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酈道元與水經注

用戶山與海真人 發佈 2022-12-28T23:14:46.717209+00:00

酈道元,字善長,家中長子。父酈范,字世則,范陽涿鹿人,祖父酈嵩,天水太守。玄祖酈紹,曾在慕容氏燕國當太守,後降北魏,授袞州監軍。

酈道元(446?——527年),字善長,家中長子。

父酈范,字世則,范陽涿鹿人,祖父酈嵩,天水太守。玄祖酈紹,曾在慕容氏燕國當太守,後降北魏,授袞州監軍。

酈范在北魏太武皇帝公元424——451年間,任東宮給事。公元452年,文成帝繼位,賜封永寧男爵位。後接連升為子爵、伯爵,至青州剌史,進侯爵,封冠軍將軍,及至尚書右丞。公元471年以後,孝文帝執政時,卒於京城。

酈范任職期間,酈道元經常跟隨父親走南闖北。父親很注意河山的記載文章,並經常考查各地的地理情況。酈道元也跟著父親考查國家的山河流水,並認真記載,為今後整理成文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北史·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五》記載:

酈道元在北魏孝文帝時,世襲北魏永寧侯。後因朝廷調整官制,由侯爵按例降為伯爵。

酈道元為官時,「執法清刻」(執法清正刻苛),被御史中尉李彪看中,選作書侍御史。後因李彪被孝文帝罷免,酈道元因連坐被免職。

北魏宣武帝繼位後,於公元502年左右(景明中),任冀州鎮東府長史,並代行刺史。「道元行事三年。後來他又調任作魯陽太守,崇勸學教,周邊山蠻之人不敢為寇。為政嚴酷,吏人畏之,奸盜逃於他境」。宣武帝延昌年中(公元514年左右),任東荊州剌史。依然是「威猛為政,如在冀州」。引起一些人的不滿。當地一些蠻人在前任官員慫恿下,向皇廷告狀請願,要求撤換酈道元,再用前任刺史,於是酈道元再次被免職。

在魏收修撰《魏書》中,將酈道元列入「酷吏傳」中。似乎當時,對他的評價並不好。

公元516年,小皇帝孝明帝元詡繼位時,靈太后執政。酈道元先任河南尹,後來,朝廷詔酈道元持節、兼黃門侍郎。八九年後,在孝昌初年(公元525年),靈太后經歷了幾年的禁錮生活後,重新執政。南朝梁軍對北魏發起進攻,又逢北魏彭城刺史叛變。酈道元臨危受命,詔持節、兼侍中、攝任行台尚書,節度諸軍。在北魏軍隊的有力打擊下,南朝軍敗後撤,酈道元揮軍追討,斬殺很多敵人。

由於酈道元不懼權貴,很多犯過事的高官受到他的憚劾,也因此受一些大官僚的忌憚。很多大官僚都與他作對,使他的命令得不到執行;官僚們卻反告酈道元,說他的不是。

皇叔元悅有一個男寵叫丘念,因犯事被酈道元抓入牢中,元悅去求靈太后赦免,酈道元在靈太后的敕令到達之前,抓緊時機殺掉了丘念。他這樣處理事件,引來一些皇親的不滿。

儘管朝庭中有很多人反對酈道元,靈太后一直沒有再像以前的朝廷那樣撤掉酈道元的職,才使酈道元最後完成了《水經注》這部大作。

當時,南朝逃難過來的蕭寶寅在雍州當剌史,因他無能,屢吃敗仗。朝廷上下對他有很大的反響,他也知道自己在北朝不得人心,怕朝庭怪罪就想造反。一些皇親大佬們看到了蕭寶寅的危險,更想除掉酈道元,就極力推薦酈道元去雍州監察蕭寶寅。胡太后也知道其中厲害,勸小皇帝說,文官不能擔任這樣的職位。但小皇帝不聽靈太后勸阻,答應了元悅等皇親的計謀。蕭寶寅聽說此事,豈能容忍?派手下將官裝扮盜匪,在半路的驛站中,截殺了前往上任的酈道元。包括酈道元的弟弟和兩個兒子及一家人,都死在蕭寶寅的手裡。酈道元面臨兇惡,死而不懼,一直怒罵暴徒,不屈就義。事後,蕭寶寅裝作好人收斂酈道元遺骨,上報朝庭,說是匪患,還得到了皇上的嘉獎。但不久,蕭寶寅就舉兵反叛,自立為帝,最終被北魏朝庭鎮壓。

