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多爾袞痴迷,洪承疇拜倒的孝莊文皇后到底有多美?

遙山書雁 發佈 2022-12-25T03:57:50.510763+00:00

也許她來到人世間的一剎那,別人並沒有感到有什麼兩樣,然而,他們錯了。然而,這位名門閨秀卻不喜歡閒坐家中,而偏愛到草原上騎馬牧羊——當然父母不會真的讓她去受牧羊之苦,僅僅允許她隨著羊群,騎馬在草原上嬉戲。

公元1613年3月28日,有一個女嬰在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家裡出生。也許她來到人世間的一剎那,別人並沒有感到有什麼兩樣,然而,他們錯了。這是一位影響了中國歷史的女政治家。她後來入主清朝宮廷五六十年,輔佐清太宗皇太極、清世祖順治、清聖祖康熙三朝,在變幻莫測的政治風雲中,以非凡的膽識和傑出的才幹,對滿清政權的穩固和政治清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2000年的封建時代皇后史上,寫下了出色的一頁……她,就是清太宗孝莊文皇后、清世祖順治帝的生母、清聖祖康熙帝的祖母——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

一、出 嫁

在美麗的草原上成長起來的、具有高貴血統的布木布泰,很快出落成一位資質濃艷、光彩照人的成熟少女,而且帶有一種天使般華貴迷人的氣質。她很快芳名遠播,被譽為「蘭心慧質」的「塞外明珠」。

然而,這位名門閨秀卻不喜歡閒坐家中,而偏愛到草原上騎馬牧羊——當然父母不會真的讓她去受牧羊之苦,僅僅允許她隨著羊群,騎馬在草原上嬉戲。這下可苦了附近的蒙古貴族小伙子們! 他們常常頂風冒雨在草原上布木布泰時常出沒的地方騎馬兜圈,為的是能見到那位美麗的蒙族少女的倩影……年輕而多情的布木布泰當然知道這些,可是她開心的微笑中總夾著一絲淡淡的憂愁,有時她不禁低聲哼起草原情歌:「心上的少年郎喲你到底在何方……」

這天,布木布泰又在一塊石壁下坐著,任羊兒在身旁悠閒地啃著青草。她兩手托腮望著遠方,又陷入了憧憬和沉思……突然,遠處草原上出現了一隊人馬,旌旗招展,甚是整齊威武。

她凝神看去,原來是滿洲人。隊伍漸漸走近,她看到在隊伍前面,人們眾星捧月般地簇擁著一個年輕的貴族。他手挽馬韁,聽著隨從興高采烈地指點草原大聲議論,不時地微笑著點頭,英俊威武的臉上掩不住得意之色。

布木布泰想:「滿洲人中果然有不少豪俊之士,怪不得父親在十年前就把美貌的姑姑嫁給了滿洲首領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聽人說皇太極是滿洲的第一英雄,難道也像這位將軍一般年輕英俊?」……

她不知道,面前的這位滿洲將軍,正是已稱金國可汗的努爾哈赤的第八皇子、四貝勒皇太極。此時女真已占領東北大部,稱雄於山海關外。努爾哈赤深知滿蒙通婚的政治戰略意義:驍勇善戰的蒙古族如果不支持他,別說將來一統天下,就是關外稱雄也是極其艱難的。

因此,努爾哈赤及其子孫紛紛迎娶蒙族女子。這次皇太極就是奉命前往科爾沁部貝勒寨桑家,一來「探親」,二來表示滿蒙友好,加強鞏固聯盟。

皇太極攬轡徐驅,耳聽隨從讚美自己治軍有方、年紀輕輕就有雄才大略等等,不禁暗自得意。他舉目向四周望去,忽然瞥見左前方石壁下的羊群中,坐著一個辮髮蠻裝的垂髫女子,貌如花,顏如玉,美如仙,一時竟然看痴了。那少女的眼光和他一碰,立刻兩頰飛紅,低下頭去,更顯得嬌羞無限,如雨後海棠、醉中芙蓉。

皇太極不由自主地勒住坐騎,心神激盪。身邊眾人這時也注意到了這個美貌少女,頓時不由也都看得呆了。那少女更加羞澀,急忙起身拉過坐騎,飛身上馬,絕塵而去。皇太極看著她輕如飛燕的婀娜身影,喃喃地問:「她是誰?」

身邊兩騎立刻縱馬飛出,便要追上去詢問,皇太極連忙喝住他們,自己一提馬韁,吩咐一聲:「你們在此等候!」縱馬趕去。追著追著,漸漸遠離眾人,忽見前邊那少女慢了下來,皇太極心中暗喜,正要催馬趕上,不料那少女玉手一揚,猛抽了坐騎一鞭,但好像用力甚猛,馬鞭脫手飛出。胯下坐騎一聲長嘶,撒開四蹄,很快消失於一座山丘之後。

皇太極不由心中悵然,忽然看見那少女留下的馬鞭,心中一動,跳下馬撿起來看,只見那馬鞭柄上有一行蒙文:「科爾沁部貝勒府」。不由心中大喜……

當晚,在寨桑為皇太極接風的宴席上,皇太極便求寨桑將府上的牧羊少女嫁給他,寨桑一愣,旋即明白,哈哈一笑,命:「叫布木布泰出來拜見四貝勒。」……

1625年2月,年屆13歲的布木布泰,由哥哥吳克善台陪送往瀋陽嫁給24歲的皇太極。皇太極親自到瀋陽北岡相迎,金國大汗努爾哈赤也隨後率諸貝勒及后妃們出迎10里,大擺喜宴,入城後,舉行了隆重的婚禮。

