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蔣子龍散文專欄〗《厚道》:漁風漁俗漁家樂

瞭望中國新媒體 發佈 2022-12-31T19:29:29.949783+00:00

《厚道》綠水青山生態散文系列。處於網絡時代的人,常有一種虛幻的狂妄感,動不動就愛說:「世界真小」!覺得一隻滑鼠在握,五洲四洋一目了然,喜歡在虛擬的世界裡稱王稱霸。



《厚道》綠水青山生態散文系列(32)

漁風漁俗漁家樂


處於網絡時代的人,常有一種虛幻的狂妄感,動不動就愛說:「世界真小」!覺得一隻滑鼠在握,五洲四洋一目了然,喜歡在虛擬的世界裡稱王稱霸。一旦回歸現實,用自己的雙腳丈量世界,才知天下之大,難以想像。其實不用說世界,就說中國最大的群島——舟山,有大小670個島嶼,有人居住的卻只有32個。社會已經進入「人口爆炸」、「過度開發」的今天,只一個舟山就還有六百多個島嶼仍保留著純天然的野態,想想都讓人興奮和好奇。這也正是舟山群島無可比擬的自然資源優勢。

舟山古稱「海中洲」,面向大洋,背靠大陸,橫流無際,群島有致,大小對應,遠近相接,有舟有山,碧空遠影……中國的文明史是「上下五千年」,舟山群島就有5000年的開發史。其豐富的漁鹽之利,成就了全國第一大漁場。而舟山漁場的中心港口,就是著名的「沈家門」,與挪威的「卑爾根港」、秘魯的「卡亞俄港」並稱「世界三大群眾漁港」。

據傳舟山海上有「十六門」之多,沈家門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四山環擁,對開兩門,其勢連亘」,為天然良港,又是海上天險。自唐宋起便成為漁民及海內外船舶最佳避風港,其「東控海洋,西通吳會,北接登萊,南亘甌閩」,是我國東南沿海通往日本、朝鮮等國的必經之地,為「東亞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大港、及來往使節祭海祭山的海疆要地——遵照當時中國的規定,凡經過沈家門的海內外船隊,都要在這裡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

其名叫「沈家門」,其實是國家的東大門。明清時期,倭寇屢犯浙東,沈家門遂成為海上要塞,集兩浙水師,「以寨為正兵,以游為奇兵,寨屯於游之內,游巡於寨之中」。沈家門外常常硝煙瀰漫,海水為赤,抗倭禦敵,戰績累累。抗倭名將戚繼光的戰艦長闊、高大,「巍如山嶽,浮動波上,錦帆首,屈服蛟螭……乘風下壓倭船,如車碾螳螂」。在那個時期,被尊為「天朝」的泱泱大國,志氣高昂,御倭寇於大洋之上。

清康熙二十三年,朝廷頒布「展海令」,沈家門由「海防要塞」逐漸向漁港轉化,傳入「小對、小捕作業」,漁民增多,捕撈業得以開發。至乾隆年間,大對船、大捕船興起,漁業大盛,漁港拓展。沈家門一派大港氣象,桅檣如林,萬商雲集,市肆駢列,海物錯雜,大街小巷,腥味盈天。每當小黃魚汛、大黃魚汛、烏賊汛、鰳魚汛、帶魚汛、海蜇汛等汛期到來,沈家門更是旆旗招展,號角長鳴;入夜後還萬家燈火,繁華異常,有「小上海」之稱。

更重要的、也是舟山最幸運的,是其還有得天獨厚的強大精神資源——被尊為「海天佛國」的普陀山,座落於舟山本島的蓮花洋中。自唐代開創觀音道場,已愈千年之久,是國內外最大的觀音菩薩供奉地。當年鑑真和尚經此東渡日本,成就了世界佛教史上的經典。明清時期,島上除少數商店,「有宅皆寺,遇人皆僧」,佛事鼎盛。至民國初年,還有僧眾2600餘人,依附於佛教的道士(念伴)750人。

——就在這樣的地理與人文環境中,既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又有強大的精神資源,「上承吳越古風,下創列島特色」,從而積澱形成了沈家門獨具特色的漁家風俗習尚,成為中國海洋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誌。其核心是一個「仁」字。

以仁對海,心存敬畏。出船先「祭海」,回港要「謝洋」,甚至還要「敬魚」。在海上遇到大鯊魚、鯨魚等等,漁民要向海禱告,向大魚撒米、丟三角旗,此謂「撒米施食,丟旗引路」,以免大魚興波鼓浪,掀翻漁船。

以仁對天,崇拜神靈。普陀山梵風習染舟山諸島,信佛便成了沈家門漁民的重要風俗,「一門都仗佛扶持」。同時還崇奉媽祖、祭拜龍王……

但,在「仁」的涵義中,最重要的還是對人。這也構成了沈家門漁民文化中最溫暖、最多姿多彩的那一部分。「一船遇難,眾船相救」;「一家有客,全岙接待」;「避風難胞,一宿二餐」……

內陸人乃至包括行駛在江河湖泊上的船家,遇見死屍都會覺得是一件不吉利的事,而以沈家門為代表的浙江、福建沿海的漁民,在海洋上遇到浮屍,不管是不是正遇到漁群或豐收在望,也要立刻停止作業,將浮屍撈起,布裹席包,旋即返港,漁民稱這種行為是「撈元寶」。回港後將屍體擺放在岸邊,等待家屬認領。無人認領者,將屍燒化,骸骨存瓮,葬於「義山」。自明代起,由幾家米行牽頭,在沈家門創建了「存仁局」:饑荒施飯,流行瘟疫施醫藥,為收斂無名露屍及無錢置買墳地的死難者,開闢「義冢山」,分「本地義山」和專門埋葬閩籍海難者和閩籍無主死者的「福建義山」。歷經明、清兩代,直至民國後期,沈家門的「存仁局」樂善好施,扶困濟危,積德無數。

至今有些地方的青年漁民,在置辦新婚家具時,仍喜歡購買一張舊床,且特別鍾情在上面死過人的老床。能為人送過終的床是「福床」,人在告別這個世界的時候能死在床上就是福氣。最怕「死無葬身之地」。而生活在內陸的許多人,大都忌諱居住在死過人(不是親人)的屋子裡,害怕鬧鬼。躺在死過人的床上就更是令人恐懼,甚至會做噩夢!這就是風俗的力量。俗云:「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風俗衍進成文化,對人和社會的影響就會比想像的更為深遠。

能像漁民這樣仁厚地看待生死,就會勇,就會強,就會豪爽,就會快樂。千百年來,漁民把自己獨特的文化習俗演繹得精彩紛呈、浩瀚廣大。過去在各種各樣的祭祀、慶典和節日中,漁民們創造了斑斕多姿的文化形式。發展到今天演變成一年一度的「沈家門民俗文化節」。其實是全球漁民的狂歡節,來自世界各地的漁民文藝表演隊,融入到舟山鑼鼓、漁歌號子、舞龍、舞魚等當地的民俗文藝節目中,群情歡娛,漁港沸騰。在中華民族的整個傳統道德體系里,也是以「仁」為先的。仁,然後有義、禮、智、信,有這樣淳厚的民俗風尚,最終必然會成就漁家最真實的快樂。

沈家門,是歷史之門,文化之門,大通之門——通海通陸通世界,天助神佑通過去、通未來。門裡門外,風光無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