜。這第二個故事主要在閩南與潮汕地區流傳。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樵夫到深山砍柴,不小心失足墜落山澗之中。澗極深,又人跡罕至,因此無人救援,不能脫險。幸得採食澗中黃精姜得以不死。

十餘年後,他遍體生毛,身輕如燕,終於出澗回家。但他此時本性全變,家人叫他也不理睬。家人想出一法,用糯米粉和水揉成丸給他吃。樵夫以為黃精姜,便吃了下去。日子長了,他逐漸恢復了本性,全家得以團圓。而自此相沿成習,有了冬節吃甜丸的習俗。

二是貼甜丸習俗的由來。對於冬節貼甜丸習俗的由來,潮汕民間也流傳有兩則故事。

故事一:逃荒女兒祭。這個故事應該是在潮汕與閩南地區流傳。

傳說,有一年冬至,閩南來了三個衣衫襤褸的逃荒者。饑寒交迫,老婦餓死了,只剩下父女兩個人。父親向人家討了一碗冬節丸給女兒吃,但女兒卻堅決不吃,要讓父親吃。推來讓去,父親流淚說:「女兒,為父不能養活你,眼看你忍飢受餓,不如在這裡擇一人家嫁了,圖一口之食。」女兒也就含淚答應,兩人分食了一碗冬至圓後便分手了。

後來,女兒嫁了一個好人家,日子好過一點了,但她天天思念父親。到了冬節時候,更是憂傷萬分。她的丈夫問起原因,妻子就將詳情告知。後來夫妻倆想了一個方法,在大門環上貼了兩顆大大的冬至丸,心裡想:父親若看到,定會觸景生情。這樣,年復一年,這習俗終於沿襲下來。

故事二:專放給老鼠吃。這個故事在潮汕等地區流傳。

相傳,五穀的種子是老鼠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咬來給農民種的,農民為報答老鼠的功勞,約定每年收割時,應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後來,因為有一個貪心的人,把田裡的五穀全收割了,老鼠一氣之下便向觀音娘娘投訴。

觀音娘娘聽後也覺得可憐,便賜給它一副堅硬的牙齒,叫它以後搬進人家屋內居住,以便尋食。自此,老鼠便到處為害了。

潮汕民間流傳的幾則冬節節俗故事,有趣,生動,更是有一定文化意義。

1、編造故事來解釋節日習俗的由來是一種普遍的人類文化現象

節俗是一種世界性文化現象,不同民族、不同民系創造了不同的節俗。人們創造節日,舉辦節慶活動,是從大自然中得到啟發。竹有節,甘蔗有節,蓮藕有節;時令有春、夏天、秋冬,有熱有冷,有日有夜;身體手腳骨架有關節;人生有嬰兒、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成長階段……人們從這些自然物、自然現象、人類自身中受到啟發。大自然有節,每一節代表生長的不同階段,是發展的轉折點。生活也有節點,人的成長也有節點,必須適應大自然的發展規律,適時調節,有效轉折,與時俱進。於是,民間創造了風情萬種的節日習俗,舉辦了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形成富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節慶文化。人們在這風情萬種、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中,放鬆自己,放縱自己,釋放自己,調適自己。

為什麼要在一個特定的日子過節?過節的時候為什麼大家都按照一個模式活動?過節的時候為什麼大家都如此熱情、興奮?這些都需要一個解釋。最簡單、生動、有趣的解釋,就是編造一個故事。於是,幾乎每一個節日的由來,每一個節俗的形成,背後都有美麗生動的故事在流傳。潮汕民間流傳的幾則冬節故事這種文化現象,完全符合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

節日習俗故事,主要是講述各民族、各地方節日習俗由來的故事。一般來說,民間節日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有些風俗的源頭可能要追溯到文字發明前的史前時代,探尋節日的真正起因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可是,到了過新年時,大家就貼傳聯、放鞭炮,吃團圓飯、拜年;到了元宵節就張燈結彩;到了清明節就插柳、上墳、祭祖;到了端午節就掛艾草、喝雄黃酒、吃粽子、賽龍舟;到了中秋節就吃月餅;到了重陽節就登高、飲菊花酒、吃菊花糕;到了冬至就吃甜丸;到了正月初七就吃七樣羹……這些都是許多讓整個鄉村的人如痴如醉,有些節日則引得萬人踴動,舉鄉若狂。