布木布泰離開了科爾沁草原,成為皇太極的福晉(妃子),從此開始了她嶄新而又非凡的生活。9年後,她26歲的姐姐海蘭珠也嫁給了皇太極,姑侄三人同事一夫。

但當時滿蒙輩份之間的界限並不嚴格,婚媾戒律極少,甚至還遺存著原始氏族部落的婚姻習俗。因此這種現象也屬正常。

1626年,努爾哈赤病死。皇太極繼承汗位。1936年,改國號為清,改元崇德,冊封后宮五妃:布木布泰的姑母哲哲為清寧宮中宮皇后;布木布泰的姐姐海蘭珠為關雎宮東宮宸妃;布木布泰為永福宮次西宮莊妃。另外二位也姓博爾濟吉特氏,為次東宮淑妃和西宮貴妃。

五妃中莊妃的地位最低。雖然皇太極也常恩寵她,但她依然常憶起新婚時皇太極的話。那夜她流著眼淚對皇太極說:「賤妾德淺色薄,原不足配至尊。今蒙您如此隆重地迎娶我,我本該高興才是。但是我總覺得天威不測,將來一旦我年老色衰,您恩移情潛,使女蘿無托,秋扇見捐,到那時,還有誰能體察我的心意呢?」

皇太極立刻指誠日月,引諭山河,發誓不相背負。不久,她在歷史上開始建功立業的時刻來到了……

二、勸 降

1642年3月,清軍在松山大捷中俘虜了明朝名將、薊遼總督洪承疇,押到盛京。洪承疇深得明朝廷的倚重,這回成了皇太極所俘獲的最高級的明軍將領。皇太極深知,要尋機入關,必須有洪承疇這樣的「帶路人」才行,因此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勸降他。

但許以高官厚祿、金錢美女,洪承疇都嗤之以鼻,不為所動,並開始絕食明志,求死以盡忠於明朝。正在一籌莫展之際,已降清的金升曾為洪承疇的貼身侍衛,他獻計說,洪家有三妻四妾均貌美非常,若能以絕色美女誘勸,或許能令其心動。

皇太極大喜,但回宮遍視宮女,竟無一滿意者。他愁眉不展地到了永福宮。莊妃接駕後,見他憂愁滿面,長吁短嘆,就問:「皇上軍容之盛,威震華夏,前些天又取得松山大捷,怎麼現在又這樣憂愁呢?」

皇太極煩躁地揮揮手說:「你婦道人家,怎知國事?」

莊妃笑了,不慌不忙地說:「現在察哈爾部已經歸附,朝鮮也已平定,錦州松山這些重鎮也都攻克,長城之外全是我主的屬地。只有關內中原大地尚在我大清版圖之外,莫非皇上是因為入主中原之舉受阻而憂愁?」

皇太極驚訝地說:「卿真深知朕意。朕欲勸降洪承疇不得,故而長嘆。」莊妃說:「前幾天我聽范文程說,他去勸降洪承疇時,曾見一抹塵灰落在洪的衣服上,洪立刻用手指小心撣去。由此可見,洪承疇尚有生念,死心不堅。皇上何不動以利祿,威以刀鋸?」

皇太極搖了搖頭:「不行,朕都試過了。有人獻計說只有美人計可行,但朕遍閱蠻花,無一中意,故此發愁。」莊妃聽了,低頭沉思了一會兒,忽然抬起頭來看了皇太極一眼,兩頰暈紅,嘴唇動了動,又低下頭去,似乎有話要說。皇太極連忙追問,她卻又紅著臉搖頭不語。

皇太極走過去把她擁在懷裡,在她耳邊柔聲說:「只要有利於社稷,朕一切都聽卿所言。」莊妃又遲疑片刻,方才俯在皇太極耳邊,低語良久,那皇太極聽著聽著,忽然勃然作色,大聲說:「朕貴為皇帝,難道還要戴一頂綠帽子不成?」莊妃毫不驚慌,慢條斯理地說:「皇上息怒。臣妾豈敢稍有私心? 只是為社稷千秋大業著想,此計是否採納還請皇上定奪,妾不敢勉強。」

皇太極尋思半響,憮然說道:「只好如此了。卿好自為之,勿令眾人齒冷。」說罷,起身悵然而去。

第二天,洪承疇正在囚所盤腿而坐,強壓心頭竄起的虛火他已經四天茶飯未進了。恍惚中聽得房門聲響,睜開雙眼,頓覺眼前一亮,只見一個漢家裝束的絕色女子站在面前。她明眸皓齒,翠黛珠唇,望著洪承疇嫣然一笑。洪承疇不由得心魂激盪,忽然心頭一震,暗自尋思:「瞧她裝束是尋常漢女,怎會來到這裡? 哦,一定是來勸降的!」

不由得一聲冷笑,轉身面壁,不去理她,準備待她開口勸降便一頓大罵。卻聽那女子說道:「將軍時至今日,頂多不過一死。我又不是吃人老虎,為何還怕見我?」聲音婉轉嬌媚,有如鶯語鳳鳴,說不出的動聽。

