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史話01:下臨無地上重霄,文化地標千年樓

平常心得pcxd 發佈 2022-12-26T21:22:31.932722+00:00

南昌建城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了,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那絕大多數人會說: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坐落於南昌市贛江東岸,素有「西江第一樓」之譽。

姚亞平

南昌建城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了,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如果要問:南昌城裡歷史文化積澱最厚、影響力最大、網紅打卡的地標建築是哪裡?

那絕大多數人會說: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坐落於南昌市贛江東岸,素有「西江第一樓」之譽。

一、滕王閣歷史

滕王閣始建於653年(唐永徽四年),為當時任洪州都督李元嬰所建,至今已1370年了

李元嬰(628-684)是唐高祖李淵的第22子,也是最小的兒子,是比唐太宗李世民小了32歲的親弟弟。李淵去世那年,李元嬰7歲。4年後,639年(貞觀十三年),11歲的李元嬰被封在今山東滕州,故叫「滕王」。滕王李元嬰日日笙歌,夜夜宴飲,驕奢淫逸,酒色度日,且於滕州築一閣樓名以「滕王閣」。高宗繼位後,怎麼也看不慣這位皇叔的行為,於是以驕縱失度為由將他貶為蘇州刺史、再貶到洪州,滕王不以為意,不久,他就又在贛江左岸建起一座高樓,還起名叫「滕王閣」,經常在閣中與四方名士高談闊論,飲酒作賦。

649年,李世民去世,太子李治繼位。唐高宗李治是李元嬰的侄子。他不滿叔叔李元嬰的任性妄為、驕奢淫逸,就把李元嬰貶為金州刺史(641年 貞觀十五年),再貶為蘇州刺史(652年 唐永徽三年),一年後,653年(永徽四年),三貶為洪州都督,來到江西南昌。

雖然被貶,李元嬰卻仍然不忘享樂。來到南昌的當年,就在贛江左岸建起一座飛檐翹角、玲瓏精緻的高樓,此樓高九丈,共三層,登樓俯瞰,贛江兩岸風光盡收眼底,名以「滕王閣」。還帶來一班歌舞樂伎,終日在此盛宴歌舞。

後又把他貶到滁州,又將他追貶到四川閬中。就在閬中逍遙度過了人生的後幾十年,活到56歲。

滕王閣在古代被人們看作是吉祥風水建築,有古謠云:「藤斷葫蘆剪,塔圯豫章殘」。「藤」諧「滕」音,指滕王閣;「葫蘆」乃藏寶之物;「塔」,指繩金塔;「圯」(yi二聲),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意思是:如果滕王閣和繩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與寶藏都將流失,城市亦將敗落,不復繁榮昌盛。南昌人亦云:「求財萬壽宮,求福滕王閣」。可見滕王閣在南昌人心中的地位,歷朝歷代無不備受重視和保護。

同時,滕王閣也是古代儲藏經史典籍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古代的圖書館。

滕王閣建成後歷經宋元明清,歷次興廢,先後修葺達28次之多,唐代5次、宋代1次、元代2次、明代7次、清代13次,建築規制也多有變化。

675年(上元二年)洪州都督閻公重修此閣,王勃寫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790年(貞元六年)和820年(元和十五年),御史中丞洪都觀察使王仲舒兩次重修,韓愈為之作《重修滕王閣記》。848年(宣宗大中二年)夏,滕王閣毀於大火,江西觀察使紇干於次日在原址上重建,同年八月竣工。

1108年(宋大觀二年),江西洪州知府范坦重建因年久失修而塌毀的滕王閣,比唐閣範圍更為擴大,並在主閣的南北增建「壓江」「挹翠」二亭,逐漸形成以閣為主體的建築群,華麗堂而皇之形貌,宏偉壯觀之氣勢被譽為「歷代滕王閣之冠」。

元代滕王閣幾經戰亂而破敗不堪,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第一次重修滕王閣,閣高五丈六尺。1334年(元統二年)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塔夫帖木兒游登滕王閣,下令重修,第二年七月竣工。

1436年(明正統元年),江西布政使吳潤改閣名「迎恩館」。1452年(景泰三年),都御史韓雍巡撫江西,重建之,「堂高逾二十尺,而樓又逾其半,宏深富麗,……」;1466年(成化二年),布政使翁世資重建「西江第一樓」,同年十月落成,工部尚書謝一夔作《重修滕王閣記》。1519年(正德十四年),滕王閣亦毀於寧王朱宸濠兵亂。1526年(嘉靖五年),都御史陳洪謨重建,次年二月落成,吏部尚書羅欽順撰《重建滕王閣記》曰:「閣凡七間,高四十有二尺,視舊有加。」;1599年(萬曆二十七年),江西巡撫王佐重修。1616年(萬曆四十四年)又一次毀於火,江西左布政使王在晉、大中丞王佐發起募資重建,再由王在晉撰《重建滕王閣碑記》,捐款人「皆得列名於右」。1633年(崇禎六年)江西巡撫解石帆捐款重修滕王閣,由鄒維璉撰《重造滕王閣記》。

