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鼓春社》:留住鄉村的「古風」

河北好書 發佈 2022-12-29T07:20:40.302805+00:00

該產品包括《安新卷》《容城卷》,與之前出版的《高碑店市卷》《雄縣卷》共同反映了這一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傳統音樂文化的歷史和現狀。

近日,由方圓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簫鼓春社》(第二輯)與讀者見面。該產品包括《安新卷》《容城卷》,與之前出版的《高碑店市卷》《雄縣卷》共同反映了這一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傳統音樂文化的歷史和現狀。

《簫鼓春社》為國家出版基金重點資助項目,對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演及文化環境進行了系統記錄和保存,真實反映了該地區民間音樂文化的原生樣貌。

形式涉及音樂、戲曲、曲藝還有民間歌舞等

「簫鼓春社」出自陸游《游山西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簫鼓」泛指樂器,「春社」泛指民間會社。方圓電子音像出版社綜合編輯部主任許軍強,也是本書責編之一,他告訴記者,「我們希望借這樣的書名,保存京津冀鄉村的『古風』。」

書中記錄有音樂會、吵子會、十番會、吹打班等傳統音樂形式,以及傳統戲劇河北梆子、雲車會,另外還有西河大鼓、秧歌隊的詳細介紹,以音樂會為主要內容。

冀中笙管樂流傳於冀中平原,即北京以南、天津以西,滄州、定州一線以北近30個縣市的鼓吹樂品種,民間俗稱「音樂會」。因主要用管子領奏、笙管和奏,故又稱「笙管樂」。各地農民以村為單位,借樂結會,在本地禮儀、喪葬等民俗活動中演奏傳承。婚事時往往奏具有歡樂喜慶風格的樂曲,如【抬花轎】【滿堂紅】等;白事時通常用【水龍音(吟)】【三公贊】等。不過「十里不同俗」,各地樂曲的選擇往往具有差異性。

整個編創團隊由來自中央音樂學院、 河北大學、天津音樂學院、河北農業大學等高校的京津冀專家學者組成,是一個接近100人組成的大規模的聯合考察隊。來自河北大學藝術學院的教授齊易,就是整個採風隊伍的領頭人。

「整部作品具有重大性、公益性、傳承性的特點。藝術形式上涉及了音樂、戲曲、曲藝還有民間歌舞等,全面梳理了這兩個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傳統音樂文化的歷史和現狀。」許軍強介紹說。

圖文聲像相結合成為創新點

2015年初,齊易教授試圖對今天稱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冀中鄉村的音樂類會、社、班、團進行一番微觀打量。他組織了數批研究生到民間採風,每星期換一個採訪點,每星期換一撥採訪者,新老搭配,生熟輪番,輪崗接班,馬不停蹄,干出了很大的名堂。

許軍強告訴記者,這個項目的一個創新點是圖文聲像相結合,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給傳統音樂的學習傳承提供了新手段。「該項目採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立體化、多維度、原汁原味地將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下來,彌足珍貴,可以說作品兼具音樂、民俗志和學術研究成果的性質。」

在每一個會社或團體的章節里,都附有會社成員的各種詳細信息,每一位樂師團隊人員都認真拍攝了照片,還包括樂器、大家的全家福照片等。除此之外,譜本、考察、攝錄的成果也都記錄在冊。最後的考察手記可以讓我們更近距離地接近當地的音樂形態,感受淳樸的風土人情和豐富的民俗文化。

成為國家出版基金重點資助項目

《簫鼓春社》項目對民間音樂類非遺項目進行的田野調查、研究是保護文化多樣性的必要措施,對保護、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選題採用聲像的方式和現代數字多媒體技術全方位、立體化地如實記錄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具有重大社會價值、文化價值與學術價值。

作品出版後,獲得了來自業內的多方面的肯定。

2020年11月,國家出版基金規劃管理辦公室對該項目組織了考核驗收。驗收組領導和專家認為該項目文化價值和學術價值突出,裝幀設計雅致大方,產品質量優良,驗收結果為優秀等級。

■文並編/河北青年報記者王慧麗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