洪承疇心中一軟,準備好的一頓大罵無論如何也罵不出口,便閉目不答。那女子又說:「將軍既不肯降,又不能速死,我心中十分不忍,奉上一碗毒酒,以了將軍心願。」洪承疇詫異地睜開眼來,見一雙纖纖玉手,捧著一碗黃澄澄的酒伸在面前,他略一遲疑,硬一硬心腸,一把奪過碗來,一飲而盡,隨手將碗擲於窗外。那女子擊掌贊道:「壯哉將軍,視死如歸!」

洪壽疇覺得這酒下肚,並無異狀,反而熱烘烘地一股暖流升起,自己精神了許多,又感詫異。那女子又柔聲說道:「但是將軍離家萬里,身喪異邦,只可憐家中深閨少婦,秋月春風,尚日思夜想,倚門而望,將軍於心何忍?」

洪承疇被她說中心事,頓感陣陣酸楚,強忍眼淚,長嘆一聲說:「事到臨頭,哪能顧得許多?」頓了一頓,想到毒酒已入腹,不由吟起唐人詩句:「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語聲哽咽。

那女子又啟唇說道:「將軍忠心報國,無愧臣節,但在我看來,不值一笑。」語聲平靜,卻不似剛才那樣柔媚。

洪承疇哼了一聲說:「在你看來,倒是投降叛國的大將才是識時務的俊傑嘍?」語氣頗含譏刺。那女子斂起笑容,正色說道:「將軍是當今大明朝的棟樑,棟折梁斷,國將何托? 不能忍辱一時,卻去學那匹夫蠢才,輕易枉死,對國家對朝廷又有何用?」

說到這裡,見洪承疇臉色稍緩,似有所思,便笑了一笑說:「不過人各有志不可強求,將軍既已服毒,還是莫動肝火為妙。」說著看著洪承疇,語氣不勝揶揄。洪承疇一時心亂如麻,腦海中各種念頭紛至沓來,臉色數變,陰晴不定。

那女子又柔聲說道:「將軍可有遺言留給家人? 我二人今日相識,可算有緣,傳言託孤乃是後死者應盡之責。」語意甚是誠懇。洪承疇死到臨頭,看著眼前這一絕色佳人,念起家中嬌妻美妾愛子幼女,求生之念頓起,不由得悲從心來,淚水如斷線的珠子,簌簌落下。

那女子連忙取出一方繡帕,輕輕為他拭淚,柔聲勸道:「將軍不必過度悲傷。我主仁慈寬宏,必然不會難為將軍。」這時忽聽門外腳步聲響,一人哈哈大笑而入,朗聲說道:「將軍何故如此? 毒酒乃是人參湯也!」——正是大清皇帝皇太極。

洪承疇一愣,皇太極上前脫下身上的貂裘披在他身上,握住他的手關切地說:「將軍受苦

了!」洪承疇遲疑片刻,看看皇太極,又看看嫵媚無比、面帶微笑的那位美女,享樂求生之念頓時壓倒了盡忠赴死之心,忽然翻身向皇太極跪倒:「請皇上恕臣不敬之罪!」……

皇太極終於收降了明朝重臣,欣喜若狂。大賞洪承疇並設宴慶賀。後來洪承疇果然成為清軍入關的急先鋒,官拜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奉詔下江南誅滅南明眾將,鎮壓農民起義軍,為清王朝立下了卓著功勳。而勸降洪承疇的莊妃也因此倍受恩寵,史稱「佐太宗文皇帝肇造丕基」……

三、立 子

清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突然中風暴死於寢宮,清軍大舉進攻明朝的計劃擱淺。由於皇太極生前未對皇位繼承做任何決定,皇室內部八旗貴族圍繞皇位繼承展開了激烈爭奪,險些葬送了滿清蒸蒸日上的國勢和皇太極未竟的事業。

皇太極的異母弟睿親王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均手握重權。對皇位垂涎已久,是皇位的主要爭奪者。

莊妃對這一劍拔弩張的形勢看得很清楚:正、鑲兩黃旗原由皇太極親領,為了保住自己「皇帝親兵」的地位,堅決要求擁立皇子;鑲藍旗主貝勒、鄭親王濟爾哈朗傾向於豪格,但並非豪格死黨;豪格本是正藍旗主貝勒;多爾袞本是正白旗主,鑲白旗主豫親王多鐸與他的關係非同一般,兩白旗又軍兵精壯;正紅、鑲紅旗雖表示擁立皇子,但並非獨服豪格……

比較起來,主動權在多爾袞手裡,但他自即帝位卻難以服眾。而擁立豪格,兩白旗必然不服,豪格又缺足夠強大的力量。她又把各位皇子挨個盤算了一遍,終於有了萬全之策……

莊妃找到多爾袞,奉勸他從滿清一統天下的千秋偉業這一大局出發,權衡輕重利弊,慎重考慮皇位歸屬,見多爾袞仍然猶豫不定貪戀皇位,便進一步剖析利害:「各旗貝勒各懷私心,若立肅親王豪格,兩白旗固然不服,兩紅旗卻也不見得真心擁護。但若立您為帝,正藍旗雖不足畏,但兩黃旗卻難免不亂,鑲藍、兩紅旗也必心服。」

