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海上絲綢之路,古老的「一帶一路」

團結出版社 發佈 2022-12-27T07:05:49.199980+00:00

600多年前,明朝航海家鄭和率領遠洋船隊七下西洋,歷時28年,經東南亞、印度洋到達紅海及非洲海岸,遍訪30多個國家和地區,創造了偉大壯舉。

600多年前,明朝航海家鄭和率領遠洋船隊七下西洋,歷時28年,經東南亞、印度洋到達紅海及非洲海岸,遍訪30多個國家和地區,創造了偉大壯舉。鄭和不僅是歷史上著名的航海家之一,同時是傑出的外交家、軍事家,是傳播中華文明的使者,是維護世界和平的使者,是中國對外經濟、文化、醫藥、科技交流和傳播的使者。

團結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鄭和之路》是作者韓勝寶採訪海內外鄭和研究的專家學者,探訪鄭和的遺蹟,從政治、軍事、航海、經貿、文化、科技、外交、宗教等領域,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系統地記述和探討了鄭和下西洋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揭示了鄭和下西洋背後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就讓我們跟隨《鄭和之路》,一起通過閱讀回望鄭和輝煌的海上時代,探尋那古老而依舊鮮活的海上絲綢之路吧!

鄭和開闢中國遠洋航線

陳顯泗在《鄭和研究與現代化》一文中論述了鄭和開闢航線的豐功偉績:「鄭和下西洋,使中國的遠洋航行出現劃時代的、全面的、實質性的突破。」

在鄭和七下西洋之前,中國的遠洋航線是怎樣的狀況呢?中國的遠洋航線始於西漢。據《漢書·地理志》載,西漢武帝年間,開闢了西去的遠洋航線,從廣州穿馬六甲海峽,經太平洋到印度洋,最遠只到達今斯里蘭卡。三國時期,東吳孫權曾派朱應、康泰出使扶南,但史書未載明水路或陸路,即使水路也僅到達今越南湄公河口。唐代,中國遠洋航行已從今斯里蘭卡往西延伸,但究竟延伸到波斯灣還是東非海岸,學術界尚未定論。宋代,中國遠洋航線再次延伸,沿阿拉伯半島向南一直延伸到紅海和非洲東海岸,中國與東非間可能出現了直航。元代,《馬可波羅遊記》、汪大淵的《島夷志略》有中國遠航東非的明確記載。

到了明朝,鄭和七下西洋,開闢了中國通往印度古里、淄山(今馬爾地夫群島),直達阿拉伯半島紅海沿岸和東非海岸一些港口的航線,包括木骨都束、麻林(今肯亞的馬林迪),等等,主要航線達42條之多,先後到達37個國家和地區,其航線最西到達過赤道南面,航線西端延伸到比剌(今莫三比克港)、孫剌(今索法拉港)兩個國家,這可能是鄭和艦隊抵達最遠的非洲國家,最南到達爪哇,最北到達紅海的天方(今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總計航程16萬海里,航海跨度是東經39˚—123˚、北緯32˚—南緯8˚這樣一個廣闊的地域。

至於鄭和船隊的分遣船隊往南航行更遠,如孟席斯所論證的已繞過好望角,到達美洲,這尚無最後的定論。但鄭和船隊到達南非海域已無可爭辯了。鄭和七下西洋不僅開創了橫渡印度洋直航非洲的記錄,同時橫渡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多次往返於東南亞、南亞與阿拉伯諸國之間。

鄭和溝通了東西洋的海上航路,就此聯結了亞非的大片海域。鄭和七下西洋開闢的遠洋航線如此廣闊,已超過明朝以前的任何時代,並且鄭和船隊遠離海岸線直航,也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用陳顯泗的話說,鄭和七下西洋,為中國遠洋航線開闢了一個新時代;用辛元歐的話說,鄭和率先為人類的遠洋航海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為開闢世界新航路鋪平了東方的海道。