1648年(清代順治五年),清軍圍攻南昌,滕王閣付之一炬,1654年,由巡撫蔡士英重建。1679年(康熙十八年),滕王閣毀於大火,由安世鼎重建之。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滕王閣又遭火焚,由中丞宋犖重建。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滕王閣又大火,江西巡撫張志棟重建滕王閣落成,飛奏朝廷,康熙大喜,親書董其昌之《滕王閣序》以贈。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又被大火燒毀,惟「御碑亭」倖存,巡撫郎廷極隨即重建。1731年(雍正九年)閣毀於火,1736年(乾隆元年),江西總督趙-、巡撫俞兆岳重建。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江西巡撫何裕成重建;嘉慶年間,滕王閣年久失修,江西巡撫秦承恩、江西巡撫先福先後重修。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閣遭火毀,不久修復;1848年,滕王閣又遭火毀,江西巡撫傅繩勛重建。

1853年(咸豐三年)四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奉命出鎮安慶,賴漢英、胡以晃率軍進攻南昌,圍城三月,清軍方面由安徽巡撫江忠源穩守南昌,把總李光寬被太平軍亂炮轟斃,滕王閣燒成為一片灰燼。1872年(同治十一年),江西巡撫劉坤一主持集資重建。1908年(光緒末年),閣又遭火焚,於1909年(宣統元年)重建,此時清廷內外交困,民窮財盡,修閣規模大不如前。1926年滕王閣被北洋軍閥縱火燒毀,僅存一塊「滕王閣」青石匾。

1942年,古建大師梁思成率弟子莫宗江根據「開籟閣」舊藏宋宮廷畫《滕王閣》繪製了八幅《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

今天的滕王閣為宋式建築,以梁思成的這幅《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為根據,並參照宋代李明仲的《營造法式》重建的。

1983年10月1日,滕王閣重建奠基大典,1985年10月22日重陽節正式開工。1989年10月8日重陽節主體工程竣工。

二、滕王閣:南昌市的文化地標

滕王閣瀕臨南浦,面對西山,是豫章十景之一。從榕門路進入滕王閣東入口,是一座二柱七樓彩繪仿宋式大牌樓。牌樓正中有青石貼金橫匾二方,東為「滕閣秋風」,西為「勝友如雲」。

穿過牌樓,東大門的正上方懸掛貼金橫匾:「雄州霧列」。大門朝西的門楣上亦懸掛一橫匾:「地接衡廬」。

進入滕王閣園內,綠草如茵,鮮花吐艷,環境優美,寬闊的閣前廣場將主閣襯托得莊嚴雄偉,展現王勃讚譽的「上出重霄」「下臨無地」的氣勢。

廣場與主閣之間,有一條南北貫通的幹道。幹道南端是一座白色四柱五檐敞式大理石牌坊。牌坊正中嵌兩方貼金橫匾,朝南為「戟遙臨」,朝北為「美盡東南」。這是南門入園口。牌坊北側立有「銅奔馬」雕塑,又名「馬踏飛燕」,這是中國旅遊的標誌。幹道北端也有一處入園口,其西側,有園中之園的「俯暢園」。

滕王閣建築面積1.3萬多平方米,滕王閣的主體建築一共9層,淨高57.5米,台座以上的主閣採用宋朝樓閣「明三暗七」格式,從外看是三層帶迴廊建築,內部卻有七層,就是三個明層,三個暗層,加屋頂中的設備層,其中明層皆有迴廊可俯瞰贛江景色。

滕王閣的主體建築為宋式仿木結構,碧瓦丹柱,雕梁飛檐,斗拱綺戶,宮燈高懸,金碧輝煌。

新閣的瓦件全部採用宜興產碧色琉璃瓦,因唐宋多用此色。立於正脊的鴟吻,全仿宋制,高達3.5米,寓以辟除火災,長定安寧之意。

閣外的勾頭、滴水均特製瓦當,「勾頭」筒瓦上刻有「滕閣秋風」四字,暗含豫章風貌。「滴水」瓦片呈現「孤鶩」圖案,仿佛要與落日齊飛

台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兩個瓢形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風雨橋。樓閣雲影,倒映池中,盎然成趣。

三、滕王閣的台座

滕王閣的主閣是坐落在一個12米的台座上,這個台座象徵古城牆,分為兩級。

循南北兩道石級登臨一級高台。一級高台系鋼筋混凝土築體,踏步為花崗石打鑿而成,牆體外貼江西星子產金星青石。一級高台的南北兩翼配有迴廊,連接著兩個輔亭,南亭名「壓江」,意為可觀贛江雄偉壯麗;此亭叫「挹翠」,意為盡收西山鍾靈毓秀。隔江遠眺,南北兩亭與主閣組成一個倚天聳立的「山」字;居高俯瞰,則像一隻展翅而飛的鯤鵬。

一級高台朝東的牆面上,鑲嵌石碑5塊。正中為長卷式漢白玉石碑一幅,此石碑由8塊漢白玉橫拼而成,約10米長,1米高,外圍以瑪瑙紅大理石鑲邊,均為江西峽江縣所產花崗岩。