一語驚醒夢中人,多爾袞為皇權所迷心竅時只顧盤算自己麾下兵精將良,也竟然忽視了其他各旗的力量,這時被莊妃直陳利害,頓覺縱然自己以武力相脅奪得帝位,畢竟難以服眾,也非長久之計,再者若八旗內亂,斷送了入關滅明的大好形勢,對己對人都是有害無益。

想到這裡,不禁驚出了一身冷汗。饒是他統兵打仗多年智多謀廣,此時竟然亂了分寸,沒了主意,於是問莊妃:「依您之見,該當如何?」


莊妃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說:「改立皇子。」此言一出,多爾袞頓時醒悟,但旋即想起改立皇子之後,自己的權力不是要削弱了嗎? 眉宇間露出一絲憂色。莊妃觀言察色,已知其意,卻只笑而不語。多爾袞只好故作不解,問道:「此話怎講?」莊妃緩緩說道:「如果您出面退避紛爭,肅親王必然以為皇位非他莫屬,也會聲言謙讓,提出退避,這時您再倡言另立皇子,然後由您與鄭親王左右輔政……」

多爾袞哈哈大笑,拍手稱妙。覺得莊妃果然見識超群,對這位年屆三十,僅比自己小一歲的皇嫂起了由衷的敬佩之意。他望了望這位風姿綽約、雍容端莊的皇嫂,問道:「您看該立哪位皇子?」

莊妃對他笑了一笑,端起茶杯慢條斯理地喝起茶來。良久,忽然張口,像若無其事閒聊一般地說:「皇九子福臨常在我面前稱頌睿親王您雄才大略,有安邦定國之才,由今日觀之,果然如此。」說罷命宮女「送睿親王出宮」。多爾袞心中雪亮,暗道:「原來如此!」

原來,那皇九子福臨是莊妃於1638年所生,年僅6歲。威望、心計當然半點也無。但唯其如此,才能未樹一敵,不致招人反對。加上其母莊妃德高望重,人所欽仰,擁他為帝,當無人會持異議。

8月14日,各旗貝勒會同王公大臣舉行議立嗣君的大會。會場外兩黃旗精兵全副武裝,嚴陣以待,氣氛十分緊張。多鐸首先提出擁立多爾袞為帝,頓時豪格等人怒目相向便要誓死反對,不料多爾袞卻馬上發言推辭,說得斬釘截鐵,顯然他決無即位之意。頓時眾人大為驚訝,全場馬上肅靜下來。豪格一聽心中大喜,眼見得大位非己莫屬,便故作姿態,表示謙讓並離開會場以避「武力相脅」的嫌疑。

而兩黃旗的將領群情激昂誓屯皇子,多鐸等人閉口不言臉色不悅,會議陷入僵局。多爾袞見火候已到,起身大聲說道:「既然人家要求立皇子,現在肅親王又退讓不願繼統,我看不如立皇九子福臨,因其年幼,由我與濟爾哈朗左右輔政,分掌八旗軍兵,待其年長之後,便即歸政。」

眾人大感意外。但轉念一想,這確是最好的方案,支持多爾袞的一方固然無話可說,支持豪格的濟爾哈朗擴充了權力得了好處,當然不會反對。正藍旗將領見豪格離去群龍無首,並且自己一派孤掌難鳴,也不敢表示反對。這一妥協折衷的議案終於獲得通過。這樣,八旗貴族的團結得以維護,他們各自的利益也得到了照顧,還發揮了多爾袞等人的才幹,保證了滿清領導階層齊心協力入關滅明。

在這次皇位鬥爭中,莊妃表現出了非凡的政治才幹。她為了避母以子貴之嫌,以免授人以柄,接受了當年努爾哈赤死後,太妃那拉氏被逼殉葬的教訓,主動請求為皇太極殉葬,意在堵塞眾口。於是王公大臣、諸貝勒反而紛紛以福臨年幼需由母親訓養為由,全力勸阻,堅決請她勉留此身,莊妃又一次棋高一籌,在政治舞台上顯得遊刃有餘,得心應手。福臨即位後,改次年為順治元年,32歲的莊妃被尊為皇太后,史稱孝莊太后。

四、下 嫁

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清定都北京。這一重大決定的背後,有一場鮮為人知的爭論:豪格等滿清保守派反對遷都北京,要求像從前那樣,把關內的財寶搶掠劫走,擊潰關內武裝力量之後,仍退居關外「祖宗之地」。

而遠見卓識的孝莊太后卻堅定地支持攝政王多爾袞的意見:定都北京,穩固清政權在中原的統治,進而揮兵南下,統一全國,並在北京建立永久穩固的滿清政權。保守派雖然人多勢眾,但在孝莊太后的堅決反對和多爾袞的重權威懾下,被迫同意定都北京。