鄭和時代科技成就領先世界

鄭和時代科技成就達到了一個頂峰——鄭一鈞說,鄭和船隊的科技成就,主要體現在造船術和航海術兩個方面,這在明朝都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據鄭一鈞考證,鄭和當時建造的超大型寶船長140多米,寬57米,是史無前例的。這並不僅僅是為了顯示中國的富強,主要是為了適應裝載下西洋應用物資和海外貿易貨物的需要。當時的海外貿易是由國家壟斷的,並且主要由鄭和下西洋來進行。以一支船隊來負擔一個富強的大國與眾多海外國家的貿易,其海洋貨運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為此,鄭和下西洋重點發展超大型船舶,使船隊海洋貨運量大幅度增加。

鄭一鈞稱,關於鄭和寶船的尺寸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研究者爭議的焦點。有學者認為,這樣的木船,即使在現代也造不出來,更不要說600年前了。而鄭一鈞則堅持認為,不能因為今人造不出來就否定歷史,明代的造船技術從秦漢以來持續發展,經過2000多年不斷的積累,在鄭和時代實現了突破性的飛躍。

這種巨型船塢,莫說中國歷史上亘古未有,在當時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無與倫比的,它是中世紀中國造船業在全世界遙遙領先的明證。鄭一鈞指出,鄭和船隊裝載貨物的寶船,是一種福船船型的寶船,很適宜裝載大批貨物。鄭和寶船每艘的載重量,可達數千噸;整個船隊的運載量,則是以若干萬噸計了。

鄭和船隊擁有極其強大的海洋交通運輸能力,完全能夠勝任明帝國大力發展海外貿易的使命,是當時海洋經濟能獲得空前發展的一個先決條件,也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鄭和船隊先進的航海技術在當時世界上也是獨領風騷的,鄭一鈞介紹,其天文航海術與漢代以來單純的占星法不同,已由海上對星象的占驗發展為一整套「牽星過洋」的航海術。同時,對羅盤的應用也已大大超出了以往指示南北方向的範圍,發展為主要用於測定針路,依靠羅盤指向確定行船的方位、航速、航距和路線,並選擇確定最佳的航線。

鄭和船隊還把航海天文學與導航儀器羅盤的應用結合起來,不僅克服了各自的局限性,而且大大提高了航行方位的精確程度。而西方的航海家們,一直到15世紀末還是靠觀察南半球可見的南極星同測定星宿高度的其他簡單儀器來定航行方位的。鄭和船隊駛往南亞以西的航程,往返里程在10萬餘里以上,以繞赤道一周約4萬公里計算,比繞赤道一周里程還多。能多次持續完成這樣長的航路,沒有先進的航海技術是根本不可能的。

15世紀初,是中國人稱雄海上的時代,這是全世界公認的事實。鄭一鈞說,明朝航海技術,是漢、唐、宋、元以來航海技術一脈相傳和不斷發揚光大的結果。鄭一鈞無比振奮地說,元明時期遠洋航運的發展經歷了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如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太倉劉家港當時就是中國最大的港口,號稱「六國碼頭」「天下第一港」。「如果一直按照鄭和的路子走下去,現在的中國無疑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鄭一鈞又不無感嘆地說。

鄭和下西洋掀起「中國文化熱」

鄭和下西洋是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盛事,這一時期,鄭和將明朝先進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帶到了亞非各國,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周鎮榮說,西洋各國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精美與恢宏,掀起了一股「中國文化熱」。

周鎮榮是東南亞華裔中屈指可數的收藏大家,他的個人收藏館,仿佛是中國文化的殿堂,中國的奇石、瓷器、書畫、報章、書籍乃至茶壺、酒具、煙標,林林總總,數以萬計,許多資料極為珍貴。

鄭和下西洋使中國的建築文化登上西洋各國的殿堂,周鎮榮說,泰國的禮拜寺、馬六甲殿宇等富麗堂皇的建築,均為鄭和下西洋時所建。在印尼三寶壟有一些名為「三寶壟式」房舍,其屋頂與中國房舍的屋頂有類似之處。印尼原住民居住這種「三寶壟式」房舍,表明他們對中國風格的建築的認可。很明顯,這些建築物中都融入了鮮明的中國建築藝術風格,對西洋各國的影響極為深遠。

