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三大公園獲批「國家級」稱號,還有誰在排隊?

榮耀西安網 發佈 2023-01-01T11:12:20.557230+00:00

其中,包括陝西石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乾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19處考古遺址公園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

近日,國家文物局發布了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和立項名單。


其中,包括陝西石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乾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19處考古遺址公園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陝西秦雍城考古遺址公園橋陵考古遺址公園等32處考古遺址公園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截止此次公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建成55家,立項80家。在這其中,陝西已建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7家,立項7家。



陝西本次成績:三家獲批,兩家立項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以重要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具有科研、教育、遊憩等功能,在考古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國性示範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由國家文物局進行評定。


據了解,在這次的評定中,有31家單位申請評定、62家單位申報立項,評定數量是歷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評定最多的一次。


最終確定19家評定單位和32家立項單位,入選單位年代上限至舊石器時代,下限至明代,有聚落、城址、窯址、礦址、陵園、寺院等,分布於城市中心、城郊、鄉村、戈壁、綠洲等不同地理位置。


未進入最終名單的單位,有一些也僅僅是差之毫厘。



在激烈的評定競爭中,陝西石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乾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3家單位能夠突破重圍加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序列,秦雍城考古遺址公園、橋陵考古遺址公園等兩家單位能夠獲批立項,可見其在國家意義、歷史意義、文化意義方面具有典型代表性。


而當我們翻開歷史,這幾座各自依託重大考古遺址而建成或在建設完善中的遺址公園,其背後所代表的時代,重要的歷史、考古、藝術、學術、社會價值,值得我們深入了解。


三個獲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石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大的史前城址


石峁遺址,雄踞在黃土高原北部、毛烏素沙地南緣,位於陝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因遺址的核心區「皇城台」位於石峁村而得名。


1976年,西北大學考古系教授戴應新在山西進行考察時,從山西民間聽到關於神木石峁的一些信息,於是專門到石峁考察。2011年,石峁遺址開始系統性考古發掘至今。


數十年來,石峁遺址的城門遺蹟、宮殿區被逐一揭示,為中華文明探源提供越來越多的實物證據。根據清理出年代特徵明顯的陶器和玉器,並結合地層關係及出土遺物,專家初步認定最早一處是「皇城台」修於龍山中期或略晚(距今4300年左右),興盛於龍山晚期,夏(距今4000年)時期毀棄,屬於中國北方地區一個超大型中心聚落。



整個石峁遺址由「皇城台」、內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


「皇城台」位於內城偏西的中心部位,為一座四面包砌護坡石牆的台城,大致呈方形。內城將「皇城台」包圍其中,城牆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牆,內城牆體殘長2000米,面積約235萬平方米。外城系利用內城東南部牆體、向東南方向再行擴築的一道弧形石牆,外城牆體殘長2.84千米,面積約425萬平方米,絕大部分牆體高出地面,保存最好處高出現今地表亦有1米餘。


其規模遠大於年代相近的良渚遺址、陶寺遺址等已知城址,成為已知史前城址中最大的一個,有專家將其稱之為「華夏第一城」,壽命超過300年。



公元前2000年前後正是中華文明和早期國家形成、發展的關鍵階段,石峁遺址作為河套地區和黃河中游的區域性政權核心,石峁遺址的發現為探討中國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發展過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資料,對該時期中國政治、軍事、宗教、經濟等領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改變了人們對中國早期文明格局的傳統認識,對進一步理解東亞及東北亞地區國家的起源與發展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匈奴民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遺留下來的唯一一座都城遺址


統萬城遺址,位於陝西榆林靖邊縣城北58公里的紅墩界鎮白城則村,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是中國東晉十六國時的大夏國都城,是匈奴民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遺留下來的唯一一座都城遺址,距今已有超過1600年的歷史。


這座遺址,也因是中國歷史上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鐵弗部首領赫連勃勃所建立的大夏國都城遺址,稱之為赫連城;又因其城牆呈白色,所以當地人又稱之為「白城子」,是中國北方較早的都城。