遷都後,孝莊太后居於紫禁城中的慈寧宮,但她依然能看到滿清朝廷並非風平浪。

  • 其一,清皇室對統治比他們的生產更先進的中原地區還沒有經驗,各種法令制度甚至宮廷規章都不完善,文化和經濟的統一極其艱難。
  • 其二,南明各王還在南方堅持抗清,各地有農民起義軍反清復明,還有李闖軍隊殘部仍仗民眾支持奮力抗清,天下戰亂頻仍,更兼明朝及李軍中的降將,心有異志者絕非少數。
  • 其三,中原百姓向來鄙視滿族為胡地蠻人,現在雖然兵威所至無不披靡,但畢竟漢滿兩族積怨頗深,想得漢人民心,簡直難於登天。
  • 其四,也是最危險的是,滿清貴族內部紛爭日益激烈:多爾袞漸攬大權,擁兵自重,強迫幼小的順治帝尊封他為皇叔父攝政王,削弱輔政王濟爾哈朗的權力,羅織罪名把正藍旗主豪格廢為庶人從而控制了正藍旗……他的權力與野心日益膨脹,對年幼的小皇帝心存藐視,言談之間頗多無禮,越來越暴露出他要篡奪皇位的野心……

孝莊太后深知,一旦多爾袞廢帝自立,不但要將自己母子置於萬劫不復之境,而且還會引起八旗內兵戎相見,必將斷送滿清江山……平心而論,孝莊太后對這位比自己僅年長1歲的皇弟的好感,要較比自己大11歲的皇太極多一些。而多爾袞也對這位頗具丰韻、魅力無窮的寡嫂,早已垂涎三尺。他自恃功大勛著,權高威重,常借攝政之便出入宮禁,對孝莊太后眉目傳情。太后深知多爾袞的心事,又慮及要遏制多爾袞日益膨脹的權欲,再加上自己也的確對多爾袞頗有情意,終於以身相許,與之暗中通情。

然而,多爾袞的妻子,也就是孝莊皇太后的親妹妹小玉妃進京聽說此事,勃然大怒,直奔入宮。守宮衛士見是攝政王妃,不敢阻攔。小玉妃直闖入太后宮中,破口大罵,太后惱羞成怒,爭吵幾句,不由想喝令武士「綁出去殺了」,忽轉念一想覺得不妥,於是閉門不理。

小玉妃發泄完心中怒氣,忿忿而去。多爾袞聽說後急忙入宮向太后陪罪,太后一見即抱頭痛哭,聲言要死在他面前。多爾袞一面勸慰,一面代為拭淚,忽然一跺腳大聲說:「太后請勿惱怒,明日定有好消息來報!」

第二天,太監忽然稟報太后說小玉妃昨夜忽患急病已經暴死。宮中眾人聽了,大為駭異,太后這才明白所謂「好消息」原來如此。

順治雖然也知此事,但對生母和大權獨攬的皇叔父攝政王,年幼的他也無可奈何。不久,朝中老臣范文程等也看出太后下嫁多爾袞能保順治皇位,且遂了二人心願,於是先請順治以功高望重為由尊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又在朝中散布說:「皇父攝政王新喪其妻,我皇太后又寡居無偶,應使皇父與皇太后同宮。」

滿清入關初年風俗習慣大多依舊,兄娶弟媳、弟娶寡嫂本無足為怪,更非傷風敗俗之舉,眾人多表贊成。於是朝廷以順治的名義下詔行婚,並經禮部討論,制定了太后下嫁及下嫁後的禮制。

順治四年,太后下嫁攝政王的婚禮隆重舉行。至此,多爾袞的地位和權勢已和皇帝無異,再無法也不必去奪取皇位,從而使清朝中央政權保持了穩定,孝莊太后的政治策略又一次獲得極大成功。

順治七年十二月多爾袞病死,太后在哀戚之中,扶持13歲的兒子順治開始親政,清廷延續多年的皇位之爭終於平息。她訓導兒子要成為一代名君,並做了四件大事:

第一,要求順治帝努力學習漢族文化,並限令有關部門將一些重要的漢文典籍儘快譯成滿文,後來又讓順治撰《內則衍義》以整飭宮中,修行內德。從而使滿清貴族積極學習漢文化蔚然成風。

第二,千方百計籠絡漢人。典型的例子是在明降將定南王孔有德戰死後,將他的女兒孔四貞送入宮中收為義女,使之成為清廷僅有的漢族公主。太后還把和碩公主嫁給明降將平西王吳三桂之子吳應熊為妻,消除了漢族降將的疑慮。孝莊還極力倡導節約,崇尚儉樸,並把宮室中節省的銀兩拿出來賑濟災民。

這些措施有效地緩和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大大穩定了動盪不安的局勢。

第三,當時中原未平,北方邊塞威脅潛在,滿蒙通婚形成政治聯盟對清朝統治極為重要。因此在順治八年,孝莊太后將自己的侄女、科爾沁親王吳克善台之女博爾濟吉特氏冊為年僅14歲的順治帝的中宮皇后。後來帝後不和,便改立孝莊的侄孫女、科爾沁貝勒綽爾濟之女博爾濟吉特氏為中宮皇后。


第四,順治十四年,明將鄭成功率軍克鎮江後連下蘇皖四府三州二十四縣,並兵圍南京。年輕的順治先是驚慌失措想退回關外,孝莊斥責他這是丟棄祖宗基業辱沒祖宗顏面,順治羞愧之下竟要誓死御駕南征,太后又勸他不可莽撞行事。接著親自參與策劃軍務,令崇明總兵等率軍討鄭,終於再統江南。所有這些,都使清初政局迅速平穩發展,其間孝莊功不可沒。