一些專家學者認為,鄭和下西洋把絲瓷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貨幣文化等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瑰寶傳播到西洋各國,引起了西洋各國的極大興趣,爭相學習,紛紛效仿。

西洋各國把鄭和下西洋看成是「海上絲瓷之路」,鄭和帶到西洋各國的中國物品,最多、最精美、最受歡迎、影響最深遠的就是中國的絲綢和瓷器。蠶絲的傳入,促成了西洋各國絲綢加工業的形成;中國的瓷器和制瓷技術傳到亞非各國,促成西亞的制瓷有了質的飛躍。

鄭和下西洋使西洋各國吸收了中國的服飾特點,一些國王仿效中國皇帝,也為自己裝點神聖的光環。同時,影響了普通民眾,最終在西洋各國「生根」。尤其是馬來西亞婦女,「所服之有袖短衫,與寬大之褲、玻璃珠、各色禮帽、雨衣、履底等類皆由中國傳入」。

鄭和使團向西洋各國輸入了大批精美的瓷器,中國的飲食文化促使西洋人改變飲食習俗,也加速了他們向文明飲食邁進的步伐,原來以蕉葉盛食的一些西洋地區的人民,逐漸開始使用青花瓷器用餐,用茶具品茶。

中國的貨幣文化加快了西洋各國向近代邁進。中國的銅錢大量流入西洋各國,並且在市場上廣泛流通,使西洋一些國家擺脫了長期使用海貝等自然物為貨幣的境況,促進了西洋各國商品經濟的完備和發展。在印尼峇里島,至今家家戶戶有收藏中國銅錢的習慣。

此外,鄭和下西洋使中國的語言文字、詩詞歌賦、科舉禮儀、民俗文化,包括歲時節日、民間婚娶、喪葬文化等也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西洋各國,在鄭和下西洋後,西洋各國經歷了一個裂變、更新的過程,600年來一直在沿襲。

拓展閱讀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採訪海內外鄭和研究的專家學者,探訪鄭和的遺蹟,從政治、軍事、航海、經貿、文化、科技、外交、宗教等領域,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系統地記述和探討了鄭和下西洋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揭示了許多鮮為人知的關於鄭和下西洋的內幕。書稿融新聞性與學術性為一體,填補了一些鄭和研究的空白。

作者簡介

韓勝寶,1954年生,上海人,現旅居新加坡。知名媒體人,《孫子兵法》全球傳播發起人,CCTV《國家寶藏》、《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守護人,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成果獎評委,新加坡孫子兵法國際傳播中心首席顧問兼導師,香港孫子兵法國際研究中心高級顧問。曾任中國新聞社江蘇分社副社長兼蘇州支社社長、江蘇省鄭和研究會理事、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理事、中國國防大學孫子兵法博士後專家組成員、蘇州市孫子兵法國際研究中心副主任、蘇州市相城區孫武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2011年起,啟動了「孫子兵法全球行」採訪活動,歷時五年,沿著《孫子兵法》傳播的軌跡,到訪7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200個城市,全方位、多視角傳播《孫子兵法》在全球的應用和影響。

內容簡介

13世紀,義大利水手馬可·波羅與中國的景教徒列班·掃馬,在旅途中見證東洋與西洋的傳奇。

15世紀初,鄭和七下西洋,同一世紀末西方開始了世界擴張。

18-19世紀,輕薄無聊、如水似煙的茶與鴉片,竟牽繫著不列顛與中華帝國地球兩端兩大帝國的興衰關聯。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義和團興起,八國聯軍暴侵,由此展現的中西交流與衝突的複雜而危險的格局,關係整整一個世紀的中國現代化運動。從奇蹟般的旅行與傳說,到競逐外洋的遭遇與衝突; 從海岸貿易與戰爭,到內陸分裂與淪陷。此四幕集中表現了中西交通 700 年歷史中的衝突恩怨,興衰坎坷。

作者簡介

周寧,博士,1961年生,廈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文系主任。主要從事戲劇學與跨文化研究,著作有《比較戲劇學》《幻想與真實》《想像與權力:喜劇意識形態研究》《中西初的遭遇與衝突》《永遠的烏托邦》《中國形象:西方的學說與傳說》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