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火炕這件事,曾是皇家專屬

原點閱讀 發佈 2023-01-02T01:55:37.462521+00:00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林之光先生在他的《氣象萬千》中闡述了:「母親氣候」誕生「寒暑文化」。無論地域氣候特點和文化表述,從形成到外因看,都可以看到中國氣(寒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影響。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林之光先生在他的《氣象萬千》中闡述了:「母親氣候」誕生「寒暑文化」。

無論地域氣候特點和文化表述,從形成到外因看,都可以看到中國氣(寒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影響。有四季變化的中緯度大陸地區,有冬季頻頻南下的西伯利亞強冷空氣,有夏季的大陸性氣候高溫的,中國是世界上「一寒一熱表示一年」最典型、最鮮明的區域。氣溫變化影響著人們每天的生活,但是人們可以做很多事情來增強對正在發生的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或保暖驅寒,或降溫消暑。

嚴寒來臨,無人不嚮往一室溫暖。

早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就已經會使用和控制火了。在這一時期的居住遺址內,還發現過用火的燒土面和灶坑,可以推斷,那時候的人們主要是通過燒火取暖。在半坡遺址發掘的房屋中,有一種半地穴式房屋,一半被建設在地下,就是為了防風保暖。屋內地面中間挖個坑,周邊用泥土夯實,用來燒火取暖,稱為「火塘」。

到秦朝時期,在貴族家裡以及皇宮內出現了「壁爐」和「火牆」等用以取暖。考古學家在咸陽宮遺址的洗浴池旁邊發現有三座壁爐,其中兩座供浴室使用,第三層即接近最大的一室,應該是秦皇專用的。壁爐里主要是用燒炭來禦寒,並且將出煙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煙中毒。

另外在秦興樂宮遺址中還發現了火牆的做法,這種最早用於宮廷的特殊牆體,是利用爐灶的煙氣,通過立磚砌成的空心短牆來進行採暖的。火牆對室內的供熱效果較好,但對牆體構造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室內空間不合理,或者室外維護結構的保溫做得不夠,以及火牆材料選取不合適都會對火牆的使用效果產生影響。

火(炕)道還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太后、妃子就寢的炕床下面,形成使整個宮殿溫暖如春的暖炕與暖閣。

在暖閣中,有一種類似於地暖的構造,說起來這個構造和北方農村的火炕十分相似。都是在火炕下修築一條火道,通過加熱,讓熱度伴隨著濃煙在火道中循環,從而使得地面溫度上升,進一步讓整個屋內變得溫暖起來。它的作用像極了現代的地暖。

除了火牆的運用外,古代帝王還發明出了一種獨特的取暖方法:用花椒塗牆。

漢代的皇宮設有溫室殿,用花椒搗成的泥塗在四周牆壁保溫,再掛上錦繡壁毯、羽毛幔帳,鋪上豪華西域毛毯,這就是「椒房殿」。漢高祖時,椒房殿是皇后的殿室,故「椒房」 也成了皇后的代稱。當然,這些取暖方式也只有貴族和皇帝才能享受得起。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只能在家裡布置一些簡易的火炕。開始,人們壘土為洞,支撐天然石板,在裡面點火後也可以防止火光竄出來釀成火災,後來人們將其與做飯的鍋灶相連通。

火炕,是北方民間一種常見的取暖設備,集做飯和取暖於一身,非常有效利用了資源,避免了浪費。對於獨立住房的供暖,這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到了現代,一提到火炕,大家就會想到東北的大火炕,儘管北方城市樓房中,大部分已沒有炕,而只有床了,但炕的出現卻比床要早很多。

在東北,除了住樓房以外的住平房的居民家裡,絕大多數還是住火炕。住火炕有很多好處,除了暖和,住著舒服,還預防風濕腿。

東北很冷,很長一段時間室內全靠火炕來取暖。據《北盟會編》載:關東民眾「其俗依山谷而居,聯木為棚屋,高數尺、無瓦,覆以木板或樺樹皮或以草綢繆之,牆垣籬壁率皆以木,門皆東南向......」

這裡的人們,如今依然把「土炕」視為戰勝嚴寒,度過隆冬的重要設備。

·

文源:《一隻早飛千年的鳥:中國古代氣象觀測與測量科技》、百度百科

部分圖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