五、除 奸

順治十七年八月,順治深深迷戀的董鄂妃病死。順治遭此大變,竟然看破紅塵,便想出家為僧。孝莊太后連忙出面,好言相勸,正色相責,終於阻止了順治出家。但順治沉溺於對董鄂妃的哀思中不能自拔,身心健康每況愈下。五個月後即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因染上天花,駕崩於紫禁城養心殿,年僅24歲。

48歲的孝莊太后老來喪子,悲痛萬分。但是,她不得不克己之悲,集中精力訓導新君,匡扶年幼的康熙皇帝。

早在順治病危之際,孝莊太后吸取了皇太極暴病而死的教訓,安排順治立遺囑選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燁為繼承人,因為玄燁已出過天花而有了終生免疫力。於是順治死後,年僅8歲的玄燁即位,即為清聖祖,改元康熙,尊孝莊為太皇太后。兩年後康熙生母去世,康熙便常往慈寧宮,祖孫感情很深。

康熙即位時,安徽秀才周南進京求見孝莊,慷慨陳詞,說太后在大清國德高望重,其遠見卓識、治國之能、安邦之才人所共知無不欽仰,今新君年幼,宜仿效前代舊制,以太皇太后之尊垂簾聽政,臨朝聽制。

孝莊太后想起歷代皇后干政多招禍亂,自已聽政雖不致有什麼風波,但先例一開,後世如何實難預料。於是嚴詞拒絕了周南的建議,堅持選了四位老臣做顧命大臣,輔佐幼帝康熙。

但在實際上,孝莊太后仍掌握著最高權力,四大臣執政必須向她和皇帝領取諭旨,她還有獨立發布諭令的權力,這是當時朝中的明文規定。而孝莊太后為使康熙能儘快地在政治上成長起來,儘量很少行使這樣的權力,多讓康熙獨自思考、分析和處理朝中大事。而康熙自己每次做出重大決定後都要先去慈寧宮徵求祖母的意見,太皇太后認為可行時才付諸執行。

清廷的又一次危機很快呈現在孝莊太皇太后和康熙帝面前:位在四位輔政大臣之末的鰲拜,恃功擅權,依仗手握重兵、朝中親信較多且自身又懷武功,日益飛揚跋扈。不但排擠其他輔政老臣,而且在小皇帝面前也常揮動老拳,肆意咆哮,與皇帝爭吵甚至屢露逼脅之意,日漸暴露其欲弒君篡位的野心。

康熙六年,玄燁已經14歲該當親政,以第一輔政大臣索尼為首的一些大臣連連上疏請皇帝親政,鰲拜卻糾集黨羽一再阻撓,還借權勢多次凌辱小皇帝。

康熙又氣又恨,常在慈寧宮祖母面前失聲痛哭。孝莊看在眼裡疼在心裡,但她深知鰲拜黨羽極多,權重勢大,一時不忍必遭禍亂,只能用計尋機除之。於是她勸小皇帝要修身養性,暫時忍耐,在鰲拜面前示弱以使之麻痹大意。孝莊早在康熙12歲時就已為除鰲拜走了一著好棋:將第一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立為康熙帝的中宮皇后。康熙雖對皇后沒有什麼感情,但他深深理解祖母的良苦用心,未持異議。

從此索尼成了康熙的親信大臣。康熙親政的當日,鰲拜竟捏造罪名將四輔臣中排名在他之上的蘇克薩哈全家下獄,抄沒家產,並在朝廷上威逼皇帝下詔將其全家處死。當康熙推說此乃昔日先帝駕前有功的老臣,朕不忍賜之以死時,鰲拜搶過御筆,逕自書寫聖旨,康熙迫於情勢,只得加蓋玉璽,忍痛同意處死蘇克薩哈全家。

回宮之後,康熙在祖母面前訴說此事,所恨難忍,想起太祖太宗揮軍縱橫打下江山,自己身為大清皇帝竟受臣下之辱而不敢稍示反抗,不由得痛哭不已。孝莊太后默察情勢,仔細思量,遂授意康熙不要責罰鰲拜,甚至「為彰其除奸功績,晉一等公爵」。

鰲拜接此聖旨,頓時得意忘形,以為小皇帝軟弱可欺,天下不久必然歸己所有,他安插在宮中的心腹也放鬆了對康熙和孝莊太后的監視。孝莊讓康熙在宮中侍衛中密選心腹,康熙便秘密授意索尼之子、吏部侍郎索額圖「自請解任,效力聖上左右,為一等侍衛」,讓索額圖進宮在年輕侍衛中選忠誠可靠之人,練習摔跤擒拿。為掩人耳目,康熙還親自與侍衛們相撲嬉戲,裝出一副縱情玩樂、無心朝政的樣子。


鰲拜果然中計,放鬆警惕,也更加飛揚跋扈,不可一世。康熙八年五月,孝莊太皇太后和康熙帝精心策劃,巧妙安排,暗中控制了京城兵權和宮中侍衛後,等待時機成熟。在一次鰲拜進宮朝見時,康熙一聲令下,埋伏的侍衛一涌而上,鰲拜措手不及,束手就擒。康熙立刻下詔,將鰲拜的死黨一律逮捕下獄,朝中驚服,人心大快。清廷的最大威脅——鰲拜集團頃刻間灰飛煙滅。孝莊太后領導和直接策劃了這場為時幾年的除奸鬥爭,又一次為清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六、平 亂