酈道元從小就和父親一起外出考察,進入仕途之後,先後走過河北、山西、河南、陝西、內蒙古、江蘇、安徽、湖北等地。他曾跟隨孝文帝巡幸長城、陰山等地,在各地都記載許多的文字資料。在當剌史以後,也曾各地調查,寫出《訪瀆搜渠》等記錄。這些文字的原始資料,都為酈道元寫《水經注》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水經》

三國時期出現的《水經》,內容非常簡略。《唐六典》注中稱,全書只有8200多字,共載水道137條。每一條所寫的河流都是公式化的發源、流程、入海或匯入什麼河。例如:「清水出河內修武縣之北黑山。」 一條河流,十幾個字就再沒有內容了。

《水經注》

因其為《水經》作注而得名,也是一部獨立的古典名著。這本書對中國的水文、地理、歷史等多個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全書共40卷,30餘萬字,全面而系統地介紹了水道所流經地區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等多方面內容。《水經注》將河流等補充為1252條。如果包括全部的湖、淀、陂、澤、泉、渠、池、故瀆等,實際記錄有2596條。《水經注》中的文字,超過《水經》二十多倍。

有意思的是,《水經》和《水經注》,都以「崑崙」開始。卷一之中有「崑崙墟」、「崑崙虛」、「崑崙丘」、「崑崙山」等。看似,《山海經》對這兩個作品的影響很大,但《山海經》中的崑崙山,不是我國現在的崑崙山,應該是在巴顏喀拉山一帶。

有關資料說,「崑崙」是外來語。「崑崙」一詞,在各種古代文獻中有許多不同的解譯。在《水經注》中,《河水》篇中有「崑崙」,都作為地名。但《溫水》篇也有一個「崑崙」,卻是作為族名的。

在《西域記》中有:「阿耨達太山,其上有大淵水,宮殿樓觀甚大焉。山即崑崙山也。」說明「崑崙山」在梵語中稱為「阿耨達太山」。

另外,有:「三成為崑崙丘:三級的土丘稱為崑崙丘」之說。

《爾雅·釋丘》:「丘一成為敦丘,再成為陶丘……三成為崑崙丘。」

晉代郭璞說:「崑崙山三重,故以名雲。」是說:崑崙山有三級,所以叫崑崙丘。

《山海經》把「崑崙」作為一處「方八百里,高萬仞」的仙境,《淮南子》也奉合這種說法。

對《山海經》中的一些說法,歷史學家司馬遷與我們的觀點一致。他在《史記》中指出,他不敢認同《禹本紀》和《山海經》之中的神話,但對其歷史和地理等內容是認同的。

《水經注》看似為《水經》寫注,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社會景觀的書。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記錄了很多碑刻、墨跡、漁歌、民謠等內容,文筆精粹,語言華麗,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所記述的時間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前後約2000多年。包括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勝景、歷史沿革、風俗習慣、人物掌故、神話故事等。真可謂是中國6世紀的百科全書,無所不容,也是倍受今人喜歡並重視的歷史巨著。

書中,從河流的發源到入海,詳細地寫明了幹流、支流、河谷寬度、河床深度、水量和水位季節變化,含沙量、冰期以及沿河所有的伏流、瀑布、急流、灘瀨、湖泊等等都有詳細記載。所記湖泊、沼澤500餘處,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處,伏流有30餘處,瀑布60多處。所記各種地貌,有山、岳、峰、嶺、坂、岡、丘、阜、崮、障、峰、磯、原等,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僅山嶽、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處,所記洞穴達70餘處;植物品種多達140餘種,動物種類超過100種,各種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風災、蝗災、地震等。記載的水災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書中還記載有:縣級城市和其他城邑共2800座,古都180座,小於城邑的聚落包括鎮、鄉、亭、里、聚、村、墟、戍、塢、堡等10類,共約1000處。包括有水運和陸路交通,其中僅橋樑就記有100座左右,津渡也近100處。有大量農田水利資料,記載的農田水利工程名稱就有坡湖、堤、塘、堰、堨、覩、坨、水門、石逗等。包括有採礦、冶金、機器、紡織、造幣、食品等。所記礦物有金屬礦物如金、銀、銅、鐵、錫、汞等,非金屬礦物有雄黃、硫黃、鹽、石墨、雲母、石英、玉、石材等。記載的大小戰役不下300次。

記載各類地名約在2萬處上下,其中解釋的地名就有2400多處。所記中外古塔30多處,宮殿120餘處,各種陵墓260餘處,寺院26處以及不少園林等。

《水經注》「寫水著眼於動態」,「寫山則致力於靜態」,「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散文的集錦,神話傳說的薈萃,名勝古蹟的導遊圖,風土民情的採訪錄」。《水經注》不僅是科學名著,也是文學藝術的珍品。