此碑碑文由今人隸書韓愈《新修滕王閣記》。韓愈在《記》中寫道:「余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

南昌的滕王閣建成後,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在此宴遊唱和、吟詩作賦,留下了一批膾炙人口的佳作,如「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簡稱《滕王閣序》)、王緒的《游閣賦》、王仲舒的《游閣記》,傳為「三王記滕閣」的佳話。

王仲舒(762—823)字弘中,并州祁(今山西太原)人,唐朝文學家。820年(元和十五年)六月,王仲舒來南昌任洪州刺史及江西觀察使。洪、江、饒、虔、吉、信、撫、袁等8州皆為江南西道(南昌)屬邑,而此時,韓愈因諫迎佛骨觸怒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旋移袁州(今宜春)任刺史,也就是說,韓愈是王仲舒的屬僚。王仲舒到任後重修了滕王閣,並囑韓愈作記。820rh (元和十五年)十月,韓愈作《新修滕王閣記》。

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寫文章高手中的頂尖高手。全文短短300餘字,作者就四次為沒能飽覽勝景大嘆遺憾,並借題發揮,敘事之外,寄寓了自己的意願,既正面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又暗示出希望能得到王仲舒心契相知並獲得擢拔援引之意。這種翻空出奇的筆法,使文章詭譎多變,極盡曲折之妙。最為特別是文章開頭一句:「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出筆入題,毫不拖泥帶水,僅用「瑰偉絕特」四字高度概括就把滕王閣的壯觀、雄奇、美麗,不負江南「獨為第一」之譽。江西寧都散文大家魏禧稱此為「韓文入手多特起,故雄奇有力」(《日錄論文》),「特起」亦稱「孤起」,即不用陪襯掩飾的筆法,而是單刀直入,直話直說。

長碑左側為花崗岩《竣工紀念石》及青石《重建滕王閣紀名》碑,右側為花崗石《奠基紀念石》及青石《滕王閣創建紀年》碑。

由一級高台拾級而上,即達二級高台(象徵城牆的台座)。這兩級高台共有89級台階,而新閣恰於1989年落成開放。二級高台的牆體及地坪,均為江西峽江縣所產花崗石。高台的四周是按宋代式樣打鑿而成的花崗石欄杆,古樸厚重,與瑰麗的主閣形成鮮明的對比。

二級高台與石作須彌座墊托的主閣渾然一體。由高台登閣有三處入口,正東登石級經抱廈入閣,南北兩面則由高低廊入閣。正東抱廈前,有青銅鑄造的「八怪」寶鼎,鼎座用漢白玉打制,鼎高2.5米左右,下部為三足古鼎,上部是一座攢尖寶頂圓亭式鼎蓋。此鼎乃仿北京大鐘寺「八怪」鼎而造。此鼎之設,寓有金石永固之意。

四、滕王閣的匾額

滕王閣環樓四面,皆有巨型金字匾額,一共15塊。

滕王閣二層廊框下有四幅:東為「江山入座」,西為「水天空霽」,南為「棟宿浦雲」,北為「朝來爽氣」,這些內容均系潔順治蔡士英重修滕王閣時所擬匾額。

第五層的廊檐下四塊金匾,內容出自《滕王閣序》。東為「東引甌越」、南為「南溟迥深」,西為「西控蠻荊」,北為「北辰高遠」,其中「東引甌越」是書法家堵遂良的手跡。

第六層是滕王閣的最高遊覽層,其東、西重檐之間,高懸著蘇東坡手書「膝王閣」金匾各一塊。由台座之下的底層算起,這一層實為第九層,故大斤題匾「九重天」。

比如,主閣的東面層檐下有四塊生漆為底貼金的橫匾——

從下向上看,

正東一為「瑰偉絕特」九龍匾,被稱作「天下第一狂草匾」,文字內容選自韓愈的《新修滕王閣記》「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魅偉絕特之稱」,字體為唐代書法家懷素草書。由於匾額四周雕有九條龍,此匾也叫「九龍匾」。

二層二檐下的「江山入座」,系清順治名臣兵部尚書蔡士英重修滕王閣時所擬匾額,指登上滕王閣,江山一覽無遺 :

三層三檐下的「東引甌越」,是唐代褚遂良的手跡。出自「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描述的是豫章(古南昌名)的地理位置,東臨甌越(古越地,即今浙江地區)。

頂檐下的藍底牌匾「滕王閣」三個大字,為宋代蘇東坡所書,由碑刻拓印放大鐫刻而成。

看滕王閣的南面,一層的「襟江」、三層的「棟宿浦雲」、五層的「南溟迥深」等金匾清晰可見。

再看滕王閣的北面,三層的「朝來爽氣」、五層的「北辰高遠」等金匾清晰可見。北面的高低廊檐下還有「帶湖」一匾。

滕王閣面向贛江的正西邊集王羲之、蘇軾書「下臨無地」巨匾,內容來自王勃的《滕王閣序》中的「層密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其主要形容的是滕王閣極其高峻陡峭。

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南昌文化地標,當年王勃有詩云: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圖文資料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