康熙即位之後,孝莊就告誡他說:「自古都說皇帝難當,因為天下萬民的禍福憂樂繫於一人。因此為人君者必須得民心,深明治國之道,使百姓安居樂業,四海昇平。如今你即位為君,一定要寬容慈仁,溫良恭敬,言行謹慎,為政勤奮,還要注意德容威儀,做大臣的表率。

做到了這些,才可以繼承光大祖宗基業,使我大清江山,千秋永固。」康熙牢記祖母教誨,不負厚望,後來果然成為一代名君,治出史書稱頌的「康乾盛世」。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明降將平西王吳三桂聯絡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欲起兵叛亂。康熙此時年屆20,已成為一個精通文韜武略的年輕有為的皇帝。他與孝莊商議,認為若姑息養奸,後患必然大而無窮。不如逼其急反,倉促起事反而羽翼不豐更易剪除,於是不顧一些保守派大臣的勸阻。下旨「削藩」。

果然,三藩見旨即反,興兵叛清,一時間全國動盪,人心混亂。康熙臨危不懼,沉著冷靜,處理軍國大事有條不紊,朝野上下見皇上如此,頓時人心漸穩,士氣大振。

孝莊看在眼裡,喜在心上。八旗將士出征平叛時,她拿出平日宮中節儉下來的銀兩、緞匹犒賞三軍,更使康熙信心倍增,官兵士氣高昂。花甲之齡的孝莊又寫密信給自己的養女孔四貞,讓她為國立功。

孔四貞的丈夫是叛軍大將孫延齡,他聽從了夫人的勸告,倒戈反正,為吳三桂所殺,但孔四貞竟親自披掛上陣督率丈夫舊部與叛軍激戰,突出重圍回到京師。這樣一來叛軍內部開始分裂,有力地打擊了叛軍的氣焰,削弱了叛軍實力。

在平定藩亂戰爭的關鍵時刻,蒙古察哈爾部布爾尼趁清軍主力南下京師空虛之機,又發動叛亂威逼京師。清廷後院起火,腹背受敵,形勢危急。年輕的康熙忙入慈寧宮與孝莊商議對策。

孝莊冷靜地思考分析了形勢,對康熙說:「如今大軍南征,京師空虛。應先使緩兵之計,派人前往察哈爾實行安撫,以麻痹布爾尼。朝中在職將領,才略均不足以北上平叛。唯大學士圖海,雖因你父皇在位時被削職,但我看他才略超群,忠勇可嘉應當好言撫慰,起用他選兵北上。」

康熙依計而行,起用圖海。圖海自覺蒙冤十幾載,到如今用人之際才想起自己,更感皇家義少恩薄,便託病不出。於是孝莊以太皇太后之尊,親自登門去見圖海,好言撫慰。圖海終於感恩而出,勇挑重任。他見京師兵少將寡,於是奏請從八旗家奴中挑選了數萬精壯青年,日夜兼程開赴前線,並不禁擄掠以激士氣。

果然一舉將叛軍擊潰,殺了叛軍主帥布爾尼,解了京師之危,既穩定了後方,又保證了前方集中精力對吳三桂叛軍作戰。

孝莊又幫助康熙策劃方略,利用三藩之間的利益衝突和各種矛盾,對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方針,以分化瓦解叛軍領導集團。對叛軍反正的官兵不但既不咎,還常常厚賞,並命他們留在前線與叛軍作戰。以此來瓦解叛軍的士氣。

針對叛軍打著「重複漢室江山」旗號反清的險惡用心,又加上八旗軍的確不能很適應南方地形,於是大力宣傳「滿漢一家」的思想,大批起用漢人做官,任用了許多漢族將領與叛軍作戰。

到康熙二十年,康熙終於掃平了三藩之亂。清王朝的又一次統治危機過去了。整個平亂過程,充分顯示了孝莊處亂不驚的超人膽略和應變有方的卓越才能。康熙親自到慈寧宮奏捷說:「臣謹遵聖母太皇太后訓教,終得綏靖寰宇,叛逆削平,今日萬民同賀,實應感載太皇太后恩訓。」

七、歸 天

孝莊太后為清王朝的穩定繁榮日夜操勞,嘔心瀝血,力輔三朝,贏得了滿朝文武官員的無比欽敬。她掌管後宮數十年,更是仁慈寬宏,賢明公道,也深得后妃宮女們的崇敬。她還在順治帝死後將他的親信太監中營私舞弊、仗勢凌人者處死,以儆後世,並制定了宦官不得干政的具體規定和處罰辦法,而使咸豐朝以前的清廷200餘年無宦官之禍。更重要的是,一代名君康熙的成長,與她的言傳身教密不可分,因此她也贏得了康熙無尚的崇仰和孝敬。

康熙即位後,每次上朝回宮都要先到祖母寢宮請安問候,噓寒問暖,無微不至地關懷著祖母的生活起居、身體健康。從而使兩千年來一直充滿爾虞我詐、血雨腥風的皇室宮廷,竟然長期保持著幸福和諧的氣氛,在歷史上頗為少見。