其中,引幾段為例:

《水經注·江水注》中巫峽部分寫:「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的缺處。重岩迭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沂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春秋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巇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期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其中「黃牛灘」中寫岩石:「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說岩石「三朝三暮黃牛如故」。真是寫得維妙維肖。

在《河水注》中寫黃河:「崩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贔怒,鼓若山騰」。

在《濟水注》中寫大明湖:「左右楸桐,負日俯仰。目對魚鳥,水木明瑟」。

在《滱水注》中寫兩岸民生的情景:「長歌陽春,愛深綠水。掇拾者不言疲,謠詠者自流響」。

……,……。

——真是千古佳句,絕妙好辭!

酈道元認為,地理現象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經過朝代的更迭,部族遷移,城邑興衰,自然變故,河道和山川的變遷,名稱交替等更易,地理著作必須不斷充實和完善。他說:「山水有靈,亦將驚知己於千古矣」。

酈道元為寫此書,搜集了大量文獻資料,引書多達437種,輯錄漢魏金石碑刻多達350種左右,採錄了眾多民間歌謠、諺語方言、傳說故事等,並親自實地考察,尋訪古蹟,追本溯源,實事求是地寫作。

《水經注》中詳細地說明:《水經》說浿水東流,但酈道元沒有按人云矣雲的方式,順勢抄上去。因公務繁忙,他不能親去浿水考察。於是他找到當時在北魏出使的句麗國使臣,與那個使臣一起落實他們國內的浿水情況。得到了準確的浿水流向,更正了《水經》中的差誤,說明了東北地區浿水向西流的理由。

正如王先謙先生說:酈道元注《水經》,在於「因水以證地,即地以存古」

應該說,在酈道元之前,寫中國地理的書籍很多。其中,《山海經》過於虛荒紛亂,《禹貢》、《周禮·職方》除去輪廓不剩什麼實質內容,《漢書·地理志》和《後漢書·郡國志》等記述更不詳備,甚至只有名稱,……。後人也有寫這類作品的,如:地理學家徐霞客等所寫作品,都側重於某個方面。唯有《水經注》,不愧為中華民族地理類的百科全書,配得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讚譽。

酈道元一生勤於讀書和著述,《魏書》卷八十九說:「道元好學,歷覽奇書」,代表作有《水經注》等。酈道元寫景用詞十分得當,文采精湛,「詞組隻字,妙絕古今」。

歷來研究《水經注》者,都稱之謂「酈學」,酈學對後人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唐代李白、杜甫、柳宗元等人的詩中,都吸收了《水經注》的文學精髓。在柳宗元《永州八記》的文章中,到處可見汲取於《水經注》藝術靈魂的地方。

宋朝蘇軾說:「嗟我樂何深,水經也屢讀。」

張岱說:「古人記山水,太上有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則袁中郎。」

劉熙載亦說:「酈道元敘山水,峻潔層深,奄有楚辭《山鬼》、《招隱士》勝境。柳州遊記,此先導也」

日本地理學家米倉二郎稱酈道元為,「中世紀,全世界最偉大的地理學家」。

《水經注》,在各朝各代都有多種版本。在《隋書·經籍志》中,有完整無缺的本子。在《舊唐書·經籍志》與《新唐書·經籍志》中,均有記載,成為唐朝的國家藏書。在明朝的《永樂大典》中,也被鈔錄在內。清朝以後的各種版本印刷物,不盡其數。

《水經注》一書的最後完成,應該是在公元525年至527年間。因為:

酈道元於北魏孝文帝期間世襲永寧侯,在此之前一直跟隨父親到處考察,即使有作品,也一定是不成熟的半成品。襲官以後,雖然他也去了很多地方,但因執法清刻,肯定是公務為主,無暇寫作。孝文帝後期,酈道元第一次被免職。到北魏宣武帝再啟用,大約兩三年時間,到公元514左右第二次被免職。不過,這兩段被免職的時間都很短。又過兩年時間,北魏孝明帝繼位,再被啟用,但是酈道元一直是閒職。到525年再被重用,應該有十年左右時間可以用於他的寫作。

特別是,根據酈道元自己所持,地理類作品必須不斷修正完善的觀點;《水經注》這本書,一定是在他人生後期封筆的。應該是酈道元一生不斷修改,至死才撂筆。他臨死的時間,估計是在公元526年左右。既525年到527年被害的時間內,應該是《水經注》最後定稿的時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