經考古調查和發掘實測,統萬城遺址的遺存分布範圍約9.55平方公里,整座城池分為外郭城和內城,其中內城又分為西城和東城。


外郭城呈曲尺形,周長13865.4米;西城是宮城所在區域,周長2470米;東城相當於西城的外城,周長2566米。城內遺存的墩台、馬面、城垣、瓮城、城壕等,真實完整的反映了大夏國在城市規劃、城防體系、建築設計、材料應用等方面的傑出智慧。



作為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唯一早期北方少數民族王國都城遺址,統萬城遺址白色牆體,林立的馬面,高聳的角樓,獨特的「祟台秘室」結構和雄偉的宮殿樓觀遺址,清晰地勾引出這座以「一統天下,君臨萬邦」之意而命名的大夏國都城的輪廓和規模。


因此,其對於研究十六國時期的文化以及當地的生態環境變遷,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在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中,統萬城遺址具有唯一性、真實性、至高性。


乾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被譽為天下第一陵


乾陵,位於咸陽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主峰下,素有考古界的「三峽工程」之稱,被譽為天下第一陵,埋葬著唐高宗李治與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作為陝西境內唐代18座帝王陵墓中規格最高、保存最為完整、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座,是唐代帝王「因山為陵」葬制的典範。又由於乾陵墓道完整,且尚未發現新的盜洞,許多專家認為乾陵是唐十八陵中唯一未被盜掘的陵墓。


乾陵修建於公元684年,經過23年的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乾陵營建時,正值盛唐,國力充盈,陵園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富麗,堪稱「歷代諸皇陵之冠」。



其中,陵園地面建築仿照唐代都城長安城營建,分為內城、外城和陪葬墓區三個部分,據有關史料記載,乾陵原有兩重城垣,內城占地230萬平方米,外城「周八十里」。在內城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各設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個城門。陵園內原有獻殿、偏房、迴廊、闕樓等房屋建築378間。


歷時1300多年後,乾陵宏偉的地面建築已經不復存在,如今保存最完整的就是內城朱雀門外神道兩側對稱排列的一百多件大型精美的石雕,其中最為著名的有無字碑、述聖紀碑、六十一蕃臣像、石獅等獨具特色的石雕藝術作品。


乾陵除主陵外,在它的東南方位呈扇形分布有十七座陪葬墓,1960年至1972年已發掘了其中的五座,出土的文物精美、豐富,尤其是色釉亮麗的唐三彩、雕刻精美的石槨線刻畫和絢麗多彩的唐墓壁畫被稱為「唐墓文物三絕」。



由於乾陵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底蘊,以及它在整個唐朝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加之這些珍貴文物為研究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以及宮廷生活等方面都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保護研究意義重大。



兩個立項遺址公園


秦雍城考古遺址公園

秦國建立的第一個建制完整、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


秦雍城遺址位於陝西寶雞鳳翔區城南,是先秦時期諸侯國——秦國建立的第一個建制完整、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


都城始建於秦德公年間(前677—前676年),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獻公十一年(前374年),秦國在雍城統治長達304年,歷經秦19代國君。


20世紀30年代,中國考古工作者對雍城進行調查,50年代開始考古挖掘。考古數十年來,基本釐清了秦雍城遺址的規模範圍、總體格局、重要遺址點分布及相關文化內涵,並出土有大量的精美文物。



整個遺址平面呈不規則的方形,占地面積41.75平方公里,由雍城城址區、秦公陵園區、國人墓區、城外其他遺址組成。其中城址區面積約10.56平方千米,秦公陵園區約21平方千米,建築基址有20多處,其中宗廟、朝庭等建築遺址較為重要,宗廟建築遺址經發掘,布局結構清楚。


秦雍城遺址的都城遺址和墓葬特點,展現了先秦的經濟實力、文化及禮儀,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為研究先秦都市乃至中國古代城市建制提供了重要資料,為秦雍城遺址保護利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橋陵考古遺址公園