當然,每次康熙到了祖母宮中,孝莊除了關心他的身心健康外,還常不失時機地向他傳授治國方略,為君之道,告訴他關心百姓疾苦,寬政裕民。康熙對祖母的仁慈深愛、循循善誘,始終牢記在心。遇到大事都主動向孝莊請教,史稱「太后不預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後行」。

可以說,康熙年間號稱盛世,與孝莊太后對康熙的孤心苦詣的教誨有著密切關係。

康熙十一年,孝莊太后前往赤城溫泉養病,途經峻險陡絕的長安嶺,康熙親自下馬扶著太后的御輦攀登,身邊侍衛恐皇上有失,便奏請代君扶輦,被康熙喝退。

回來時,又遇天降大雨,山路更滑,康熙仍下馬冒雨步行扶輦而行,貼身侍衛再次進諫,康熙不聽,爭執之際,被孝莊聽見,掀簾一看,見孫兒淋雨步行扶輦,又是感動又是心疼,忙命康熙上馬從行。康熙以自己年輕力壯為由執意不從,竟直到

平安下嶺之後才上馬從行。

隨行官員從人均感嘆不已。隨著太后年事漸高,不時身染小恙,康熙問候更勤,每次出巡,必然每日派人問候祖母起居。康熙二十一年,他赴奉天拜謁先帝寢陵,路上多次奏書向太后問安並獻上沿途特產。到盛京瀋陽後,又親自捕得鰱魚、 魚,浸以羊脂,和東北山中野果特產、朝鮮進貢的銀杏等食品一起,派專運送回京,進呈太皇太后。

次年秋,康熙伴孝莊太皇太后游幸五台山,行至山腰,山路崎嶇坎坷,車輦行走不便,顛簸不穩,於是康熙請祖母改乘暖轎。太后很驚詫:「乘車而來,怎知何處有轎,又焉能即刻趕到?」

康熙把手一揮傳旨下去,原來他早已吩咐軟轎隨隊而來。片刻轎到輦前,太后十分高興,深感孫兒對自己體貼入微,孝敬無比。康熙二十四年夏,他出塞避暑,聽說祖母身體欠安,立即星夜兼程馳還京師,親自侍奉,太后很快康復。……

康熙二十六年深秋,年邁的孝莊太后再一次病倒,病勢十分沉重。康熙晝夜在慈寧宮護理祖母,親自檢方調藥,侍奉茶飯,命人多備坐臥用品,飲食肴饌,以應不時之需。孝莊太后見他如此費心操勞,勸他以國事為重珍重自己,命他回宮休息,他執意不肯。諸宮后妃及王公大臣也懇請皇帝保重身體,他說:「朕早喪父母,有幸在祖母膝下30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無祖母,朕斷不能有今日成立。今祖母染病,朕豈能安寢?」

孝莊病危之際,他35個晝夜衣不解帶,目不交睫,見湯藥無效,不禁嚎啕大哭,從人無不垂淚。孝莊太后雖見孫兒極盡孝道,內心十分寬慰,無奈年事已高油盡燈枯,病勢日漸沉重。轉眼到了次年臘月,康熙見祖母病勢仍不見減輕,便親率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祈禱上蒼減己壽以延祖母之命。

宣讀祝文之際,想起30餘年來祖母的悉心教養,不由涕淚交頤、百感交集。諸大臣為皇上的虔誠和孝心所感動,無不掩面流泣。無奈生死有命,華佗再世也無力回天,康熙二十七年臘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孝莊太后安詳閉目,薨逝於慈寧宮,終年75歲。她臨終前告誡康熙:「我死之後,你千萬不要過於悲傷,宜勉自節哀,以國事為重。太宗文皇帝梓棺安奉已久,不可為我轉動。況且我內心仍依戀你和你皇父,不忍就此遠去,可在孝陵(按:指順治陵)附近卜吉安葬。如此,我死而無憾矣!」康熙悲痛不已,一一答應。

孝莊太后曾以太后之尊下嫁多爾袞,故身後無論與皇太極合葬還是與多爾袞合葬,都不合適,她也正是慮及這一點,才要另擇吉地安葬。康熙不忍在歲末天內草草殮葬祖母,親王大臣卻再三進諫說喪事不可逾年乃是祖宗規制。康熙勃然大怒,說忌諱之說荒誕而不可信,祖宗規制朕也能改,眾人不敢再言。

次年正月,康熙大舉發喪。諡祖母為孝莊文皇后,使之極盡哀榮,還特地將她生前喜愛的慈寧宮東五殿拆遷到孝陵附近依原樣重建,稱為「暫安奉殿」,將孝莊梓棺停放於此。但如何使祖母安息於地下,康熙一直猶豫不決。

直到雍正年間,1726年初才葬孝莊太后於孝陵「風水牆」外東陵地宮。其陵因在瀋陽皇太極之西,故稱為「昭西陵」。

縱觀孝莊文後的一生,對清王朝從戰亂走向穩定,從內亂分裂走向一統天下,從蕭條走向繁榮,以及對順治、康熙時期的滿漢融合和社會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她遠見卓識,雄才大略,臨危不驚,應變有方,顧全大局……生前死後,風流業績,如今讀來,仍感餘韻流風,盪氣迴腸。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關注遙山書雁,帶您領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