潮汕傳統節日有不少與整個漢民族大同小異,相應的,節俗活動與整個漢民族無大差別。當然,也有一些地方性的節日與節俗,因而,潮汕民間也與其他地方一樣,有不少節俗故事,既有傳承的,也有自己編造的。

2、潮汕傳統農耕社會的真情反映

古代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潮汕是中國的潮汕。廣闊的潮汕平原,土壤肥沃,雨水充沛,陽光充足,加之潮汕農民「種田如繡花」深耕細作技術,歷史上的潮汕地區,從南宋之後,農業生產一直比較發達,走在全國前列。發達的農業生產,厚重的農業文明,造就了濃郁的土地崇拜,形成濃烈的農業文化,因此有了漢族農耕文化傳承,也就有了潮汕地方特色的農業文化。而這當中就包括立春、清明、端午、冬節等這些濃厚農業文化色彩的節日習俗,有了反映這些濃厚農業文化色彩節日習俗的民間故事。

潮汕民間流傳的關於冬節由來故事,無論是「牛生日」的故事,還是「樵夫與黃精姜」,都明顯地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都是農業生產的產物。

3、寄託潮人對團圓團結生活的美好追求

「每逢佳節倍思親」。湯丸、月餅、葡萄、桃、李、梨、西瓜、柚、油甘等等都是圓的;年飯圓、月圓、餅圓……人亦圓,情亦圓;好一個圓字!圓,寄託多少人的美好追求,反映眾多民眾的良好願望。冬節所吃丸之丸,既是具體、物化之外形圓的,又有象徵意義——圓是團圓之丸。這是海內外潮人的生活追求,就是要求家人團圓,家族團結,潮人團結。

海內外潮人冬節吃的丸,不僅是丸,而且是甜丸。這甜字,寄託海內外潮人對甜甜蜜蜜生活的美好追求。純樸,真摯,可愛!

崇尚紅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民俗,寄託著美好的祝願。潮汕人也非常「尚紅」,有著濃重的紅色情結。紅色在潮汕民俗中被廣泛地應用。冬節吃的丸,要染成紅色。潮汕人之所以喜歡將冬節甜丸「染紅」,是因為紅色能祛邪,象徵歡慶、吉祥、平安、快樂。「食丸大一歲」,食了紅色的丸,生活精彩,紅紅火火。

4、具有明顯的情感價值

「食丸尾」,顧名思義,就是娘家煮湯丸給「走仔」們吃,其深厚含義是團團圓圓。這是一個值得回味的「走仔會」。這些來食丸尾的「走仔」、阿姑們,借次機會,敘敘情,談談心;交流生產情況,介紹生活經驗;各家的孩子,相聚一起,玩耍,追逐,其樂融融……因冬節「食丸尾」而帶來的「走仔會」,維繫親人感情,培育族人親情,情感價值明顯且豐富,真摯而寶貴。

5、充分體現人與自然生態環境和諧協調關係

舊時潮汕人吃冬節丸,要拿出一些把甜丸貼在自家的門環、門頂、屋樑、米缸等處。長輩總是要告知孩子們,這些貼在自家的門環、門頂、屋樑、米缸等處的甜丸,未過三天忌諱取去食,否則會流鼻水。這是潮汕民間冬節一條民間禁忌。這一條民間禁忌純屬嚇唬小孩子的。問題在於,過了三天,這貼在自家的門鈴、門頂、屋樑、米缸等處的甜丸早已干硬,難以食用,而且染上灰塵,或者發霉不能食用了。可以說,貼甜丸完全是舊時一個陋俗,它不僅不衛生,而且有損雅觀,有所浪費,自然而然地逐步消失了。

為什麼舊時潮汕人在吃冬節丸要拿出一些把甜丸貼在自家的門鈴、門頂、屋樑、米缸,貼在牛的前額、雙角、脊背、尾巴呢?主要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圓,表示好意義,它預示明年又獲豐收,豐衣足食,家人團團圓圓;二是專放給老鼠吃的。貼甜丸是留一小部分農作物給老鼠吃的遺留與變化形式。其實,稻穀是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從野生原稻培育出來的,精收細打,顆粒歸倉是做得對的,飼老鼠是不應該的,但這畢竟是千百年來的民間傳說而已。三是讓牛與主人添壽添福,因為牛耕田犁地,勤勞無怨,勞苦功高。

冬節有潮汕故事,潮汕故事使冬節更具文化內涵,更有文化意義。講好潮汕冬節故事,傳頌潮汕冬節故事,創造新的潮汕節俗故事,我們責無旁貸,我們都是追夢人!


作者:陳友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