擁有「石刻甲天下」之美譽


橋陵位於陝西渭南蒲城縣西北15公里的豐山,為唐睿宗李旦陵寢。


橋陵建於開元盛世,各種設施十分崇厚,陵區群山有「三山九峰一平台」的氣勢,神道兩側石刻精美,氣勢磅礴,有「石刻甲天下」之美譽。


橋陵建制與乾陵相仿,陵寢坐北面南,玄宮位於豐山正峰東坡,前瞻廣闊的關中沃野,後枕雄偉的山峰丘巒。


橋陵略呈長方形,東西長2871米,南北長2836米,總面積852萬平方米,四面開闢有門,四角有樓。歷經千年風蝕雨剝,唐橋陵所保留的石華表、石鴕鳥、石馬、石人、石獨角獸、石獅等五十餘尊巨大石刻依然形態清晰,生動自然,其中的38尊排列在寬達110米、長625米的神道兩旁。



陵墓建築也反映了當時的國力強盛,石刻藝術造型力求展現富貴氣象的宏大、壯麗,陵墓建制高大宏偉,陵墓建造和石刻藝術是唐代繁盛時期的代表。成為盛唐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縮影,對研究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和社會價值。


申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地方政府重視是首要關鍵


大遺址保護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而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加強遺址保護、傳承、研究和利用的重要有效途徑之一。


2011年6月時,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在西安成立,並在西安召開了第一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確立了每年召開一屆聯席會的行業傳統。


2010年10月,中國國家文物局公布首批12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陝西成為擁有遺址公園最多的省市,陽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秦始皇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大明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均上榜。北京、四川、河南並列第二。



2010年10月1日,大明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開園,使得「大遺址保護」的概念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同時,國內相關機構也逐漸將探索的目光投入到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上。


可見,陝西、西安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探索建設的歷程中具有開局性的意義。


如今,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隊伍在持續擴大,不斷完善著我國歷史文化保護、研究、展示的版圖。而目前已經獲批的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與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數量相比,還不足以構成完整體系,很多類型還存在缺項或稍顯單薄。


鑑於此,據了解在2025年底前,將爭取組織開展第五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評定工作。


陝西是文物大省,文物考古發現層出不窮,每一次的考古新發現,均能為中國歷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據。


而在已立項,尚未獲批的遺址公園中,陝西還有2010年立項的秦咸陽城考古遺址公園;2013年立項的龍崗寺考古遺址公園;2017年立項的阿房宮考古遺址公園周原考古遺址公園杜陵考古遺址公園;以及此次立項的秦雍城考古遺址公園橋陵考古遺址公園



目前,我們能夠了解到的是,7月初,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了批准《秦咸陽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明確秦咸陽城遺址保護納入西安市及西咸新區國土空間規劃,具體規劃目前尚未公開發布。9月,陝西發布批准《周原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


這些立項單位,是下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後備軍,而最終只有經過國家文物局評定合格者,才會被授予「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稱號。


而立項單位距離評定單位的差距,主要體現在還有一些硬性條件和具體工作需要完善,還不能使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名稱。


據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立項單位申報評定單位,應該要具備以下6個條件:自然和人為因素造成的損害或破壞行為已得到控制或糾正建設項目審批手續齊全建設項目符合考古遺址公園規劃考古研究工作計劃有序實施並出版考古報告等研究成果已向公眾開放或具備開放條件無重大安全隱患


具備以上條件,可由地方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提出申請。



在所有的要素中,地方政府的重視是首要關鍵。例如,獨立法人資格的管理機構設置和違法建設有待整改是此前申請單位過不了初審關口的2大 「攔路虎」,「展示與闡釋」「管理與運營」得分不高則是阻礙申請單位評定的2個主要方面。


這4個方面都是需要在地方政府高度重視下,保障土地、資金、人才,並積極引導社會各界投入,加大機構隊伍建設、注重規劃引領落實、持續投入和科學運營,才能有效解決和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大遺址都是一個動態的名單,是根據各地對於重要古遺址古墓葬的重視和支持力度,按照考古、保護、展示、運營等方面工作開展情況來確定的;也是「國家文物保護專項經費」和「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資金」重點支持對象。


因此,無論是已經獲批,還是立項單位,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中,是長期且系統性的一項工作。


下一批陝西會有哪些遺址公園能夠戴上「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桂冠,我們拭目以待。


編輯:Lyna

審核:解革

監製:號稱嬉皮

部分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