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史》:兩漢簡牘的書法

談藝錄 發佈 2022-12-28T18:31:09.021601+00:00

我們現在能見到出土漢簡,有數萬枚之多,這些漢簡,是兩漢各個時期留下的墨書原跡,大多能確定其準確年代,以西漢的占絕大多數。

我們現在能見到出土漢簡,有數萬枚之多,這些漢簡,是兩漢各個時期留下的墨書原跡,大多能確定其準確年代,以西漢的占絕大多數。

西漢初期的竹簡,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竹簡,其年代在漢文帝時期(前179-前157)。墨寫,與湖北雲夢秦簡體勢一致。

用筆上,橫畫落筆逆鋒頓按,運行時逐漸上提,收筆不回鋒,形成頭粗尾細的模式,與出土的戰國簡牘帛書墨跡所普遍使用的筆法接近。古人對頭粗尾細、彎曲婉轉的筆法所書寫的古文稱之為科斗文,漢初人用筆,尚未脫去這種六國時的風格。而這種用筆方法又奠定了以後正規場合所寫隸書,如碑銘上所寫隸書,即後人稱之為「八分書」的「逆入平出」的基本筆法。

隸書在書法上最大的貢獻是出現了方折的寫法和波磔,使筆法大為豐富,而這兩個特徵在漢初早期隸書中都已充分具備了。如圖:

需要著重提出的:隸書並非在東漢才達到最高峰,而是在西漢中晚期就有完全成熟的隸書作品。

證據就是1973年河北定縣八角廊四十號漢墓出土的大批竹簡古籍。墓主經考定為中山懷王劉修,卒年是五鳳三年(前55年),(「五鳳」是漢宣帝年號,後面還會說到《五鳳二年刻石》),這批古籍用工整勻稱的隸書繕寫的,如圖:

這些隸書,用筆逆入平出,主筆皆蠶頭雁尾,中段稍提筆收束,波磔較豐肥,結構寬扁,重心安穩,形態舒和。與後世的《乙瑛碑》《張景碑》《元際殘石》等東漢中晚期作品用筆結體極為相似,已完全脫盡篆書筆意。也就是說,隸書的成熟,至晚在西漢已經完成。

隸書筆法較以前書體要豐富,尤其背分的體勢和波磔跌宕起伏,顯示出獨特的美感。

漢代人在空間較為寬裕的書寫載體上,往往喜歡將一些筆畫盡情地舒展開來,充分顯示筆姿的飄逸。如敦煌漢簡1972AB、1972C所書《急就篇》上的書法即是如此:

其用筆瘦勁,中宮緊收,橫畫和左右波磔儘量向兩邊伸展。

漢簡隸書筆畫縱向延伸的情況,一般是出現在一篇的結尾一字的末一筆。這一筆往往又長又粗,顯得十分有力、醒目。比如居延漢簡《永元器物簿》裡的「年」字:

敦煌木簡《倉頡篇》裡的文字書法,則保留了篆書和漢初古隸的痕跡,筆畫訛誤缺失甚多。這種四不像的書風,有的是因為字體演變尚未成熟;有的是書家刻意創造;有的是因為時代隔閡,模仿古體而力不從心產生的。後世的碑刻、墨跡與之相類的也有不少,比如篆隸相參的《夏承碑》,比如吳《天發神讖碑》,比如隸楷相參的《爨寶子碑》……不勝枚舉。

1959年7月,甘肅武威磨咀子六號墓出土的《儀禮》木簡,整篇抄錄儒家經典。書手有著高超的書法修養,其結體左斂右舒,重心偏向於字的左側,顧盼生姿,筆畫輕纖而不軟弱,粗細變化,飄灑流動,有百鍊鋼化作繞指柔的感覺。如圖:

東漢的甘谷漢簡,字的主筆畫伸展很長,中心結構緊密,字雖小,而逆折鉤趯非常分明,剛健奔放而不草率,筆力可搏犀象,其結體和用筆,與《陽嘉殘石》《孔彪碑》《曹全碑》有十分相似之處,應是東漢中後期官文書的典型書體。如圖:

還有草書,漢簡中不論有波磔的隸書還是沒有明顯波磔的隸書,都有比較簡率、快捷的寫法。漢簡的實物證明在漢初時,草書已經出現,而到西漢後期簡牘中草書逐漸增多,大多是隸書和草書夾雜書寫。到了西漢晚期,敦煌、居延等地漢簡上的草書形成較為固定的草法,說明草書已比較規範了。成了漢代通行的書體之一。本書57-65頁詳細討論了草書的早期發展史。

下一篇,我們開始學習西漢的銘刻書法。

(【跟著布丁讀書法史】之27,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